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吳秋北:懸崖勒馬還是一條黑路走到底——買辦資本家的興衰成敗

博客文章

吳秋北:懸崖勒馬還是一條黑路走到底——買辦資本家的興衰成敗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吳秋北:懸崖勒馬還是一條黑路走到底——買辦資本家的興衰成敗

2025年03月26日 13:19 最後更新:03月30日 19:28

近日,香港地產巨頭長和系拋售港口資產的消息引發熱議,表面是資本的「戰略調整」,實質卻是百年買辦基因的歷史重演。從殖民時期的鴉片販子到今日的壟斷財閥,從依附洋行到跨國套利,香港的買辦資本從未真正擺脫「經濟附庸」的底色。當某些人高呼「在商言商」時,我們必須清醒追問:這究竟是懸崖勒馬的覺醒,還是一條黑路走到底的執迷? 

歷史輪迴:從殖民買辦到跨國套利

19世紀的香港買辦,靠著代理英資洋行、壟斷鴉片貿易起家,以「中間人」身份榨取華人血汗;今日的資本寡頭,趁當年香港即將回歸「契機」,翩然成為英國新的代理人,則以「國際化」之名,將港口、基建、民生命脈包裝成金融商品,向全球資本拋售套現。二者手法雖異,本質如一:將國家與市民利益置於跨國資本的賭桌之上。

毛主席早已看透買辦資產階級的寄生性:「他們完全是國際資產階級的附庸,阻礙中國生產力的發展。」當年的買辦依附東印度公司,今日的財閥則擁抱華爾街基金;當年的利潤靠鴉片與苦力,今日的暴利則來自地產霸權與金融投機。歷史從未終結,只是換了一副面具。 

經濟主權之爭:誰在掏空香港的根基?

香港的繁榮,本應建基於服務國家所需、紮根民生所急。然而,某些資本集團卻將「自由市場」扭曲為「自由掏空」—— 掏空產業,棄實業而逐地產,拋技術而炒樓市,導致香港工業空心化,青年淪為地產金融的螺絲釘;掏空民生,壟斷民生行業坐地起價,從電力到超市,從碼頭到藥房,市民血汗成了壟斷利潤的燃料;掏空公義,就如當年以「官商協作」之名、「紳士、爵士」之頭銜、尊貴議員之席位作政治尋租(如獲低價批地、專營權先),在回歸後以「諮詢」「顧問」等渠道,將資本欲望包裝成「專業意見」,左右公共資源分配。以更隱性的勾連,美其名為「依法遊說」,實質是以資本綁架公權,使政策淪為壟斷利益的遮羞布;掏空主權,將戰略資產(如港口、電訊)出售予外資,等同將國家安全與經濟命脈交予他國之手。 

毛主席曾一針見血指出:「買辦資產階級與反動政權勾結,是剝削人民的兩把刀。」當土地規劃向地產利益傾斜、公共服務被寡頭壟斷定價時,基層市民的「荷包」與「飯碗」,便成了資本與權力交易的犧牲品。  毛主席也警告:「買辦階級與帝國主義勾結,是中國人民的死敵。」今日某些資本的跨國套利,何嘗不是對「一國兩制」下香港主權的隱形侵蝕? 

懸崖勒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啟示

新中國成立之初,共產黨以雷霆之勢沒收官僚買辦資本,將其轉化為國有經濟的基石。這不是「仇富」,而是終結剝削、捍衛主權的歷史正義。鄧小平先生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樣強調的是「市場」與「社會主義」的辯證統一:市場活力需釋放,但資本絕不能凌駕於人民利益之上! 

反觀香港,部分財閥至今未改買辦思維。對國家,口頭「愛國」卻熱衷離岸註冊,一邊享受「一國」紅利,一邊規避「兩制」責任;對社會,高調捐款塑造「慈善家」形象,卻無視基層住劏房、青年無出路的結構性壓迫;對大義,在中美博弈中左右搖擺,將資產變現為「全球化」賭注,隨時準備棄船而逃。  這種「經濟騎牆派」,與當年何東家族既效忠港英又周旋國民黨的「雙面忠誠」何其相似! 

出路何在?破除壟斷、還富於民

香港要打破買辦資本的百年詛咒,必須敢於直面四大課題:一、強化國家意識。經濟主權是國家主權的延伸。對關鍵領域(金融、能源、交通)的外資滲透,必須設立「安全紅線」,防止香港淪為跨國資本的提款機。二、終結地產霸權。參考內地「房住不炒」經驗,以公屋為主體、市場為補充,打破地產財閥的定價壟斷,將土地利益回饋全民。三、推動產業革命。善用國家每五年「規劃」與大灣區機遇,以國資引導科創投資,培育本土實業,讓青年擺脫地產金融的宿命輪迴。四、斬斷權錢紐帶。強化公共決策透明度,打破利益固化並以「旋轉門」身份介入政策制定;建立資本「紅綠燈」制度,對涉及民生、戰略領域的投資,必須要有社會效益審查;推動反壟斷立法,打破「大財團立法、小市民守法」的扭曲格局,讓市場迴歸服務社會的本義。 

歷史的審判從不缺席

回顧歷史,並不是要清算後殖民資本家的買辦基因及其「罪惡」,而是要認清時代和形勢。香港回歸不可能再容許買辦資本家的存在;洗涮百年屈辱、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不可能再有買辦資本家生存的土壤。買辦資本家必須隨著打倒帝國主義、殖民侵略而消亡。

從晚清盛宣懷到民國四大家族,從港英何東、利希慎到今日財閥,買辦資本的結局早已註定:當其掏空國家、背離人民之時,便是歷史審判降臨之日。某些人若仍執迷於「黑路」,必將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唯有將資本融入民族復興的大潮,方是正道滄桑。 

懸崖勒馬,猶未為晚!

作者:吳秋北(港區人大代表、工聯會會長、立法會議員)




來論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余曉晨

 繼4月3日以視像致辭方式向新加坡捐贈兩台治癌儀器後,李嘉誠4月29日又現身香港養和醫院,向該院也捐贈有關治癌儀器。雖有聲音稱讚其乃「慈善家」「大善人」,「為患者帶來福音」,但更多聲音質疑其露面別有玄機和用心,所謂慈善不過是長和執意推進向美資出售港口交易的頑劣公關術的又一招而已。

眾所周知,對於長和港口交易,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和外交部已數度發聲,表明國家對事關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的有關交易的嚴重關切。然而,李嘉誠家族和長和集團迄今未有正面回應,對傳媒查詢也是「已讀不回」。同時還不斷通過「知情人士」「消息人士」放風等方式,拋出煙霧彈,試圖淡化有關交易給國家帶來的危害。

近兩個月來,長和頑固推進有關交易,並為謀求蒙混過關而使出種種頑劣公關術:一是反復宣稱交易「純商業性質」,試圖掩蓋背後的政治玄機。二是刻意回避、弱化巴拿馬港口戰略資產敏感性,輕描淡寫,將其掩蓋在「全球港口組合的一部分」。三是不實突出意大利家族在港口交易中的角色,甚至製造「更換買家」假像,以圖沖淡交易的美資主導色彩。四是試圖進行「分拆交易」來規避審查,以此試探國家底線。五是「請槍」編造事實,誤導公眾認知。例如早前稱「中央表示不干涉企業商業行為,顯示大國智慧及風度」「特區政府亦表示從無干預香港公司的商業營運」。在拋出「分拆交易」後,又稱國家對巴拿馬港口以外的41個港口交易「沒有什麼意見」,云云。六是打造人設,博取同情,以爭取支持。比如營造其所謂「弱小」「無奈」角色,又通過打慈善牌來沖抵公眾對其的質疑和失望。

這些花招看似高明,其實都很拙劣。最近兩次捐贈治癌儀器的操作亦是如此。人們都能看到,兩次捐贈的時機巧合得令人震驚。向新加坡捐贈有關儀器時,恰是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第一次發聲後,意圖告訴世人長和問題不大,挽救不斷下跌的長和股價。4月29日的捐贈則出現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第二次發聲警告後,試圖穩定長和軍心和市場預期。這種「慈善緊隨爭議」的節奏、「慈善贖罪券」的把戲,實乃危機公關的「標準範本」,一戳即破。當公眾發現善舉背後盡是算計,長和的信任赤字便成深淵,再難翻身。

公眾對長和港口交易性質已有定論,是罔顧國家利益而向霸權遞上「投名狀」,表面「賣港口」實乃「賣國」「賣港」。再多的慈善、再多的捐贈也洗不白「遞刀者」的汙名。在關鍵時刻出賣國家利益、替敵人搖旗呐喊的,香港同胞不答應,全國人民也不答應,絕不會有什麼好下場,必將背負歷史的駡名。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