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韋伯太空望遠鏡驚見暴食黑洞 成長速度40倍超理論極限

大視野

韋伯太空望遠鏡驚見暴食黑洞  成長速度40倍超理論極限
大視野

大視野

韋伯太空望遠鏡驚見暴食黑洞 成長速度40倍超理論極限

2024年11月08日 13:20 最後更新:15:20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OIRLab)天文團隊利用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發現一個名為LID-568的超大質量黑洞,這黑洞以超乎尋常的速度吞噬周圍物質,進食速率達到理論極限的40倍。

發現提供早期黑洞擴大新線索

這個關於LID-568的超大質量黑洞的發現,挑戰了現有的黑洞成長理論,並為早期宇宙中黑洞如何快速擴大提供了新線索。

現代天文學已經知道,超大質量黑洞通常位於星系中心,但觀測到它們在宇宙早期迅速出現依然令人驚訝。要解釋這些黑洞如何能在短時間內變得如此巨大,至今仍是科學界的一大難題。此次發現的LID-568黑洞,或許有助於解答這個疑惑。

韋伯望遠鏡助探測微弱輻射

據《每日科技網》(scitechdaily)報導,LID-568由國際雙子星天文台博士徐曉媛(Hyewon Suh)所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他們利用韋伯望遠鏡觀測了多個來自錢卓拉X光天文台COSMOS計劃中的星系。這些星系在X光波段非常明亮,但在可見光和近紅外光中幾乎看不見。受惠於韋伯望遠鏡的高靈敏度,團隊得以探測到其中微弱的輻射,進而發現了LID-568。

黑洞進食速率達愛丁頓極限40倍 經歷極端快速成長期

LID-568的強烈X光輻射使它在樣本中顯得格外顯眼,但光靠X光觀測無法確定其精確位置。為此,研究團隊採用了韋伯望遠鏡上配備的積分場光譜儀,這樣可以為視野中每個像素獲得完整的光譜,增強了精確定位的能力。

LID-568的進食速率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為它遠超過了所謂的「愛丁頓極限」(Eddington Limit)。愛丁頓極限是指黑洞進食速率的理論上限,達到此極限時,黑洞吸積物質所產生的輻射壓力會與引力相抗衡,使黑洞進食達到平衡點。當黑洞吸收物質的速度接近這個上限時,通常會因輻射壓力阻礙而無法持續加速。但LID-568的進食速率竟然達到愛丁頓極限的40倍,顯示它可能經歷了極端快速的成長期。

(示意圖)

(示意圖)

強大能量釋放穩定系統 避免進食過快而崩潰

這項發現讓科學家得以從新角度觀察黑洞的形成過程。依照目前的理論,超大質量黑洞可能是宇宙早期星體死亡後形成的「小種子」,或是直接由氣體雲塌縮而成的「大種子」。LID-568的快速成長顯示,黑洞可能在成長初期經歷了快速的進食階段。

團隊認為,LID-568的強大能量釋放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這個系統,讓它避免因進食過快而崩潰。接下來,研究團隊將進行後續觀測,試圖更深入地了解這一現象的運行機制。

德國新創公司伊薩爾航太(Isar Aerospace)30日進行運載火箭試射,但火箭升空不到1分鐘就失控墜毀。

升空後旋即冒煙

《德國之聲》報道,由伊薩爾航太設計的光譜火箭(Spectrum),升空後旋即出現異常,側面冒煙,並於19秒失控倒轉飛向地面,33秒墜海發生猛烈爆炸。

有效載荷只有1噸

「光譜」是一枚小型火箭,有效載荷只有1噸左右。伊薩爾航太這次試射僅用於收集火箭數據,並沒有運載物件。今後這種火箭將用於發射小型衛星。這次試射在挪威北部的一個航太港進行,標誌著首次從俄羅斯以外的歐洲大陸發射能夠進入軌道的火箭。

觀看影片

天氣氣候影響已多次延期

由於天氣問題,光譜的發射日已多次延期,伊薩爾航太聯合創辦人暨執行長梅茲勒(Daniel Metzler)在火箭發射前說:「我們飛行的每一秒都是好的,因為能收集數據與經驗,30秒已經可以說是大成功。」他補充說:「我們不期望這次試驗就能上軌道。事實上,還沒有公司能把自家第一枚運載火箭送上軌道。」

X平台圖片@isaraerospace

X平台圖片@isaraerospace

計劃實現太空自主飛行

由23個成員國組成的歐洲太空總署已經將火箭發射到軌道,法國營運的阿麗亞娜集團等公司也已將火箭發射到軌道上。但兩間公司的發射地點都是歐洲以外的國家,主要是美洲的航太港。伊薩爾航太已經被視為歐洲逐漸實現太空自主飛行、擺脫對外依賴的主要企業。該公司已經籌集了超過4億美元的融資,投資者包括保時捷等大型企業。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