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都說「扶不起的阿斗」、「樂不思蜀」,將劉禪刻畫成了一個懦弱無為、愚昧忘本的人物。阿斗在後世都被塑造成又肥又傻的弱智形象。蜀漢江山落入他人之手,責任都全推到阿斗劉禪身上。究竟,劉禪是不是真的如此懦弱無能?
影視中的劉禪 (網上圖片)
有後世為劉禪的形象翻案。就在位的時間而言,劉禪在位41年,時間是在三國時期所有國君最長。當然這一定會歸因於諸葛亮輔佐,但即使諸葛亮死後,劉禪還做了29年。能夠在亂世長時間做到皇帝,也要有一定才能。
影視中的劉禪與諸葛亮 (網上圖片)
其實諸葛亮一直都滿意劉禪表現,《與杜微書》云:「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證明阿斗並非愚蠢弱智之人。到了蜀國後期,多次北伐復興漢室,劉禪當時頭腦非常清楚,認為諸葛亮太急:「相父南征,遠涉艱難......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諸葛亮死後,劉禪馬上暫緩北伐,認為耗國傷財,需要吳國出手才能一起征討。
影視中諸葛亮北伐 (網上圖片)
陳壽著的《三國志》也指劉禪善於處理政務,他能與大臣保持良好互動。劉禪最終敗壞政事,都是他後來寵信宦官黃皓之故。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局部 (網上圖片)
為防權臣權力太重,劉禪命費禕主管政務,蔣琬主管軍事,兩人的權力相互牽制。蔣琬死後,劉禪「自攝國事」,徹底改變蜀國多年「事無鉅細,咸決於丞相」的政局,所以「阿斗」並非扶不起。至於形容劉禪甘心為虜不思復國,比喻在新環境有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的「樂不思蜀」,也有人指故事反而表現劉禪聰明,他在司馬昭面前表現成功扮傻,令人不再懷疑他,劉禪及家眷大臣才能安穩在洛陽終老。其實,扮傻扮得好,都是一大學問。
「作捨道邊」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於《詩經・小雅・小旻》中的「如彼築室於道謀,是用不潰於成。」但它最廣為知的典故應是出自於南朝宋範曄所寫的《後漢書》,當中的《曹褒傳》有言:「諺言:『作捨道邊,三年不成。』」
東漢時期,有一個名叫曹褒的大儒。因為他的父親曹充修習慶氏《禮記》,因此曹褒自小也跟隨父親一同研究禮儀學問,漸漸也養成博雅疏通的性子。在研究禮儀制度時,曹褒常常會不自覺地感嘆朝廷制度不完備,然後晝夜不眠地尋求完善方法。
網上圖片
憑着這份堅定不移的學習之心,曹褒很快就得到朝廷的賞識,並出任圉縣縣令。在管治期間,他以禮儀道德教化民眾,讓百姓知禮守法。不用多久,圉縣盜賊絕跡,人們安居樂業。然而有一年,有五個小偷在圉縣作案時被捕。由於太守馬嚴非常痛恨偷盜行徑,所以暗示曹褒應馬上判小偷們死刑。可是,曹褒不應,甚至搖頭反抗道:「偷盜可恥,卻罪不至死。如果為了迎合您而殺掉不該殺的人,那麼是違反了我的處世之道。哪怕我因此而受到處罰,我也不會感到不憤。」後來,因為曹褒違抗上司命令,而被罷免了官職。
網上圖片
雖然曹褒被降為功曹,但因為漢章帝有意重制禮樂,所以便把曹褒徵召為博士。成為博士後,曹褒也不負眾望,一直上書章帝,向他陳述重制禮樂的意義,以及如何使之完善。久而久之,章帝也被曹褒一腔熱情所感動,便把他升為侍中,也即是皇帝身邊的顧問。
隨着時間的流逝,改制禮儀一事也被提上議程。有次,漢章帝向斑固查詢改制禮儀一事,班固心知皇上極為重視此事,也不敢馬虎地說:「皇上,改制一事事關重大。京城裡儒士眾多,應多與他們共商得失。」沒想到,章帝擺擺手說:「常言道:『在大道邊蓋房子,三年也蓋不起來。』也就是說人多嘴雜,容易意見不一,這樣一來改制一事只會遙遙無期。你看!當年堯帝制定規章,還不是夔一個人就辦好了嗎!」語音剛落,漢章帝就想起自己身邊的曹褒對歷朝禮儀十分有研究,所以他立即下詔,把改制一事交託給曹褒。
網上圖片
曹褒接受任務後,便着手撰寫文章。最後,曹褒依據經典,一口氣寫了文章一百五十篇,從天子到庶民的冠禮、婚禮、吉凶、生祭都有所涉及。章帝考慮到曹褒所修訂《漢儀》可能引起眾議,於是直接接納,並不再允許相關官吏進行審查。
後人從這個故事中取出「作捨道邊」這個成語,原意是指在路旁築室,和過路人商量,即比喻人各有各的說法,難以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