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人生能有幾回搏

博客文章

人生能有幾回搏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人生能有幾回搏

2024年10月23日 19:33 最後更新:19:49

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在安徽省合肥濱湖科學城調研,他強調「人生能有幾回搏」,「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技要打頭陣….高新技術是討不來,要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

習主席這一句「人生能有幾回搏」,對年青人有重大的鼓舞作用,但大家可能不知道,這句話其實出自一位香港人之口,他就是新中國第一個世界冠軍、著名乒乓球運動員容國團。

容國團1937年在香港出生,爸爸容勉之是一名海員,因為希望有一個強大的國家和團結的民族,所以起了獨生子的名字做「國團」。容國團幼年回到鄉下珠海一所華僑學校讀書,1948年11歲的時候回港,到慈幼學校就讀。因為爸爸容勉之是工聯會屬下海員工會會員,所以容國團很小的時候,就經常到工聯會的康樂中心打乒乓球。

容國團很快就展示出極高的打球天賦,進步神速,打起乒乓球來有一股靈氣,轉眼就成為香港頂尖的乒乓球運動員。容國團的特點是技術全面,能守能攻,特別以快攻著稱。他先在1957年2月、以20歲之齡贏得香港冠軍。當年9月,他以港澳乒乓球隊員身份到北京、上海、杭州訪問,對祖國充滿嚮往,兩個月後,就毅然走過羅湖橋,回到中國大陸發展。

1958年,容國團在廣東省體育工作者誓師大會上豪言,「要在三年內取得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男子單打冠軍。」當時中國乒乓球員在世界上寂寂無名,要獲得世界冠軍,在當時根本難以想像。一年之後,1959年第25屆世乒賽在聯邦德國多蒙特舉行,容國團一路過關斬將,打到男單決賽,迎戰9次奪到世界冠軍的匈牙利老將西多。容國團在先輸1局的情況之下,最後連贏3局奪得冠軍,成為新中國體育史上第一個世界冠軍。當時不單乒乓球,中國運動員在其他的體育項目都沒有拿過世界冠軍。受到容國團奪冠的鼓勵,乒乓球熱席捲中華大地。

兩年之後,1961年,第26屆世乒賽在北京舉行,中國隊與之前5連冠的日本隊,在男子團體決賽中激烈交鋒,被重點對付的容國團先遭遇2場失利,到第8場容國團再上陣,隊友問他,「這一場你準備怎樣打?」容國團怒吼道:「人生能有幾回搏,此時不搏,更待何時!」最終容國團在這場比賽中以2比1擊敗日本的星野展彌,幫助中國以5比3擊敗日本隊,讓中國第一次奪得乒乓球男子團體賽世界冠軍。

容國團不單為中國體育界帶來了榮譽,更帶來了希望。也不單是乒乓球,其他中國運動員在容國團的「人生能有幾回搏」的豪言感召下,努力奮鬥,為祖國爭取一項又一項的體育殊榮。即使到了今天,中國乒乓球名將、大滿貫得主馬龍亦回憶說,「小時候曾聽教練對我們說容國團奪得新中國第一個世界冠軍的故事,聽得我們心潮澎湃,雖然當時對『人生能有幾回搏』這句話的意義還是懵懵懂懂,但我記住了在賽場上要不畏強手,頑強拼搏,為國爭光。」

容國團奪得世界冠軍。

容國團奪得世界冠軍。

容國團這位來自香港的世界冠軍,不單開展了中國乒乓球的輝煌歷史,亦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運動員。

回想香港,近年在有意識的政治引導下,流行「廢青文化」,借此抵制權威,以擺爛做對抗。很多人在網上宣傳「我要做廢青」這個口號。不想讀書,不想上班,只想旅行,變成很多年青人的人生理想。要做廢青相當容易,這是一個求仁得仁的結局,但要到20、30年後,特別是遇上自己的朋輩一個又一個成功了之後,才知道當一個老廢青的慘痛。無論一個人、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想要成功,哪能不拼搏呢?

今次特首的施政報告裏,亦都有大量的篇幅提到香港創新科技的發展。創科局局長孫東表示,習主席在安徽考察的時候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創是必由之路,同樣香港要實現高質量發展、經濟轉型,創科亦都是時代與歷史的必然選擇。

孫東提到,施政報告提出設立100億元的創科產業引導資金,政府透過成立母基金,引導市場資金投資指定策略性新興產業,包括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機械人,半導體與智能設備、先進材料和新能源等,要系統地建設一個香港的創科產業生態圏。希望透過政府這100億的母基金,撬動市場的千億資金投資香港的創科產業。
不少的香港傳統精英,由於不熟悉創科行業,認為香港搞創科很難成功。但我的看法剛剛相反,香港搞創科雖然起步略遲,但在特區政府和中央大力推動之下,成功指日可待。年青人此時不搏,更待何時。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因為有深層政府

2024年10月18日 18:30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本周一(10月14日)宣布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結果,3名美英學者獲獎。他們是3位任職美國麻省理工和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教授,分別是達隆.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西蒙.約翰遜(Simon Johnson)和詹姆士.羅賓遜(James A.Robinson),以表彰他們對制度如何形成及如何影響經濟的研究。

在獲獎3人當中,阿西莫格魯和羅賓遜在2012年出版的名著《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繁榮與貧窮的根源》,就嘗試系統地回答「國家為什麼會失敗」這個世紀命題。

3人獲獎讓美國的反華政客和中國的反政府「公知」興奮了一陣,因為阿西莫格魯和羅賓遜在2012年出版的著作中,曾經預言在專制體制下的中國經濟發展,將走向沒落。如今兩人獲得諾貝爾獎,重燃這些人對中國崩潰的執念。毫無疑問,我們可以重看《國家為什麼會失敗》這本著作,檢視一下這兩位大教授的理論框架及分析高見。

賈德.戴蒙的名著《槍炮、病菌與鋼鐵》

賈德.戴蒙的名著《槍炮、病菌與鋼鐵》

為什麼有些國家十分富裕,但有些國家卻異常貧困?這的確是一個世紀命題。富國似乎集中在溫帶,窮國就集中在熱帶或是撒哈拉非洲,到底繁榮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是如賈德.戴蒙的名著《槍炮、病菌與鋼鐵》所言,是由風土和物種的地理因素影響?還是如社會學大師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文明》中,講述宗教、文化對發展的助力?抑或是窮國官員的水平比較低下,甚至是人種低下,想不出好的政策?

社會學大師馬克斯.韋伯名著《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文明》

社會學大師馬克斯.韋伯名著《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文明》

阿西莫格魯和羅賓遜在《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中提出另一個解釋,認為決定國家的成敗不是地理、文化或是領導人的水平,而是制度。他們的主要理論認為,繁榮和富裕的關鍵在於社會採取何種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一個社會若能將經濟機會和經濟利益開放給更多人分享,致力保護個人權益,並在政治上廣泛分享權力,鼓勵多元思想,這就是一種「廣納型制度」(inclusive institution),國家就會走向繁榮。反之,政治經濟利益只是由少數精英把持,這些特權階級為了保持自己的利益,會阻礙競爭,這種是「榨取型制度」(extractive institution),這種制度就會走向衰敗。

阿西莫格魯和羅賓遜合著《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阿西莫格魯和羅賓遜合著《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兩位作者以此歸結出西方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有良好的制度,促進了公平的法律,社會治安有序,亦有公平的商業競爭環境,所以能夠持續繁榮。相反地,如果權力集中在小部分人手上,缺乏制衡和監督,這些社會就會難以發展。兩名作者當時亦毫不諱言地對中國作出分析,認為中國自鄧小平改革開放以來,已經向包容性經濟制度做出了重大跨越,但如果沒有相應的政治制度改革,中國的增長模式不可以持續。

平情而論,兩名作者提出的分析框架有參考價值,就是「廣納型制度」自然會吸納人才和資金,有利經濟持續發展,邁向繁榮富裕。「榨取型制度」則造就不公平的競爭環境,不利吸納人才和資金,就無法發展起來。問題是,但真正的問題不是理論框架,而是如何以理論框架來分析現實。到底現實的中國是不是一個「榨取型制度」呢?現實的美國又是不是一個「廣納型體制」呢?

兩位作者的背後假設是,如果不採取西方式民主制,特權精英就會利用制度榨取公共資源,為自己的利益服務。但看看中國的發展,事實並非如此,特別是過去十多年,中國致力滅貧和打貪,解決了最後9000萬人口的貧困問題,徹底滅貧。與此同時,亦大力打擊貪污,政府為追求人民幸福生活,殫精竭慮。反觀美國表面上有一個4年一次的總統選舉制度,但背後就被深「深層政府」(deep state)把持,石油商、軍火商、華爾街統治了美國。表面上人人有票,實際上貧富極為懸殊,結果就出現所謂1比99的問題,即是百分之一的人佔據了絕大多數的社會財富,這種權力壟斷牢不可破。

其實美西方的制度,早已被deep state吃透扭曲,已經由「廣納型」慢慢變成「實質榨取型」,不過只是以更隱晦的形式進行。套用兩位作者的分析,這些經濟即使短期內出現成長,但無法持續,因為特權階級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會阻礙競爭,不利創新。看看美國現在以超重關稅來保護他們的電動車、太陽能和鋰電池產業;借禁止出售高端芯片給華為,禁止自己和盟友採購華為的5G設備,用來打擊對手以扶助本國企業。美國的deep state和大財團休戚與共,為了保持財團的利益,全面阻礙競爭,這才真正不可持續。試問美國如此「廣納型」的體制,為何每年因槍擊死亡超過4萬人,卻想禁槍也禁不了,只因軍火商的反對,美國真的制訂了「公平的法律,讓社會治安有序」嗎?

可以這樣總結, 3名獲得諾貝爾獎的學者,提出了一個很好的理論框架,去分析國家為何失敗。但當他們將現實套入這個框架時,就難免有西方的偏見,只是看到中國的小毛病,看不到美國的大問題。如果這兩個作者的預測準確,現在與他們出書時已相差了12年,中國經濟早應該崩潰,不會成為第二大經濟體,亦不會威脅到美國要完全推翻自己當年推動的全球化,變成一個鼓吹關稅保護主義的國家。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證明了這兩名教授理論框架正確,但分析現實錯配。諾貝爾經濟學獎,亦不過如此了。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