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藝術界中,有公認的五大博物館,分別是:英國的倫敦大英博物館、法國的巴黎羅浮宮博物館、美國的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俄羅斯的聖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和中國的北京故宮博物院。能獲評為世界五大,除博物館佔地廣濶,展館建築物本身具備歷史意義外,最重要的當然還是各館數以百萬計,極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的珍貴館藏。單從這點來看,北京故宮博物院願意借出部份館藏落戶香港,作為未來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展品與收藏,這無疑可以提升香港日後在世界級博物館發展中佔有一席。
據故宮博物院公佈,現時共收藏文物1,807,558件(套)。其中,珍貴文物1,684,490件,涵蓋整個古代中國文明發展史,和幾乎所有文物門類。這180萬件(套)藏品,分為231個類別,含15.6萬件紙質文物,16萬件青銅器,1.1萬件金銀器,1.9萬件漆器,30.6萬件陶瓷。180萬件文物的背後,蘊含着從上古傳說時期,到清末辛亥革命以前,180萬個中國歷史文化故事。走入故宮博物院,仿如走進了中國歷史文化的時光隧道,讓參觀者可以近距離了認識帝制時期中國的歷史文化發展面貌。今且抛開這些珍貴館藏不談,單是認識「故宮博物院」的名稱與由來,本身已經是一堂極具教育意義的中國歷史課。
故宮博物院原址乃紫禁城,是明、清兩朝皇宮。明代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奪取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並於公元1406年開始營造宮殿,至永樂十八年(1420年)才落成。朱棣所建的新皇宮,以黃瓦、紅牆、金飾、白石構成的建築群。其中,黃色琉璃瓦是天子的象徵。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即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古人認為「天人對應」。所以,人間皇帝稱「天子」,並仿皇天上帝居所的名字,用紫字來為新的「宮禁皇城」命名,是以明清兩代的皇宮又稱「紫禁城」。從此,「紫禁城」便一直是明、清兩代皇帝居住,及統治天下的地方。從這裡所發出的大小政令,主宰了往後六百多年的中國歷史發展。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1924年清遜帝愛新覺羅‧溥儀被逐出紫禁城。
這座紫禁城佔地超過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純粹為帝王服務的歷史功能,終於完成使命,搖身一變成為開放給「尋常百姓」參觀的「故宮博物院」。
香港樹仁大學
歷史學系副教授羅永生博士
樹仁心思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羅浮宮鎮館之寶「蒙娜麗莎」將於2031年獨立移至高達2000平方米的專屬新展廳,而與蒙娜麗莎自拍33秒的限制或將解禁。對此,藝術界質疑未來的參觀品質。
羅浮宮每年900萬名參觀者 近8成是為欣賞「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La Joconde)是達文西於17世紀繪製在薄木板上的油畫,畫作本體僅83釐米×65釐米。它幾乎成為每位遊客造訪羅浮宮的首要目標。
羅浮宮每年有近900萬名參觀者,近8成是為了欣賞「蒙娜麗莎」,平均每天有2萬多名觀眾擠在「蒙娜麗莎」所處的眾國廳(Salle des États)。
「蒙娜麗莎」2024年被評為「世界上最令人失望的傑作」
據法國藝術雜誌Beaux Arts報導,參觀者需在保安與警戒線的監督下,保持6米的距離欣賞「蒙娜麗莎」,並且只能透過安全玻璃觀看。每人平均僅有33秒的時間欣賞、拍攝、與畫作自拍。這種擁擠且受限的參觀體驗,使得「蒙娜麗莎」在2024年被優惠網站CouponBirds評為「世界上最令人失望的傑作」。
羅浮宮館長:「蒙娜麗莎」的展示方式是錯誤的
羅浮宮館長戴卡赫(Laurence des Cars)自2021年上任以來,認為「蒙娜麗莎」的展示方式是錯誤的,它不應該是一個觀光景點,而是一件需要被解釋的作品。在她寫給文化部長達提(Rachida Dati)的機密備忘錄曝光後,「蒙娜麗莎」是否該獨立展出比起改善羅浮宮內的陳舊設施,更引起社會聲量。
法國總統馬克龍宣布打造「蒙娜麗莎」的專屬展間
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隨即宣布啟動「羅浮宮新文藝復興計劃」(Louvre Nouvelle Renaissance),確定將開闢金字塔入口後方的方形中廳(Cour Carrée)地下空間,打造「蒙娜麗莎」的專屬展間。
新展廳面積是眾國廳3倍大
同時於羅浮宮東立面佩羅柱廊(Colonnade Perrault)前的羅浮宮廣場,建造全新的「蒙娜麗莎」專屬入口,預計2025年廣邀各界設計,2026年選出優勝者,2031年前完工。新展廳面積高達2000平方米,是現在「蒙娜麗莎」所在的眾國廳3倍大。
利用空間設計來敘述起源
戴卡赫說:「未來的『蒙娜麗莎』將不會像現在被眾多意大利畫作包圍,也不會只有兩面簡單的告示牌,而是利用空間設計來敘述這幅畫的起源、當年弗朗西斯一世(François Ier)如何收購它、達文西的生平、和因為1911年的失竊事件使它成為神話的原因」。
「羅浮宮新文藝復興計劃」預計耗資8億歐元,其中,法國文化部僅撥款1000萬歐元,其餘由羅浮宮自負盈虧,從自有資源、門票銷售、贊助等方式籌措資金,引發藝術界與媒體的批評。
藝術界:指定時間內限制參觀人數才能改善參觀品質
著有一書「觀看『蒙娜麗莎』—博物館學視角」的博物館學家麥海斯(François Mairesse)表示,隔離「蒙娜麗莎」並不代表能讓觀眾擁有更舒適的參觀體驗,因為羅浮宮始終必須回應經濟上的迫切需要,而未來的參觀人數只會更多。麥海斯認為館長戴卡赫只是想藉此在歷史上留名。
《蒙娜麗莎》在法國羅浮宮博物館展出。AP圖片
網站「給所有人的羅浮宮」創辦人奧斯格諾夫(Bernard Hasquenoph)則強調,唯有在指定時間內限制參觀人數,才能改善參觀品質。例如「蒙娜麗莎」曾在1974年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當時甚至在地面安裝會移動的輸送帶來管控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