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和集團原定於4月2日與美國貝萊德財團簽署的228億美元港口資產拋售協議,有港媒放風稱長和暫緩出售。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便迅速宣佈將對此次交易依法審查,強調“保護市場公平競爭,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此舉顯示出當西方資本試圖以霸權主義掌控巴拿馬運河咽喉時,中國以法治之盾破局,堅守市場公平,深刻詮釋國家在全球治理層面的歷史責任與擔當。
港口乃國際貿易命脈,巴拿馬港更是連接太平洋與大西洋的“黃金水道”。美國曾通過《巴拿馬運河條約》實際控制運河85年,直至1999年主權移交。而此次交易標的巴拿馬港口的巴爾博亞港與克裏斯托瓦爾港,掌控全球10.4%的集裝箱吞吐量,直接影響中國21%的航運貿易量。
這條“黃金水道”每年為中國創造超6000億美元貿易額,其智能碼頭數據涉及軍事、能源運輸軌跡,一旦被美資掌控的“阿拉丁”系統滲透,中國物流數據安全將面臨系統性風險。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國近年來屢次施壓巴拿馬政府“奪回運河控制權”,若港口費率、優先通行權等規則被政治化操作,中國企業可能被迫承受額外成本,甚至遭遇“物流戰”精准打擊。顯然,巴拿馬運河的咽喉地位遠超商業範疇。
中國《反壟斷法》明確規定,境外經營者集中行為若對境內市場競爭產生“排除、限制影響”,或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中國有權依法審查。儘管交易主體位於香港和美國,但長和在中國境內擁有鹽田國際等核心港口資產,其全球業務與中國供應鏈深度綁定,且拋售港口對中國供應鏈和戰略安全的潛在影響,已構成較為充分的審查依據。
此次事件的價值,遠超單一交易成敗本身。它標誌著中國正從國際規則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塑造者。通過要求資產剝離、禁止數據協同等限制性條件,為中小國家制衡超級資本提供範本,維護全球市場的多元競爭格局。所以說,中國此次反壟斷審查,本質上也是對單邊資本擴張的制衡。
當跨國資本試圖改寫遊戲規則時,唯有堅守法治底線、統籌發展與安全,才能守護真正的多邊主義。這場審查不僅關乎一家企業的交易成敗,更為中國在數據主權、供應鏈安全等新興領域的規則塑造樹立標杆。中國正以法治為橋,架起國家利益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光明未來。
梁帆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