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表示,自2025年起至2029年,將會連續五年沒有農曆「年三十」。
香港天文台網站圖片
天文台在網誌以「2025年起連續五年沒有年三十」為題發文,透過農曆曆法及天文詞彙與法則解說,指有關現象並非罕見,「年三十」在過去100年中就有37年「失去蹤影」。根據統計,在本世紀完結前,還會有兩次類近情況,分別是2058至2063年及2089至2094年,而這兩次更可能是連續6年沒有「年三十」。
香港天文台網站圖片
天文台表示,農曆曆法採用「小月」29日和「大月」30日的編制方法,每月最後一天稱為「晦日」,視乎當月是大月還是小月,晦日可以是「廿九日」或「三十日」。由2025年起連續五年的農曆12月,剛好都是小月,因此這幾年的除夕並非在「年三十」。
香港天文台網站圖片
天文台又說,農曆12月為小月的概率約為4成,粗略估計,連續五年除夕並非「年三十」的概率只有約百分之一。
香港天文台
天文台預測,今年約有5至8個熱帶氣旋進入本港500公里範圍內,可能6月或之前踏入風季。至於如何評估出現「超級颱風」的機會,天文台台長陳栢緯表示,受海水變暖及大氣環流改變影響,在本港西太平洋上空,颱風總數可能不變,出現較強颱風機率會增加。
天文台台長陳栢緯(中)。
天文台近年引入人工智能技術分析天氣形勢變化,陳栢緯說,人工智能技術相對傳統模式,較能成功捕捉颱風的生成,但對於熱帶氣旋強度的預測仍有偏差。
香港天文台fb視頻截圖
香港天文台fb視頻截圖
天文台台長陳栢緯。
香港天文台fb視頻截圖
天文台日前一度發出黃色暴雨警告訊號,並接獲冰雹報告,陳栢緯說,天文台當日下午一時許已發出特別天氣提示,在可能情況下,會提早將相關訊息發放。
香港天文台fb視頻截圖
香港天文台fb視頻截圖
香港天文台fb視頻截圖
另外,被問到近期有傳言指日本將發生大地震,會否建議市民改往其他地方旅遊。陳栢緯說,不會建議市民去不去甚麼地方,地震是無法預測,天文台會密切注意當地氣象部門相關最新預測。
香港天文台fb視頻截圖
香港天文台fb視頻截圖
他表示,日本南海海槽地區每隔300至600年會發生大地震,過往有關地帶發生較強地震時,香港曾有輕微海嘯。他又說,由於日本與香港距離相當遠,地震波來到香港時,應有所衰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