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國支持「伏特颱風」黑客攻擊美國? 中方報告揭真相 美急施壓掩蓋證據

博客文章

中國支持「伏特颱風」黑客攻擊美國? 中方報告揭真相 美急施壓掩蓋證據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中國支持「伏特颱風」黑客攻擊美國? 中方報告揭真相 美急施壓掩蓋證據

2024年07月08日 12:33 最後更新:12:41

美國政府編造「中國政府支持背景的『伏特颱風』黑客組織對美國關鍵基礎設施發動網絡攻擊」故事,炒作「中國威脅論」。中國今年公布真相報告,表明 「伏特颱風」的所謂「中國背景」並不成立,該組織與勒索病毒等網絡犯罪團夥的關聯程度更為明顯。此後,美方為了掩蓋證據,指使相關公司更改自家此前發布的報告內容。

今年4月15日,中方發布了 「伏特颱風」調查報告,對美方2023年以來集中炒作所謂「伏特颱風」組織的真實來源進行了溯源分析,揭示了該組織勒索病毒犯罪團夥的真實面目,以及美方借此對華炒作的幕後真相。

在調查報告發布後,聯合調查組對美方做法和行動持續跟踪,以進一步揭露美方的真實意圖。

結果表明,「伏特颱風」虛假信息行動,是由美國國家安全局(NSA)、聯邦調查局(FBI)等美國情報機構幕後策劃,美國國會反華議員,美國白宮、司法部、國防部、能源部、國土安全部等多個聯邦政府行政單位以及「五眼聯盟」國家網絡安全主管部門,共同參與的一場虛假信息和輿論操控行動。

另外,美方還同時繼續對中國政府、高校、科研機構、大型企業和關鍵基礎設施實施「網絡攻擊戰」,攻擊活動總數超過4500萬次,已被明確攻擊受害單位超過140家。

中國調查組對美相關方所謂「伏特颱風」組織感染指標(IoCs)進行了驗證分析,發現該組織與美國威脅盟公司披露的名為「暗黑力量」的勒索病毒犯罪團夥關係密切。

在中方披露相關情况後,美方竟指使威脅盟公司公然更改已發布的報告內容,使整份報告的篇幅從原來的17頁變成了20頁,但原本封底圖片後最關鍵的證據——關聯IP地址,現在已經不見踪影。

中國網絡安全機構在研究報告中對比了「威脅盟公司」的原始報告和最新報告。

中國網絡安全機構在研究報告中對比了「威脅盟公司」的原始報告和最新報告。

威脅盟公司不具名人士提供的消息稱,威脅盟公司是在受到美國政府相關部門施壓後對報告進行的修改。

研究人員推斷,美國的網絡安全企業存在被美國情報機構操縱的情况,只是威脅盟公司的技術人員採用了較「藝術」的表現形式,用封底「黑幕」掩蓋IP地址列表。

而另一家網絡安全企業却由於未接到美國官方的通知,無意中透露了真相:「五眼聯盟」國家的預警通報中聲稱,「伏特颱風」組織入侵了美國網件(Netgear)公司等供應商生産的網絡設備,並將其作為跳板(進一步實施攻擊)。

分析人士認為,美國對「伏特颱風」攻擊所謂的「潜伏期」描述得太過隨意,缺乏最基本的可信度。

今年2月7日,美國和盟國情報機構在一份聯合聲明中稱,「伏特颱風」已經活躍了五年之久。2個月之後的4月18日,聯邦調查局(FBI)局長克里斯托弗•雷又聲稱,早在十多年前,中國就在為潜在的網絡襲擊活動和滲透美國關鍵基礎設施做準備。

美國對「伏特颱風」的描述也自相矛盾。

一方面,為彰顯NSA、CISA、FBI和TSA等部門維護網絡安全的能力,這些部門曾公開發布對「伏特颱風」打擊行動的成效,稱成功挫敗所謂的「中國國家支持的黑客」入侵美國關鍵基礎設施的行動。

但另一方面,美國政客又對「伏特颱風」的威脅進行了各種誇張的描述,比如克里斯托弗•雷4月18日聲稱,「與中國政府有關的黑客組織已經潜入美國關鍵基礎設施,並正在等待適當的時機(對美國)實施毀滅性打擊。」

對此,研究人員質疑說,既然美國政府機構在2024年初就已宣布成功挫敗所謂的「中國網絡攻擊」,為何僅時隔2個多月又全面否定了自己的「工作成績」?難道美國高官的記憶僅能保持2個多月?

雖然表態自相矛盾,但美國各方的目的却是一致的。

正如克里斯托弗•雷6月4日在參議院撥款委員會作證時說的,他懇請國會為美國聯邦調查局的網絡防禦計劃提供充足資金,以應對日益複雜的所謂中國威脅。

克里斯托弗•雷4月18日談及「伏特颱風」時,正值一個微妙的時間點: 4月19日,美國情報機構在全球和美國國內實施互聯網監控的重要法律依據「702條款」被授權延期。

「702條款」自實施以來,在美國國內和全球各國一直飽受爭議。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曾表示,美國的《涉外情報監視法》出臺於水門事件之後,本意是為了防止行政當局濫用權力、任意監聽。但2008年增加的702條款,允許安全部門無需法院許可即可實施監聽監控。此後,美國政府不斷擴大監聽監控範圍,插手別國內政,干預國際事務,這種做法與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背道而馳。

在對「伏特颱風」的炒作渲染下,一切與中國有關的所謂網絡安全威脅都在美國得到「高度重視」,這使得美國針對中國互聯網企業的打壓得以進一步推行。

在「702條款」授權的最後期限,4月19日,美國國會參議院通過了該法案,並最終獲得總統簽署批准。

4月24日,拜登正式簽署價值950億美元的對外援助法案等一攬子法案,其中就包括以所謂「國家安全」的理由打壓中國互聯網企業。

專家表示,美國情報機構在其中收穫頗豐,在未來兩年裏,不但保住了手中的權力,獲得更高的預算,擴大了監控範圍,還有望將中國互聯網企業擠出美國市場。

未來美國網絡安全企業很可能將在美國情報機構的操控下,炮製更多虛假「外國政府支持的網絡攻擊活動」的叙事,不斷欺騙美國國會批復更多預算,並增加美國納稅人的債務負擔。

事實上,美國情報機構和軍事機構經常以國家安全為由,通過與有關供應商勾結,明目張膽的編制虛假預算,使用來自美國納稅人的政府資金大量購買質次價高的産品實現利益輸送。

專家指出,隨著大模型的發展,美國政府機構的大規模監聽行動已進入「AI時代」。面對具有國家級背景的强大對手以及攻擊手段的升級,中國政府、各大中小企業、科研機構以及重要基礎設施單位如何擁抱智能化,以人工智能對抗人工智能,快速看見並處置問題,將更加重要。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拜登颱風

往下看更多文章

歐盟通過加中國電動車關稅 央視自媒體爆中歐談判焦點

2024年10月06日 09:57 最後更新:10:07

10月4日,歐盟成員國進行表決投票,通過了歐盟委員會對華電動汽車加征關稅的提議。但中歐仍在談判,將在明天(10月7日)展開新一輪談判。

先講投票結果,10個歐盟成員國投了贊成票,12個歐盟成員國棄權,德國、匈牙利、馬爾他、斯洛伐克和斯洛維尼亞投了反對票。

投票前,路透社曾“放風”,法國、意大利、波蘭、希臘將投贊成票。

根據歐盟規則,提議被擱置需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需要有15個成員國投票反對,且反對人數需要達到歐盟人口總數的65%。而法國、義大利、波蘭、希臘四國人口加起來,已經達到歐盟總人口的39%。也就是說,就算其他國家都反對,加起來也只有61%的人口占比,仍低於65%的標準線。

內地央視旗下自媒體玉淵譚天,對投票結果和中方立場有深入分析。

圖: 商務部長王文濤9月14日在意大利杜林會見意大利汽車工業協會主席瓦瓦索里。

圖: 商務部長王文濤9月14日在意大利杜林會見意大利汽車工業協會主席瓦瓦索里。

玉淵譚天引述知情人士話,前不久,商務部部長王文濤訪歐時,歐方表明了政治意願,還是願意繼續談,歐方還表示,即便是終裁也不影響和中方繼續談。中方本著磋商的態度,也希望和歐方相向而行,很多問題也可以談。但如果歐方的政治意願只在口頭上,沒有體現在行動上,那就很難談了。

歐委會對華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後,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一直承擔著行業抗辯方的角色。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負責人也多次前往歐洲出席相關聽證會,並與歐盟多國的政府、行業人士交流。

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負責人表示,不少歐盟成員國之所以投票贊成對華加征關稅,是想用這種方式,“逼使”中國企業赴歐投資。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力推對中國電動車加關稅。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力推對中國電動車加關稅。

其實,從歐方提到的“即便是終裁也不影響和中方繼續談”的論調,就能看出歐方的這種心思——既希望保留發起不合理調查的“權力”,又擔心撕破臉皮,失去引進中國資金和技術的機會。

玉淵譚天爆料,話中方對歐盟這些小心思,態度十分明確,歐盟支持徵稅,就會失去中國車企的投資。

中國汽車業界就明確表示,加征關稅和吸引投資不可兼得。開放、公平的市場環境才是吸引投資的最有利因素,歐盟不能一邊對中國產品加征關稅,一邊還指望中國企業去歐洲投資合作。

玉淵譚天指,歐方一直以減少關稅作為談判的“籌碼”,但關稅的多少並不是重點,徵收關稅這個行為本身,才是重點。

歐方是以中國企業享受了“不正當補貼”為由加征關稅的,只要加征關稅,也就認定了補貼。即便關稅稅率再低,但只要認定了補貼,那歐方可以利用其他手段來打壓中國企業。

這些手段,包括《外國補貼條例》,甚至是再創造一些新的手段和條例。

因此,在看到投票結果後,中方也旗幟鮮明地擺出了立場。支持關稅就會失去投資,這句話,意味著什麼?

要知道,歐洲汽車的電動化轉型,走得並不順利。

資料顯示,今年,歐洲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速放緩。歐洲消費者之所以不願意選擇電動汽車,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歐洲車企生產的電動汽車競爭力明顯落後。

歐盟制定了2035年燃油車禁售令,電動化,是歐洲車企不得不選擇的方向。
但歐洲車企電動化面臨兩個問題,一是相比于傳統的燃油車,電動汽車零部件製造所需的勞動力只是前者的一半。也就是說,轉向電動化,會帶來就業的問題。

二是歐洲目前電動汽車市場培育並不理想,而歐洲車企又在燃油車的研發與生產上有較大優勢,這就導致歐洲車企有些猶豫不決,瞻前顧後。

這樣的結果就是,歐洲車企在燃油車和電動汽車上進行雙重投資。但要知道,電動汽車的研發,同樣很費錢。

在這樣的情形下,能救歐洲車企的,只有兩種路徑:一是在保證產品力的前提下,盡可能壓縮研發與生產成本;二是歐洲電動汽車市場迅速壯大,出現明顯的市場轉向。這兩種情形,都離不開一種條件——和中國合作。

這一點,歐洲車企看得遠比歐洲政客要清楚。

此前,寶馬集團董事長多次公開表示,加征關稅不僅會打擊德國的汽車製造商,還會激化中歐之間的貿易摩擦,更會引發“一場無人能受益的貿易爭端”。賓士負責人也多次對加征關稅表示反對。

就在歐盟舉行投票前一天,寶馬又有新動作——有消息宣稱,寶馬已排除參與瑞典電池製造商北伏公司(Northvolt)下一輪融資的可能性。

北伏公司曾被視為“歐洲新能源的希望之星”,2020年,在北伏還沒正式開始生產時,寶馬就與其簽下了一份價值20億歐元的長期合同。隨後,包括大眾在內的多家歐洲車企與其達成了超過550億美元的合同。

不僅給訂單,這些車企還成為了北伏公司的投資人,參與了對公司的投資。

德國政府也對其寄予厚望,今年,德國政府又為其提供了高達9億歐元的援助。

但結果卻是,北伏公司一直在“跳票”,先是交付時間拖延,並且,電池品質也有問題。在這樣的情形下,寶馬計畫不再參與北伏公司的投資。

從歐洲電動化轉型的這個角度上講,是歐洲更需要中國。支持徵稅,就會失去中國車企投資,也就會失去電動化轉型的機遇。

這些事情,歐洲國家得想清楚。

在歐洲內部,有不少反對的聲音。德國,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自從歐委會對華電動汽車發起不合理調查後,德國一直在為反對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徵收關稅而奔走。

根據披露,投票前幾天,德國總理一直在與其他歐洲領導人進行溝通,反復強調如果歐盟真的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關稅,後果會非常嚴重。

不僅是德國政府,德國產業界也在積極發聲。10月3日,德國工會和行業員工代表公開發表了一份“聯合反對聲明”,明確反對歐盟對華電動車加征關稅的行為,表示這一條“錯誤的路”,並不會解決歐盟自身的問題。

在7月的一次內部投票中,德國投了棄權票。而這一次,德國明確投下了反對票。此前,馬爾他、匈牙利、斯洛伐克、賽普勒斯投了反對票。

反對的聲音不止這些,前不久,西班牙官員也呼籲歐盟通過談判解決問題。

德國反對聲音最高,正是因為德國在汽車領域與中國合作較多,獲益較多。這次投票,距離終裁還有一段時間。對於中歐雙方來說,還有通過談判解決問題的可能。

這段時間,既是德國這些反對徵稅國家繼續做其他歐盟國家工作的時間,也是那些投贊成票的歐盟國家把握新能源轉型機遇的最後視窗期,能否把握住,要看這些國家自己。

玉淵譚天作出總結,指10月7日,中歐雙方將會進行新一輪的談判。在談之前,歐方需要拿出誠意與行動,才可以解決問題。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