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軍25日上午向太平洋海域成功發射1發洲際彈道導彈,時隔一天,解放軍所屬的微博「中國軍號」便高調公佈發射現場圖片。
台灣《聯合報》報道,從照片上可見發射的地方周圍是空曠的草地,先前據傳這枚導彈是車載發射器所發射,以照片展示的場景,地上仍矗立著一截發射筒,有高度可能即是由發射車所發射。照片顯示了導彈剛發射時冒出的濃煙與火燄,導彈呈現圓柱體,彈頭則似圓錐形,彈身到彈頭之間的頸部,還有一段直徑較窄的柱身,讓導彈呈三段結構,但仍無法清晰分辨是何種型號。
「中國軍號」並附上簡要說明稱,「9月25日8時44分,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向太平洋相關公海海域,成功發射1發攜載訓練模擬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準確落入預定海域。此次導彈發射,是火箭軍年度軍事訓練例行性安排,有效檢驗武器裝備性能和部隊訓練水平,達到了預期目的。中方提前向有關國家作了通報。」
這則訊息中仍未將導彈的型號,以及具體的射程、射高、射向與軌跡、落點經緯度做出進一步說明,也未確認發射地點就是稍早各方報道中推測的海南島。
此前一天,內地軍事公眾號「空天力量」發文稱,外媒對於中國這次洲際導彈試驗的情況了解得不多,大都以猜測為主。例如不少西方分析家根據中國向國際通報的幾次導彈殘骸濺落區,猜測該導彈是從海南島方向起飛,一路經過南海和菲律賓上空,最終落入12000公里外的南太平洋。美國「陸軍偵察」網站猜測,從該導彈的射程判斷,解放軍現役洲際導彈中只有「東風-41」和「東風-5」洲際導彈吻合,較輕的「東風-31」系列洲際導彈的射程只有8000公里,尚不足以打擊如此遙遠的目標。還有西方分析家認為,採用液體燃料、固定地下發射井發射的「東風-5」洲際導彈在海南沒有發射陣地,因此該導彈更可能是「東風-41」。
英國《金融時報》25日稱,此前中國洲際導彈通常使用高彈道模式,確保從發射到最終彈頭落地都在本國境內,以確保不會洩露這種戰略武器的機密。因此這次洲際導彈的發射顯得非常特殊。「觀察人士將中國此次洲際導彈發射解讀為一種政治信息,認為可能會加劇美國對北京核武器現代化的擔憂。台灣專家林英玉表示,解放軍洲際導彈發出的信號表明,中國有能力用核武器襲擊美國領土。」
報道還援引越南海事安全分析師段當的話分析稱,這次發射可能是在驗證「東風-41」的機動發射能力,「該導彈似乎不是從火箭軍基地或文昌航天發射中心發射,而很可能是從海南島的沿海地區發射的。」還有分析認為,目前中國的戰略核潛艇也以南海堡壘區為主要活動區域,因此這次測試也可以部分驗證從南海方向發射的潛射洲際導彈,實際威懾能力如何。
「空天力量」文章指出,洲際導彈的全射程試射自有必要。盡管高彈道試驗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模擬導彈的飛行全過程,但畢竟做不到100%的完全驗證。考慮到洲際導彈承擔的重量級戰略意義,它的性能是否絕對可靠,關係到國家戰略基石的穩定性,因此不管是美國、俄羅斯,還是英國、法國,都會定期進行洲際導彈的全射程試驗——某種意義上講,中國類似的洲際導彈試驗其實是搞得太少了。
當然,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與中國的地理位置有關。英國和法國放棄了陸基洲際導彈,自不用多言;美國和俄羅斯的全射程試驗(或者準全射程試驗)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來一次。俄羅斯地域遼闊,通常會選擇從普列謝茨克航天發射場發射洲際導彈,瞄準6000公里外勘察加庫拉半島的靶場;美國仗著對太平洋東部的絕對控制,經常從範登堡太空軍基地發射「民兵3」洲際導彈,目標選在6700公里外的太平洋中部的馬紹爾群島。相比之下,中國東西距離最遠才5200公里,再考慮到飛行沿線人口稠密地區的安全性,因此想要進行類似的全射程試驗實在不容易。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核政策項目聯合主任、高級研究員阿克頓表示,中國通常從東部沿海地區向西部沙漠靶場發射導彈,「中國這次洲際導彈試驗並不尋常,但本質上與美國洲際導彈進行的試驗如出一轍。」阿克頓接受美聯社採訪時說:「這是中國在告訴我們,『像你們一樣,我們對於擁有核武器並不感到羞愧,我們將表現得像一個偉大的核大國。』」
止戈堂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解放軍海軍「山東」號航空母艦入列五週年,央視總台國防軍事頻道刊發專題報道,對「山東」艦五年來的航跡,形成戰鬥力的情況進行盤點。雖然主要素材可能還是來自於10月份海軍「遼寧」、「山東」兩艦在南海組成的雙航母戰鬥群拍攝的視頻資料,但是依然透露出很多細節。
新亮相的艦載機
首先要說的是「山東」號航空母艦的艦載機部隊編制。長期以來,中國海軍航母裝備的固定翼艦載戰鬥機只有殲-15這一種。
該型戰鬥機是一種達到第四代戰鬥機中期型號技術水平的艦載機,使用平面縫隙陣全波形火控雷達和典型的第四代戰鬥機航電、火控系統,空戰性能相當於沒有進行MLU技術加改裝之前的殲-11B,對面攻擊性能類似於殲轟-7A。
總體作戰能力,與F/A-18C/D lot20型戰鬥機比較類似,落後於美國海軍F/A-18E/F和法國海軍「陣風-M」兩種具備四代半戰鬥機水平的艦載機,更不用說五代機了。
右下角為殲-15T
不過,從此次央視報道的「山東」艦行動視頻看,「山東」艦的艦載機在實施甲板定位和整備時,可以明顯看到有幾架艦載機,與殲-15型艦載略有不同。如使用了淺色的斜切狀雷達罩,雷達罩沒有空速管,使用了一字型機翼翼尖掛架……毫無疑問,這是在本屆中國航展上剛剛亮相的殲-15T型艦載機。
相比殲-15型艦載機,殲-15T使用的發動機,應當是推力更強大的AL-31F-cep.45型,航空電子和火控系統也都分別提升到了相當於殲-11D型戰鬥機的水平。這是一種類似於F/A-18E/F Block3的四代半艦載機,將極大地提升「山東」艦的航空作戰能力。
同時,央視還首次公開了「山東」艦回收和起飛殲-15DH型艦載機的視頻,也首次明確,「山東」號上搭載的殲-15D型隨隊電抗機,有自己的專屬型號殲-15DH,後一個字母H應當是「滑躍型」的意思。這似乎證明,殲-15D型最早是被作為彈射型航空母艦的配套項目存在的,進行一次改裝之後,增加了H型,為兩艘滑躍起飛型航母做了項目配套。
不經意間露出的殲-15DH折疊機翼
但不管怎麼說,隨著殲-15DH型艦載機加入「山東」號航母艦載機部隊,起碼可以確保殲-15艦載機在遂行對面攻擊、航空制海和導彈反艦任務時,可以得到電子戰機的隨隊掩護。
更可以確保殲-15艦載機在面對第五代戰鬥機時,有一個比較完備的體系——在岸基預警機和隨隊電抗機,還有艦載ESM系統的支援下,對五代機進行早期預警和精確定位。
總而言之,殲-15D型艦載機的正式上艦,極大地完善了「山東」號航空母艦的對空、對面、對海作戰體系。
當然了,從央視公佈的視頻看,殲-15DH此次上艦,似乎還是有些美中不足的。它在著艦時只搭載了兩個電子戰吊艙,而從中國航展上通場的殲-15D,則是搭載了四個電子戰大型吊艙。
這兩個吊艙和四個吊艙,明顯功能有縮水,射頻功率不足。有分析猜測,不知是否在著艦試驗中有所保留,還是殲-15DH型艦載機在四個吊艙起飛的構型下,超過了滑躍式起飛最大起飛重量,因此只能縮水到兩個吊艙。
如果是這樣的話,要麼帶著兩個吊艙起飛、電子戰能力有一定的降低,要麼帶著四個吊艙起飛,起飛之後需要另外出動夥伴加油機實施空中加油,這樣又會影響到一個攻擊波次的組成,一個攻擊波次的規模等。
總之,殲-15DH帶著兩個吊艙著艦和起飛,內地軍事博主「大伊萬」覺得還是有些美中不足,希望後面有更多視頻證據。
今次央視也放出了「山東」號航母實施全甲板攻擊的珍貴視頻。
一是可以大致看一看「山東」號航母實施全甲板攻擊的次序,二是可以大致看一看「山東」號航母實施全甲板攻擊波次的出動規模。從視頻畫面來看,分為兩個片段。
第一個片段裡,是殲-15艦載機從艦艏的兩個長度為105米的輕載起飛位起飛的畫面。可以看到殲-15戰鬥機以兩架為一組,從飛行甲板後方依次進入起飛位置,進入起飛位置之後擋焰板升起,立刻放飛戰機。放飛戰機結束後,擋焰板降下,後續兩架殲-15繼續進入起飛位置。
前後共實施了五個波次的起飛作業,一共放飛了10架艦載機。但考慮到第一個波次的殲-15不用進入起飛位置,就在起飛位置上完成整備,可以首輪次起飛。因此,殲-15艦載機在前甲板105米起飛線放飛時,理論上可以放飛六批12架。
參考第二個片段裡,殲-15艦載機使用195米重載起飛點起飛的視頻,可發現「山東」號航母在全甲板攻擊模式下,105米起飛點的艦載機甲板運轉模式還是和大家想象中的有所不同的。
之前普遍猜測,105米起飛點在進行到第三輪放飛後,可能會優先動用位于飛行甲板左舷整備區的艦載機,在甲板上直線運動到起飛線上。
不過,從視頻中反映的情況看,「山東」艦利用105米起飛線放飛艦載機的順序,應當是第一批放飛起飛線整備的兩架,第二批和第三批放飛位於起飛線後方、降落跑道上整備的各兩架,第四批和第五批則改為放飛飛行甲板右側、位於艦島附近同樣在實施整備的各兩架。
在艦艏起飛位置放飛完畢艦載機後,位於後方的195米重載起飛位置開始放飛艦載機,整體的放飛順序走一個U型。也就是在195米起飛線上,已經完成整備的飛機,首先開始放飛。
此時,後面的所有艦載機已經全部放下折疊機翼、開始冷啓動,進入熱機狀態,等待起飛線上的飛機完成放飛後,位於左舷整備區域的殲-15艦載機開始依次進入起飛線,實施放飛。
左舷整備區放飛完畢後,開始放飛艦艉整備區的飛機,在艦艉整備區的飛機放飛完畢後,開始放飛右舷靠近艦島整備區的飛機,所有的飛機都遵循最短的行進路線,自主滑行向起飛線實施放飛。從視頻中看,可以放飛12架戰鬥機,放飛完畢後,剩下兩架艦島旁的艦載機,作為備用機。
當然了,這兩段視頻,也就是一個利用艦艏105米起飛線起飛的視頻,一個利用左舷195米起飛線起飛的視頻,兩段視頻里飛行甲板的狀態不同,天氣情況不同,很明顯是拼接起來的視頻。
考慮到「山東」艦實際上的甲板運行能力,「大伊萬」傾向於認為,該艦在實施全甲板攻擊時,作為組成首輪攻擊波的105米起飛線,實際上可以放飛5個批次10架殲-15型艦載機。作為組成第二輪攻擊波的195米起飛線,實際上可以單架放飛12架殲-15型艦載機。
兩個攻擊波,一共可以放出22架殲-15艦載機。此時,在飛行甲板上應當還有2架殲-15,作為備用機和艦隊直接防空掩護機,機庫里還可以預備6到8架殲-15艦載機,作為備份機。如果把這2架備用機也放出去,同時利用升降機繼續提升飛機到甲板,進行整備的話,那麼全甲板攻擊的規模可以達到24架。
當然,相比美國海軍的兩個全甲板攻擊波次,可以一下放出來30架艦載機,而且機庫里還有20來架艦載機整備的強大戰鬥力……「山東」號還有不足,只能放出一個波次,然後就沒有第二次機會了。
但相比印度海軍兩艘航母,不大於15架的全甲板攻擊放飛能力,「山東」艦其實已經是性能很強大的航母了。
除了全甲板攻擊模式,「山東」號航母還有類似於蘇聯紅海軍載機巡洋艦使用的輪轉出擊模式,包括3個8機編隊,或者2個12機編隊的輪轉出動,每個梯隊滯空時間在4個小時左右。
這種出擊模式,比較適合於在作戰空域進行長時間的空中戰鬥巡邏和態勢感知,有利於為航母戰鬥群內的其它水面戰艦艇發射重型高超音速飛行器,打開進攻通道。
山東艦的提升空間
後續「山東」號航空母艦還有進一步上探的空間嗎?應該還有,主要不是體現在艦載機數量和全甲板攻擊釋放的規模上,而是體現在將殲-15艦載機更換為殲-35艦載機之後,艦載機的性能和總體作戰能力上。畢竟,四代半戰鬥機相比五代機,其性能終歸還是要落後一代的。
「山東」號航空母艦下一次戰鬥力的飛躍,最主要的就會體現在第五代艦載戰鬥機上艦上。至於後續有沒有可能將預警機也放在艦上現在不好說,但是,中國海軍的航母之路,隨著時間的推移,必將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