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簡慧敏:「銳意改革、主動作爲」 方能在國家對外開放中做更大的貢獻

博客文章

簡慧敏:「銳意改革、主動作爲」 方能在國家對外開放中做更大的貢獻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簡慧敏:「銳意改革、主動作爲」 方能在國家對外開放中做更大的貢獻

2024年07月31日 17:37 最後更新:18:02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順利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決定》),為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至關重要的戰略部署,也為香港的未來路向提綱契領、擘畫藍圖。

《決定》把涉港內容置於第七部分「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並明確提出,要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支持香港、澳門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健全香港、澳門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機制。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這不僅再次明確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的重要作用,更向世界表達了國家對「一國兩制」、「對外開放」基本國策,「以開放促改革」的堅定決心。

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

香港是全國唯一實行普通法的司法管轄區,彈丸之地卻擁有國際化、法治化、全球化的特點,特區政府必須準確把握《決定》要求,進一步發揮「一國兩制」下「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尤其是「聯通世界」的獨有優勢,在國家對外開放中做出更大的貢獻。

律政司司長前不久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督導組」下「一帶一路」發展小組組長身份,聯同不同政策局代表到北京出席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一帶一路」建設聯席會議後,在立法會前廳交流會中表示,中央希望香港發揮雙向開放功能平台優勢,以香港作為貿易和專業服務平台,鞏固亞太區國際法律服務和爭議解決服務中心的地位,在「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甚至「法聯通」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推進「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為香港在國家對外開放的角色定位提供了有力遵循。

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

香港的命運與國家緊密相連,國家一直是香港發展的堅強後盾。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已經不是第一次在《決定》提及,這幾個中心的鞏固提升均需要香港加強「引進來、走出去」的重要雙向開放平台作用。特區政府在2023年《施政報告》中提出了發展「總部經濟」和引入「遷冊機制」的政策舉措,2024年《財政預算案》也明確提到要將香港建構為「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的目標。方向有了,如何一件一件事落實才是關鍵。

爲什麽特區政府財金官員和監管機構的第一把手是「三中全會」後首批獲夏寶龍主任接見呢?這是否説明了夏主任要他們準確領會「三中全會」的精神,要「銳意改革、主動作爲」,認清香港在深化金融體制改革、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的作用?這些年我們在金融體制改革、建設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促進人民幣國際化、鞏固提升國際航運、貿易中心等方面的工作做得如何?

在「走出去」方面,特區政府應加強與中央相關部委落實便利內地企業在港設立總部或子公司的措施。《2024/2025年財政預算案》已經確定了「推動內地生產企業來港開設管理離岸貿易的總部」的政策方針,在「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下,實際成效何時可見?

筆者認爲要吸引內地企業來港開設管理離岸貿易的總部,首要是向目標企業游説這樣做的好處有哪些,說明在港成立子公司再「走出去」往「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投融資的得益。筆者接觸到的内地企業表示,他們需要充分掌握通過香港「走出去」的實質好處,才能衡量是否值得為了在境外部署而去經歷逐層審批上報的流程。 「拼船出海」、「走出去」、「超級增值人」不能變成口號式的倡議。

成功與龍頭企業簽署來港設立國際總部的合作備忘錄,也不代表事情圓滿完成,後續要切實地把合作備忘錄不折不扣地落實。舉例來説:去年12月內地電動車電池龍頭企業「寧德時代」在行政長官、財政司司長及創科局局長「三顧茅廬」下終於與香港科技園公司簽訂合作備忘錄,當時預計將聘請500人以上,並在未來投資十多億元;但至今已近8個月,香港的財金官員、港交所和證監會等能否更積極主動提供指導和幫助,早日實現科技金融,讓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服務科技企業?

在「引進來」方面,特區政府要加快公司「遷冊制度」的立法進程和解説,積極統籌所有「香港隊」機構,舉全政府之力推廣香港的「一國兩制」制度優勢,讓外國企業充分掌握遷冊到香港對他們進入内地有什麽實質的好處,這樣才能讓香港成為外國企業進入內地的「超級聯繫人」。

筆者今年5月隨特區立法會主席率領的考察團到訪馬來西亞、印尼及新加坡,期間有幸與三國的議會代表、商會代表、東盟國家常駐代表以及對話夥伴等交流面談,深深感受到東盟國家對香港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擔當的角色之好奇心。雖然他們對於國家的成就給予很大的肯定,也表現出對香港的強烈興趣,但是具體到香港的最新政策和《財政預算案》措施的相關性,如何利用香港的獨特作用,進入内地市場仍是一知半解。筆者在2024年《施政報告》諮詢交流會議中向行政長官建議成立針對東盟市場的高層次跨部門委員會或工作組,擬備資料摘要,讓「引進來」的工作事半功倍。

行政長官7月28日啟程出訪老撾、柬埔寨及越南3個東盟國家;相信有了國家的大力支持和積極遊説,我們立法會此前的東盟考察,對於香港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及其他方面的區域合作,必定會有叠加的效應,期盼行政長官此行碩果纍纍。

健全香港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機制

《決定》的涉港部分特別提到「健全香港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機制」,加上「銳意改革、主動作爲」的新任務、新要求,筆者認爲值得特區政府管治團隊琢磨思考,要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提升上下大工夫。

從《決定》可見,國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廣度和深度上的不斷拓展,強調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要不斷快速提高,香港也要以此為圭臬。特區政府應研究檢視奉行了20多年的「主要官員問責制」和公務員制度怎樣更有機結合、人事制度中的獎懲機制如何進一步提高效能,昂揚公務員團隊的士氣;司長級別領導的跨司局工作組的協作機制如何更見實效。要拼經濟、謀發展、惠民生就不能回避這些課題。

筆者向行政長官提交的2024年《施政報告建議書》的主題就是「拼經濟、惠民生,聚群力、見實效」。在實現高質量發展和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新征程中,我們要以香港所長,服務國家所需,盡香港之責、做香港的更大貢獻。期待行政長官的2024年《施政報告》充分體現《決定》的精神。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中銀香港總法律顧問)




來論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余曉晨

 繼4月3日以視像致辭方式向新加坡捐贈兩台治癌儀器後,李嘉誠4月29日又現身香港養和醫院,向該院也捐贈有關治癌儀器。雖有聲音稱讚其乃「慈善家」「大善人」,「為患者帶來福音」,但更多聲音質疑其露面別有玄機和用心,所謂慈善不過是長和執意推進向美資出售港口交易的頑劣公關術的又一招而已。

眾所周知,對於長和港口交易,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和外交部已數度發聲,表明國家對事關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的有關交易的嚴重關切。然而,李嘉誠家族和長和集團迄今未有正面回應,對傳媒查詢也是「已讀不回」。同時還不斷通過「知情人士」「消息人士」放風等方式,拋出煙霧彈,試圖淡化有關交易給國家帶來的危害。

近兩個月來,長和頑固推進有關交易,並為謀求蒙混過關而使出種種頑劣公關術:一是反復宣稱交易「純商業性質」,試圖掩蓋背後的政治玄機。二是刻意回避、弱化巴拿馬港口戰略資產敏感性,輕描淡寫,將其掩蓋在「全球港口組合的一部分」。三是不實突出意大利家族在港口交易中的角色,甚至製造「更換買家」假像,以圖沖淡交易的美資主導色彩。四是試圖進行「分拆交易」來規避審查,以此試探國家底線。五是「請槍」編造事實,誤導公眾認知。例如早前稱「中央表示不干涉企業商業行為,顯示大國智慧及風度」「特區政府亦表示從無干預香港公司的商業營運」。在拋出「分拆交易」後,又稱國家對巴拿馬港口以外的41個港口交易「沒有什麼意見」,云云。六是打造人設,博取同情,以爭取支持。比如營造其所謂「弱小」「無奈」角色,又通過打慈善牌來沖抵公眾對其的質疑和失望。

這些花招看似高明,其實都很拙劣。最近兩次捐贈治癌儀器的操作亦是如此。人們都能看到,兩次捐贈的時機巧合得令人震驚。向新加坡捐贈有關儀器時,恰是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第一次發聲後,意圖告訴世人長和問題不大,挽救不斷下跌的長和股價。4月29日的捐贈則出現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第二次發聲警告後,試圖穩定長和軍心和市場預期。這種「慈善緊隨爭議」的節奏、「慈善贖罪券」的把戲,實乃危機公關的「標準範本」,一戳即破。當公眾發現善舉背後盡是算計,長和的信任赤字便成深淵,再難翻身。

公眾對長和港口交易性質已有定論,是罔顧國家利益而向霸權遞上「投名狀」,表面「賣港口」實乃「賣國」「賣港」。再多的慈善、再多的捐贈也洗不白「遞刀者」的汙名。在關鍵時刻出賣國家利益、替敵人搖旗呐喊的,香港同胞不答應,全國人民也不答應,絕不會有什麼好下場,必將背負歷史的駡名。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