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巴黎奧運|美國就因為這樣丟失跳高金牌 就在金牌總數上超過不了中國

博客文章

巴黎奧運|美國就因為這樣丟失跳高金牌 就在金牌總數上超過不了中國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巴黎奧運|美國就因為這樣丟失跳高金牌 就在金牌總數上超過不了中國

2024年08月12日 11:08 最後更新:11:12

巴黎奧運會田徑男子跳高决賽出現戲劇性一幕,具備衝擊金牌的實力的美國選手,因為拒絕共享金牌,令美國錯失了1枚金牌。

美國選手麥伊雲爭奪金牌失敗。AP圖片

美國選手麥伊雲爭奪金牌失敗。AP圖片

當地時間8月10日,巴黎奧運會田徑項目倒數第二個比賽日,共産生9枚金牌,其中8枚誕生在法蘭西體育場。新西蘭選手卡爾(Hamish Kerr)和美國選手麥伊雲(Shelby McEwen)都跳出了2米36的高度,在2米38的高度時,兩人三次嘗試都沒有跳過去,根據規則兩人都可以獲得一枚金牌。

然而麥伊雲拒絕共享金牌,他選擇兩人繼續加賽分出高低。加賽繼續2米38,都沒過;降高度,原來跳過去的2米36,都沒能跳過去;再降高度到2米34,這次科爾跳了過去,而麥伊雲失敗了,獲得了一枚跳高銀牌。

麥伊雲在領獎台。AP圖片

麥伊雲在領獎台。AP圖片

隨後,此事登上熱搜。社交媒體上,不少美國網民對麥伊雲選擇加賽、不願共享金牌的行為感到不滿,在他的社交賬號底下留言。

麥伊雲也成為社交媒體的「紅人」,「我無法理解他的决定這最終讓他失去了金牌。」當然,也有網友理解麥伊雲的决定,認為他只是想成為獨一無二的奧運冠軍,表示尊重麥伊雲。

不過,有美國網友堅持認為麥伊雲真是太自私了,表示如果美國金牌數最終追不上中國,麥伊雲負全責,「你是我有史以來見過的最自私運動員,如果美國隊金牌數追不上中國隊,整個國家都會記住你的名字。」

據美國媒體報道,麥伊雲表示,决定加賽是新西蘭選手科爾先提出的。「他先說的,我同意了。某種程度上而言,我有點累了,我肯定是想要和他分享金牌的。但我還是同意了。」

賽後,麥伊雲表示,「我們倆在一起比賽有很長的時間了,我們是好朋友,也是好的對手。他說他想加賽對决,我完全贊成,我們一直對决到最後一步。他勝出,我向他致敬,祝賀他。於我而言,我知道我還會回來的,更健康,更强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好。」

27歲的新西蘭人科爾賽後表示,「我總是和別人談論上次(東京奧運會)的跳高賽有多麽精彩,那場比賽在跳高歷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這次我也遇到了同樣的情况,但我選擇加賽,這讓那些想要看到跳高比賽的人感到安心」

美國《華盛頓郵報》稱,麥伊雲知道美國正在金牌數量上與中國展開較量,並且如果獲得金牌,他還會得到世界田聯為奧運冠軍得主頒發的5萬美元獎金(共享則是每人2.5萬美元)。麥伊雲坦言,他需要養家糊口。

三年前,在東京奧運會的跳高比賽上曾出現過相似一幕。當時,意大利選手坦貝里和卡塔爾選手巴爾希姆在挑戰2米39高度時,三次試跳均沒能成功。最終,兩人經協商後一致同意共同分享一枚金牌。之後,兩位好友在賽場上相擁而泣。

這届,兩人也都參加了巴黎奧運會,巴爾希姆以2米34獲得了銅牌,而狀態不佳的坦貝里,僅躍過2米22,排名第11位。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谷歌前CEO公然鼓吹AI武器化 專家:恐搬石砸腳

2024年09月28日 12:57 最後更新:13:20

「人工智能時代的戰爭需要新的武器」,近日,英國《金融時報》以此為題,刊登谷歌前CEO施密特(Eric Schmidt)署名的文章。

內地觀察者網注意到,長期為美國國防部服務的施密特,近年來在各種場合渲染「中國威脅論」,遊說美國國會和白宮加大在人工智能、5G等領域的投資。作為多家國防初創公司的投資人,施密特在文中呼籲美國加強對此類公司的鼓勵機制,他同時鼓吹開發和採用人工智能武器。

Unsplash設計圖片

Unsplash設計圖片

他在文章開頭寫道,在俄烏衝突、加沙戰爭以及大國競爭的背景下,世界正變得更加危險,隨著各國國防預算不斷上漲,國防工業正迎來發展機遇。

文章稱,這場國防熱潮恰逢人工智能革命,隨著國防預算的增加和人工智能革命的到來,採購決策者應該青睞價格經濟、能夠承受消耗且更為豐富的武器系統。因此,初創企業和國防獨角獸企業將迎來更多機會。而他之所以投資初創企業,是因為美國需要新的能力,以便在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中競爭。

施密特認為,美國應該從俄烏衝突中學到很多教訓。首先,增加國防開支和更換運往烏克蘭的武器「很重要」,因為這不僅僅能「重新充實美國的武器庫存,而且可以重新裝備武器庫存和供應它們的國防工業。」

施密特稱,更多資金應被投入研發,「這將使我們有朝一日,即便不是取代,也能夠利用遠程自主無人機補充F-35戰鬥機及其周圍的設備,包括空中加油機和地面工作人員。」他呼籲加強對美國國防初創企業的激勵機制,「為美國武器裝備打造一個不同的未來。」

施密特。網上圖片

施密特。網上圖片

其次,施密特稱,美國需要在充斥著電子戰的環境中還能夠有效通信的系統。他表示,在GPS拒止和欺騙下,要瞄準100公里以外的敵軍是一大挑戰,因此需要「即使在傳統方法失敗時也能可靠運行的武器和系統」,包括量子導航(quantum navigation)和視覺里程計(visual odometry)等GPS替代方案。「我們需要隨時隨地準備好戰鬥所需的東西,」施密特稱。

第三,施密特舉例稱,像烏克蘭戰場那樣,用一枚價值400萬美元的愛國者導彈來攔截價值5萬美元的沙赫德(Shahed)無人機的做法是「不可持續」。他還提到了中國,稱在美國,有人擔心幾枚東風-21或東風-26反艦彈道導彈就能摧毀一艘美國航母、艦載設備以及6000名艦員,「(打擊)成本還不到這艘造價130億美元航母的1%」。

「為了對抗這些恐懼,我們需要更便宜、更多的替代方案,利用互聯和靈活的軟件。這就需要採購改革,將總成本和供應鏈彈性與性能和適應性等其他因素進行權衡。」文章寫道。

施密特稱,某些不利因素可能會阻止美國國防預算的上升,而現有國防開支中,人事成本的大幅增長也有可能擠佔現代化和新武器開發的機會。

盡管如此,他表示,美國有可能繼續增加國防開支。施密特提及,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成員、共和黨聯邦參議員威克(Roger Wicker)此前提出,要大幅增加美國國防開支至國內生產總值的5%左右。

此外,有一些跡象表明美國正在認真對待創新,根據美國《國防授權法案》,去年美國國防創新部(Defense Innovation Unit)的預算增加了5倍,達到近10億美元。「這只是一個開始。」施密特說。

文章還稱,美國的行動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反響,近年來,國防開支目標達到或超過GDP的2%的北約國家已從2020年的9個增長到今年的23個。新的倡議也在不斷湧現,例如北大西洋國防創新加速器項目(DIANA)和為西方人工智能技術提供資金的北約創新基金(NIF)。

文章的最後,施密特又推銷起人工智能武器。他稱,美國「必須從戰略角度思考我們的目標,以及實現這些目標的最佳方式」,「我們可能有很多艾布拉姆斯坦克,但並非每個問題都是釘子(指突破局限性思維)。這就是創新如此重要的原因。我們不能浪費這個機會,僅僅購買我們在過去戰爭中使用過的武器。人工智能時代要求我們發明、改造和採用使用人工智能的武器。」

近年來,施密特多次在公開發言中強調人工智能對於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極力渲染「中國威脅論」,鼓吹中美「科技新冷戰」。他通過鼓吹「冷戰」大肆斂財的舉動,也引發美國科技界人士的警惕。

微軟前任首席技術官(CTO)梅爾沃德(Nathan Myhrvold)表示,他贊同白宮和國會在科技領域加大投資,「但問題是,當你通過好戰、恐懼和衝突的論調恐嚇大眾來獲得支持時,你就會遇到一個真正的問題——可能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