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香港特區區域法院依法裁定《立場新聞》及鐘沛權、林紹桐「串謀發佈及/或複製煽動刊物罪」罪名成立。判決作出後,一些外國組織和個人對此暴跳抓狂,百般攻擊,其無理取鬧的醜態讓人啼笑皆非之余,更看透該等組織和個人的陰毒險惡之心。
那些組織和個人打著法治旗號反法治。法院對《立場新聞》案的判決書中長達127頁、9萬余言,詳細分析了案件的背景、控辯雙方的理據、案件的爭議點以及判決的法律依據,層層剝繭闡釋為什麼11篇文章具有煽動意圖,為什麼6篇文章不具有煽動意圖,以及每一篇所涉及到的具體內容是什麼,認定煽動背後的社會環境考量,並參考引用其他普通法國家判例。只要稍微通讀一遍,就會對法院裁決之合法合情合理感到嘆服。這正是香港法治精神的充分體現。但是那些組織和個人完全無視上述事實,只是空洞地重復如同出自一個模板的陳腔濫調,而不是以法律的標尺進行測度。他們口口聲聲掛著法治,實際卻把法治拋在腦後,踩在腳下。
那些組織和個人對待新聞自由完全是虛偽雙標。這一點只要舉幾個新近的例子就可以看得很清楚。8月24日,電報(Telegram)創始人帕維爾·杜羅夫(Pavel Durov)在法國被捕,逮捕理由是電報平台缺乏監管,導致其被惡意用於犯罪活動。作為全球知名社交媒體平台,電報比《立場新聞》的影響力大得多。如果那些組織和個人真的關心所謂的「新聞自由」,對此事似乎應有更大的關注才對,但他們卻「萬馬齊喑」了。8月9日,英格蘭北部利茲市一名法官判處一名28歲男子20個月監禁,因該男子曾在社交媒體上發表「意圖煽動種族仇恨」的內容。那些組織和個人,包括幾位英國政客在內,為什麼不幫助「身邊人」發聲,卻對萬里之外的香港的一個案件如此上躥下跳?很顯然,他們並非真正關心新聞自由,而是借機抹黑詆毀香港特區罷了,其背後的政治動機早被世人洞悉。
其實從判決書也能看出一些線索。判決書披露,《立場新聞》名義上是所謂的「非牟利」,而其最終控制者蔡東豪資金不足,「唯一合理和不可抗拒的推論」是一名或多名、個人或組織的「金主」提供了《立場新聞》所需的營運資金,數額達上百萬計。但該等「金主」卻不願意以真面目示人。那些組織和個人對判決暴跳抓狂的原因可能也就在此吧?
青平
來論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余曉晨
繼4月3日以視像致辭方式向新加坡捐贈兩台治癌儀器後,李嘉誠4月29日又現身香港養和醫院,向該院也捐贈有關治癌儀器。雖有聲音稱讚其乃「慈善家」「大善人」,「為患者帶來福音」,但更多聲音質疑其露面別有玄機和用心,所謂慈善不過是長和執意推進向美資出售港口交易的頑劣公關術的又一招而已。
眾所周知,對於長和港口交易,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和外交部已數度發聲,表明國家對事關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的有關交易的嚴重關切。然而,李嘉誠家族和長和集團迄今未有正面回應,對傳媒查詢也是「已讀不回」。同時還不斷通過「知情人士」「消息人士」放風等方式,拋出煙霧彈,試圖淡化有關交易給國家帶來的危害。
近兩個月來,長和頑固推進有關交易,並為謀求蒙混過關而使出種種頑劣公關術:一是反復宣稱交易「純商業性質」,試圖掩蓋背後的政治玄機。二是刻意回避、弱化巴拿馬港口戰略資產敏感性,輕描淡寫,將其掩蓋在「全球港口組合的一部分」。三是不實突出意大利家族在港口交易中的角色,甚至製造「更換買家」假像,以圖沖淡交易的美資主導色彩。四是試圖進行「分拆交易」來規避審查,以此試探國家底線。五是「請槍」編造事實,誤導公眾認知。例如早前稱「中央表示不干涉企業商業行為,顯示大國智慧及風度」「特區政府亦表示從無干預香港公司的商業營運」。在拋出「分拆交易」後,又稱國家對巴拿馬港口以外的41個港口交易「沒有什麼意見」,云云。六是打造人設,博取同情,以爭取支持。比如營造其所謂「弱小」「無奈」角色,又通過打慈善牌來沖抵公眾對其的質疑和失望。
這些花招看似高明,其實都很拙劣。最近兩次捐贈治癌儀器的操作亦是如此。人們都能看到,兩次捐贈的時機巧合得令人震驚。向新加坡捐贈有關儀器時,恰是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第一次發聲後,意圖告訴世人長和問題不大,挽救不斷下跌的長和股價。4月29日的捐贈則出現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第二次發聲警告後,試圖穩定長和軍心和市場預期。這種「慈善緊隨爭議」的節奏、「慈善贖罪券」的把戲,實乃危機公關的「標準範本」,一戳即破。當公眾發現善舉背後盡是算計,長和的信任赤字便成深淵,再難翻身。
公眾對長和港口交易性質已有定論,是罔顧國家利益而向霸權遞上「投名狀」,表面「賣港口」實乃「賣國」「賣港」。再多的慈善、再多的捐贈也洗不白「遞刀者」的汙名。在關鍵時刻出賣國家利益、替敵人搖旗呐喊的,香港同胞不答應,全國人民也不答應,絕不會有什麼好下場,必將背負歷史的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