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逾百件國家級大師玉雕瓷器藝術品在中環展出

社會事

逾百件國家級大師玉雕瓷器藝術品在中環展出
社會事

社會事

逾百件國家級大師玉雕瓷器藝術品在中環展出

2024年12月03日 20:30 最後更新:20:30

中國工藝美術玉雕瓷器精品展交流會12月3日起在中環中商藝術大廈舉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麻雙鳴、唐帥、鄒鴻、盧志江、劉淩峰等一眾大師齊聚香港出席交流會,並帶來 100 餘件作品,涵蓋遼寧岫岩玉、福建德化瓷、精品和田玉雕等融合類藝術品。

主禮嘉賓中央駐港聯絡辦宣傳文體部副部長林枬(左三),全國政協常委林建岳 (右三),全國政協常委姚志勝(右二),中管世紀集團董事長、 河南省福建總 商會會長吳文輝(右一),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麻雙鳴(左二),中國玉石雕刻大 師唐帥(左一)為展覽剪彩。

主禮嘉賓中央駐港聯絡辦宣傳文體部副部長林枬(左三),全國政協常委林建岳 (右三),全國政協常委姚志勝(右二),中管世紀集團董事長、 河南省福建總 商會會長吳文輝(右一),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麻雙鳴(左二),中國玉石雕刻大 師唐帥(左一)為展覽剪彩。

展覽由德化縣人民政府、岫岩滿族自治縣人民政府、中國工藝美術(香港)玉雕瓷器精品展籌委會共同舉辦。中央駐港聯絡辦宣傳文體部副部長林枬,全國政協常委林建岳,全國政協常委姚志勝,聯合出版集團副總裁兼集古齋總經理趙東曉,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理事長、深圳石油化工行業協會會長、深圳信德資本集團董事長關奉麟,中管世紀集團董事長、 河南省福建總商會會長吳文輝先生等蒞臨主禮,玉瓷出產地遼寧岫岩和福建德化的領導包括岫岩滿族自治縣縣委書記吳振宇、德化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黃世興等亦親臨香港出席活動。


除了麻雙鳴大師外,今日的交流會還邀請到中國玉石雕刻大師唐帥、海南省工藝美術大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鄒鴻、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盧志江、中國玉石雕刻師劉淩峰、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徐建勇、國家一級技師王嘉豪、國家雕刻一級技師葉戴偉、海南南海工匠周鳳姣、副高級職稱工藝美術師王集儀等多位工藝美術業界大師出席,展示及分享他們的玉雕瓷器藝術創作。除此之外,倪東方、陸光正、伍炳亮、陳明良、張建奎、連紫華、許瑞峰、黃文壽、梁佩陽、葛軍、毛國強、林建勝等眾多中國工藝美術界頂級大師的作品,也將在今次展覽上展出,希望促進內地與香港的工藝文化交流,推動內地的玉雕瓷器藝術走向世界。


全國政協常委姚志勝表示,玉雕和瓷器都是我們的國寶重器,是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的精神象徵;今次玉雕瓷器精品展交流會在香港平台向中外社會展現德化瓷面貌和岫岩玉風采,提高玉瓷鑑賞投資水平,促進文化藝術交流交往,歷史與工藝並重,非常有意義!麻雙鳴是中國工藝美大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其代表作品曾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等殊榮。他的作品還先後被多個博物館館藏,以及邵逸夫、何鴻燊、宗慶后、林百欣、成龍、劉德華、張學友等不少知名人士收藏。今次是麻雙鳴先生闊別 20 年後,再次回到香港舉辦玉雕瓷器精品展。他表示,此次展覽融合了岫岩的美玉與德化的瓷器,希望通過這些珍貴的作品,讓香港市民感受到岫岩德化兩地的獨特文化魅力。近年來,他帶領團隊走出工作室,走向更廣闊的舞台舉辦展覽,希望能以藝會友,不斷推廣石雕工藝文化,讓藝術融入生活,讓生活充滿藝術氣息。在今日的交
流會上,他獲得岫岩滿族自治縣委縣政府授予「岫岩縣招商大使兼岫岩玉雕傳播形象大使」稱號。
岫岩滿族自治縣縣委書記吳振宇致辭時提到,岫岩因玉而名、因玉而興;希望以玉為龍頭,帶動產業發展;以玉為紐帶,廣結各界朋友;以玉為視窗,展示岫岩新形象,讓岫岩玉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岫岩。
德化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黃世興致辭時表示,德化縣近年來注重利用香港這個大平台來推動自身發展,去年以來已先後四次來港參展。此次共展出精品德化瓷 50 餘件/套,主要以瓷花、雕塑為主,希望通過展覽交流,能讓各界朋友了解德化瓷、品鑒德化瓷、愛上德化瓷,打響「中國白·德化瓷」金字招牌。岫岩玉因產於遼寧岫岩而得名,是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名玉之一。岫岩縣也被譽為中國玉石之鄉。岫岩玉山生水藏,質地堅韌,細膩溫潤,光澤明亮,其具有塊度大、色度美、明度高、淨度純、密度好、硬度足六大特點。用岫岩碧玉雕琢出來的精品有著溫潤內斂的美感,
再自身的湖水綠色象徵著勃勃生機,符合中國傳統的審美與需求,具有投資和收藏價值。
德化陶瓷源自福建省德化縣,其燒製技藝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德化是千年瓷都,陶瓷製作始於新石器時代,是中國陶瓷文化發祥地之一。德化陶瓷以「白」見長,瓷雕技藝享譽天下,宋元時期就成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出口商品。「中國白」(BLANC DE CHINE)便是法國人對明代德化白瓷的讚譽。現代的德化陶瓷雕塑秉承傳統、著力創新,理念新穎、題材廣泛,手法獨特、意蘊悠長。
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工匠」被譽為「最正直最古老」的職業,在匠人們手中誕生的工藝美術作品,承載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獨一無二的精神文明。麻雙鳴等一眾大師領銜創作的岫岩玉與德化瓷藝術品,將為大家帶來一場藝術盛宴。

「故宮館藏X香港非遺」展出多件本港非遺藝術品,包括傳統紮作、中式長衫以及客家花帶等。

「故宮館藏X香港非遺」展出多件本港非遺藝術品,包括傳統紮作、中式長衫以及客家花帶等。巴士的報記者攝

「故宮館藏X香港非遺」展出多件本港非遺藝術品,包括傳統紮作、中式長衫以及客家花帶等。巴士的報記者攝

策展人周婉美指出,此次展覽的文物為故宮復刻版,採用與原作相同的布料,很大程度上貼近原作,展出作品橫跨宋、元、明三個朝代。她表示,此次展覽透過北京故宮館藏,以中式山水畫為主線,將中國畫中的意境、生活、山水、審美和香港非遺進行結合,「希望跨越幾千年的文化傳統與香港的非遺文化聯乘,讓社會知道,非遺還在我們身邊。」

策展人周婉美。巴士的報記者攝

策展人周婉美。巴士的報記者攝

展覽中有以電子屏幕展示的北宋畫家王希孟的作品《千里江山圖卷》,也是部分非遺作品的靈感來源,如結合了山水畫元素的中式長衫,還有與畫作相呼應的客家花帶。

北宋畫家王希孟的作品《千里江山圖卷》是部分非遺作品的靈感來源。巴士的報記者攝

北宋畫家王希孟的作品《千里江山圖卷》是部分非遺作品的靈感來源。巴士的報記者攝

北宋畫家王希孟的作品《千里江山圖卷》是部分非遺作品的靈感來源。巴士的報記者攝

北宋畫家王希孟的作品《千里江山圖卷》是部分非遺作品的靈感來源。巴士的報記者攝

中式長衫:結合傳統工藝和現代設計 不再古板

時裝設計師楊曉琦參照《千里江山圖卷》色彩設計了一套長衫,在色彩上大膽運用畫中顏色,將山水意境融合在長衫中。

時裝設計師楊曉琦參照《千里江山圖卷》色彩設計長衫。巴士的報記者攝

時裝設計師楊曉琦參照《千里江山圖卷》色彩設計長衫。巴士的報記者攝

時裝設計師楊曉琦。巴士的報記者攝

時裝設計師楊曉琦。巴士的報記者攝

此外,傳統男裝長衫製作要耗費大量布料,對花紋拼接的要求極高,楊曉琦利用「數碼提花織造技術」,直接將設計圖案織成布料,加上花鈕等傳統設計,讓長衫不再古板,「有很多地方可以繼續挖掘欣賞,通過展覽能讓大家更近距離觀察到工藝,了解到原來長衫可以通過創新科技等融入現代生活。」 

時裝設計師劉曉樂結合傳統工藝和現代設計,在傳統男裝長衫的視覺、美感上有所突破。巴士的報記者攝

時裝設計師劉曉樂結合傳統工藝和現代設計,在傳統男裝長衫的視覺、美感上有所突破。巴士的報記者攝

另一位時裝設計師劉曉樂則結合傳統工藝和現代設計,在傳統男裝長衫的視覺、美感上有所突破。他指出,一般男裝長衫採用比較昂貴的布料,但在設計上沒有那麼花巧,因此在此次設計上,劉曉樂在長衫上加上釘珠、色彩等,「長衫的釘珠走向其實就像畫中的樹一樣,星星點點,我在創作時也像是在畫山水畫,只不過利用釘珠來做筆觸。」

傳統紮作:紮作亦是藝術品

紮作技藝在香港流傳甚廣,以竹、竹篾、鐵線、紗紙及布料等作為物料,經上色和組裝而製成各色各樣的紮作品。

雄師樓美術紮作創辦人許嘉雄。巴士的報記者攝

雄師樓美術紮作創辦人許嘉雄。巴士的報記者攝

由於紮作常見於獅頭、金龍、傳統燈飾等,在得知要以紮作技藝展現《千里江山圖卷》時,雄師樓美術紮作創辦人許嘉雄認為挑戰難度很大,「紮獅紮龍很容易,大家一看型就知道了,但這些山,紮出來可能也看不出來是什麼。」

許嘉雄以紮作技藝展現《千里江山圖卷》。巴士的報記者攝

許嘉雄以紮作技藝展現《千里江山圖卷》。巴士的報記者攝

從討論到最終完成花了三個多月,最終呈現效果也讓許嘉雄感到滿意。他表示,整個創作過程中,難度最大的是上色,如何像《千里江山圖卷》那樣有自然流露山水的感覺,需要構思很久,「顏色要有陰陽,畫出來才像山水,所以要利用水彩化開顏色,讓其有深有淺,希望做到最好的效果。」

談及大眾對非遺文化傳承的看法,許嘉雄很樂觀,認為社會態度正面,「以前我們總被人叫『紙紮佬』,現在叫『紙紮藝術家』,是很大的改變。」他指出,此次的《千里江山圖卷》立體紮作,能讓公眾了解到紮作不僅呈現傳統形象,也可以與藝術掛鉤,成為藝術品傳承下去。

許嘉雄以紮作技藝展現《千里江山圖卷》。巴士的報記者攝

許嘉雄以紮作技藝展現《千里江山圖卷》。巴士的報記者攝

客家花帶:不僅是文物 更可以生活化

去年11月,客家花帶編織技藝資深導師劉海慧在「深圳讀書月」活動中開設工作坊,推廣客家花帶。在今次的「故宮館藏 X 香港非遺」香港延展中,她亦帶來自己的全新作品。

客家花帶是香港客家服飾中最能代表客家文化特色的配飾。除了在涼帽上加配裝飾,客家婦女還會用花帶扎圍裙、捆頭髮。

客家花帶編織工具。巴士的報記者攝

客家花帶編織工具。巴士的報記者攝

花帶亦承載很多客家人的生活記憶。女兒出嫁時,母親會織「拉櫃帶」擺在樟木櫃裡,當做嫁妝;圍村添丁時會點燈,客家婦女會織「丁帶」送給添丁人家,燈上掛的花帶越多,代表孩子接受到的祝福越多。

客家花帶編織技藝資深導師劉海慧。巴士的報記者攝

客家花帶編織技藝資深導師劉海慧。巴士的報記者攝

劉海慧師從已故恩師徐月清,徐月清積極推廣香港客家文化,並詳細記錄客家花帶的傳統編織手藝,讓後輩得以傳承。對劉海慧而言,客家花帶不只是裝飾品,更是對恩師遺願的繼承,也是對花帶編織技藝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劉海慧表示,現在除了讓很多人了解客家花帶之外,還要將花帶和現代生活聯繫在一起,今次「故宮館藏 X 香港非遺」展覽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她根據3幅故宮復刻畫作「專茗圖」、「瀟湘奇觀圖」、「快雪時晴圖」編織3條花帶,耗時約兩個星期,形容是一次創新挑戰,「平時都是對稱的圖案,但這三幅畫作『取其色取其感』,有不同的顏色深淺和不同的意境,利用傳統技藝創作新的元素,也讓我突破以前對客家花帶的看法。」

劉海慧根據3幅故宮復刻畫作「瀟湘奇觀圖」、「快雪時晴圖」、「專茗圖」編織3條花帶。巴士的報記者攝

劉海慧根據3幅故宮復刻畫作「瀟湘奇觀圖」、「快雪時晴圖」、「專茗圖」編織3條花帶。巴士的報記者攝

劉海慧自己也在嘗試做出新的花帶產品,「如果可以將自己的技藝和不同的作品聯動,說不定可以創造不同的產品,希望客家花帶可以生活化,而不是被當成一個文物,看了就算了。」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