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國海警現身阿拉斯加附近 打亂美國佈局  

博客文章

中國海警現身阿拉斯加附近  打亂美國佈局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中國海警現身阿拉斯加附近 打亂美國佈局  

2024年10月04日 11:24 最後更新:11:35

近日,中國海警艦艇編隊宣布首次進入北冰洋海域。有報導稱,此次巡航已經到達了美國阿拉斯加附近海域。有國際戰略學者分析,中國海警今次舉動,實際上是打亂了美國的佈局,這次航行背後有著重大的戰略意義。

中國海警艦艇編隊在國慶期間抵達北冰洋,與俄羅斯海警展開聯合巡航,海警隊員在甲板齊唱國歌慶祝國慶。這是中國海警艦艇首次進入北冰洋海域。官方表示,巡航有效拓展海警遠洋航行範圍,全面檢驗海警艦艇在陌生海域執行任務能力,為積極參與國際和地區海洋治理提供支撐。

中國海警艦艇編隊在國慶期間抵達北冰洋,與俄羅斯海警展開聯合巡航。

中國海警艦艇編隊在國慶期間抵達北冰洋,與俄羅斯海警展開聯合巡航。

央視旗下微信公眾號玉淵譚天邀請了國際戰略學者楊霄作分析,指出今次參與巡航的是梅山艦和秀山艦,這兩艘艦雖然不是中國海警最大的艦艇,但沒關係,因意義十分重大,認為這是中國一個「陽謀」,打破了美國試圖在中國周邊的佈局。

中國海警艦艇編隊巡航已到達了美國阿拉斯加附近海域。

中國海警艦艇編隊巡航已到達了美國阿拉斯加附近海域。

今年以來, 海警在周邊海域的存在感愈來愈高。但面對在南邊,有美國撐腰的菲律賓海警,不斷在中國南海搞事情;而在東邊,據外媒報道,美日韓三國的海警機構,舉行了海上聯合演練。今年九月,美日印澳四國又宣佈將舉行四方海岸警衞隊聯合巡航活動,但美國很清楚紅綫在哪,美國及其盟友的海警船,不會輕易進入,距離沿海基綫12海浬以內的中國領海。

哪美國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楊霄說,若把美國重點關注的地方連起來就會發現,圍成的這條綫非常像冷戰時期,美國用來封鎖中國的「第一島鏈」。

美軍監視中國編隊。

美軍監視中國編隊。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這些盟友和伙伴,都位於這個關鍵的水道處,就可看出當時構建「第一島鏈」的目的,就是堵住中國走向太平和印度洋的所有重要航道。

當下,美國這種冷戰思維依然存在,只是手法發生了變換,也就是把海軍換成了海警,試圖復刻這樣一個新的「第一島鏈」,用準軍事力量來對中國施加影響。

為什麼要用海警? 楊霄指出,最重要一點在於,相比海軍具有的軍事屬性,海警敏感程度較低,不容易引起外交上的事態升級,能給美國在海上更多興風作浪的空間,譬如登船檢查、罰款、沒收漁獲,這些都屬於海警的執法權範疇。

當然,美國海警在執行過程中很多是非法無理的,再加上海警船維護成本低,能夠隱蔽且高效地把侵擾行動日常化,這無疑會大大干擾中國周邊漁船、商船的正常航行和活動空間,從而壓縮中國周邊洋的航行空間,牽制中國的海上力量,向遠洋發展的進程。

分析認為今次中國海警的巡航,已突破了美國建構的「第一島鏈」。

分析認為今次中國海警的巡航,已突破了美國建構的「第一島鏈」。

如何突破這條「島鏈」的封鎖?楊霄說:「美國有海警,中國當然也有海警」,從今次中國海警的巡航行程就可以看出端倪。中國海警這次從舟山出發,從俄羅斯短暫停留之後,一路北上,到達了美國的阿拉斯加附近,等於說中國的海上執法力量,不僅能夠突破「第一島鏈」,而且還能在突破「島鏈」以後,再航行幾千海浬,一直走到北冰洋。

楊霄認為,這意味着中國海上執法力量在周邊,保護中國商船漁船等的合法航行和運輸等發展空間的同時,還能突破封鎖,到遠洋護航,挫美國擠壓中國空間的企圖。

而且,今次巡航時,中國海警還摘除了炮衣,就是要展示中國海警維護海上公共秩序的力量和決心,其實中國海警在還沒出發時,就公開了這次聯巡,也就是說中國只是在履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國際法要求履行的國際義務,這包括維護海上安全、保護生態環境等,中國所有這些做法都是合理合法,美國毫無辦法,因為「你可往我亦可往」,這句話的含金量還在上升。




止戈堂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東風-31AG試射採用「錢學森彈道」難以攔截? 可從全國各地隨時發射?

2024年10月02日 12:55 最後更新:13:00

解放軍火箭軍部隊向南太平洋海域發射東風-31AG型洲際戰略導彈成功後,最近一個星期以來,在不少社交平台上,流傳著各種各樣的傳言。

官方公佈的東風-31AG發射畫面

官方公佈的東風-31AG發射畫面

有些說東風-31AG型洲際導彈使用的是「錢學森彈道」,美國的導彈防禦系統根本無法攔截;有些說東風-31AG型洲際彈道導彈相比美國的「民兵-3」和俄羅斯的「薩爾馬特」,是機動式的洲際彈道導彈,全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每一處地方都可以作為發射場,生存能力遠遠強過美俄兩國的洲際導彈;還有些連東風-51這種子虛烏有的型號都拿出來了……

這些言論的出現,證明了對於洲際導彈這種「國之重器」,坊間誤解和各種刻板印象著實是太多。因此,內地軍事博主「大伊萬」對以上問題解答了一番。

錢學森彈道與導彈突防

首先是所謂的東風-31AG型洲際彈道導彈採用了所謂「錢學森彈道」,很明顯是把典型的高超音速飛行器的性能拿到東風-31AG的身上張冠李戴了。

事實上,一款戰略導彈是否具備高超音速滑翔性能,看兩個特徵:

其一,是看戰略導彈的外形設計是否具備典型高超音速滑翔器所必須具備的高昇力體氣動外形設計,也就是使用頭部雙錐體或者複雜多曲面乘波體彈頭設計,這兩種氣動外形設計升阻比性能好,才能確保在臨近空間起滑;

其二,看戰略導彈的飛行彈道,高超音速飛行器的軌跡,相比普通戰略導彈典型的彈道式軌跡差別還是非常大的,有一個非常典型的下壓起滑、縱向震蕩和橫向側滑軌跡特徵,在飛行末段還可以進行複雜的變距桶滾等機動;

符合這兩個性能特點的才是典型的高超音速飛行器。

而從此次東風-31AG型洲際戰略導彈的試射情況看,導彈出筒之後火箭軍拍攝了清晰照片發佈,高清照片上一清二楚,東風-31AG型戰略導彈外形就是個再典型不過的錐形體。相比東風-26型戰略導彈或者東風-17型戰術導彈都明顯不同,根本就不是高超音速飛行器所具備的雙錐體或者複雜多曲面乘波體外形。

而從東風-31AG打出去之後的彈道來分析,國際民航組織划定的禁飛區也一清二楚,導彈發射出去之後飛的就是一個典型的拋物線彈道,沒有高超音速飛行器所具備的典型的高空下壓、起滑和機動變軌的彈道特徵。

外媒推測的此次中國試射任務的導彈軌跡

外媒推測的此次中國試射任務的導彈軌跡

因此,東風-31AG型洲際彈道導彈,它使用的不是錢學森彈道,它從本質上講也不是高超音速飛行器。既然東風-31AG型洲際戰略導彈並不是高超音速飛行器,那麼它的突防性能呢?

其實,洲際彈道導彈的突防是一個極端複雜的問題,不僅僅要依託高超音速飛行器的機動變軌等方式來進行突防,還要進行消極/積極干擾方式來實施突防:

所謂的積極干擾方式,是在導彈載荷艙段上安裝電子干擾發射機。可以使用噪音干擾或者欺騙干擾的方式,來阻塞陸基火控雷達的火力通道,或在火控雷達上顯示出多個假目標,以此來掩護彈道導彈的突防。

所謂的消極干擾方式,則是在導彈的載荷艙段安裝多個誘餌彈頭。當然,這些誘餌彈頭有些是輕質誘餌,有些是重質心誘餌彈頭,前者主要是塗覆了金屬粉末的氣球,只能在無氣動阻力的外層空間模擬導彈彈頭,後者則是具備一定的重量的角反射器,在彈頭再入階段可以模擬彈頭雷達和氣動特徵。

一枚彈道導彈要確保其突防效果的話,往往需要同時具備多種突防措施,如安裝彈上雷達干擾機,安裝輕質/重質心誘餌等。總的來說,彈道導彈突防是彈道導彈系統工程中一個重要的方面,不僅是一個簡單的錢學森彈道就可以形容的。

彈道導彈與機動發射

那麼,如何理解東風-31AG在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都可以發射、相比美俄兩國的固定式洲際彈道導彈的生存能力更強呢?

其實,這是一個典型的誤解。火箭軍戰略導彈的儲備、部署和運用是有一套完備的條令規定的,從彈道導彈的彈體整備、出庫檢測、裝車出動的程序來看,一枚彈道導彈需要經過從儲備庫提取,進行相應的技術檢測,然後才能允許出庫。

出動之後,也要根據導彈部隊火力計劃的規定,佔領基本陣地,如果基本陣地遭到敵核突擊覆蓋,則需要啓動導彈預備陣地,重新佔領陣地之後,才能開始導彈發射的作業程序。

而機動式導彈發射的作業程序,也不是那麼容易實施的,佔領陣地之後,導彈部隊要立刻展開導彈諸元準備作業,對導彈的發射控制參數進行計算。這項工作包括測定導彈大地基礎諸元、導彈射擊諸元、導彈瞄准諸元、導彈引爆參數等,前置性的條件是要進行測地調平作業。

如果導彈是在預設陣地上發射的,那麼大地諸元往往是提前測量好的,直接輸入火控計算機即可。如果導彈是在陌生地域發射的,那麼在導彈諸元準備作業上,還要加入導彈大地諸元測定,相應的就延長了導彈的發射準備時間。

因此,在彈道導彈發射保障上,導彈部隊往往會傾向於預先設立多個已經進行了測地作業、設立了測地基準點的預設發射陣地,以確保在彈道導彈火力突擊時,可以迅速佔領已經測定了大地諸元的發射陣地,確保導彈可以快速發射出去,縮短實施核反擊的時間。

這也就決定了,即使是具備了無依託發射能力的東風-31AG,也不是隨便在哪兒都可以發射的。效率最高、準備時間最短、最能適應核反擊作戰客觀要求的發射方式,當然還是利用預設陣地發射戰略導彈。

同時,對於機動式發射和固定式發射,其實也沒有所謂的機動式發射方式生存能力就一定高,固定式發射方式生存能力就一定低的說法,關鍵看如何進行博弈。

以機動式發射方式來看,機動式發射方式也不可能完全脫離基地,在全國各地拖著導彈發射車到處跑,導彈發射車總要進行維修,人也總要休息,導彈拖在發射車上一路顛簸之後也要進行檢測才能確保打出去的導彈不失效。

更何況,你拖著發射車到處跑,被人拍到了,被泥頭車撞上了,或者遭到敵方特種部隊破襲,這都是完全有可能發生的事……因此,所謂的機動式導彈發射車,很多情況下的部署方式是有很大限制的。

以俄羅斯戰略火箭軍的情況看,很大情況下機動式的洲際導彈發射車,採用的都是平時部署在固定陣地裡,在戰備等級轉進的情況下開始按照預定的巡邏路線跑位,根據彈道導彈兵力計劃在多個預定陣地之間轉移。

而最核心的當然還是導彈技術陣地,為的是確保導彈可以隨時得到檢測檢修,確保核打擊的有效性,那種認為可以一枚導彈「在全國的土地上隨處跑」的觀點是典型的誤解。

同時,固定式的導彈發射井,也沒有所謂的戰場生存能力一定比機動式發射車要差的說法。很簡單,我們前面提到,導彈機動式發射車,並不是總處於機動狀態下的,它採用的部署方式,更應該類似於平時固定、戰備等級轉進時機動跑位。如果遭遇到了緊急核突擊,更可能採用衝刺式發射方式,在核彈頭落地之前實施核迎擊……

那麼,這種情況下,機動式的洲際彈道導彈發射車,是不是又顯得相對脆弱一些呢?而與之相反的是,使用固定式發射井發射的洲際彈道導彈,往往會採用強固地下井設計。

比如最典型的,美軍MX洲際彈道導彈,就使用了抗壓能力達到5000psi的強固地下井,此類發射井的抗毀能力設計包括但不限於使用高標號混凝土來澆築發射井筒體,使用高強度的合金鋼作為骨架和製造發射井井蓋,使用主動/被動抗震和抗損設計等。

此類地下井在面對蘇聯55萬噸彈頭的地爆模式攻擊時,只要彈頭落在發射井200米外左右的距離上,就可以基本確保發射井無虞,而以現有洲際彈道導彈的打擊精度來看,能夠做到200米精度的洲際彈道導彈少之又少。

因此,即使敵方使用洲際導彈來直接打擊發射井,要做到可以直接摧毀發射井的難度也非常高。而如果敵方將大量的彈頭都用於摧毀發射井,則用於摧毀機動式導彈發射車、摧毀社會財富的彈頭就會減少很多,在核博弈上,顯然會陷入不利的地位。

因此,這樣一來,相信大家就很明確——東風-31AG洲際戰略導彈,到底有沒有用上錢學森彈道,洲際戰略導彈的機動式發射和地下井發射,到底各有什麼優劣了。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