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魏延慘被羅貫中老屈「腦後有反骨」

歷史長河

魏延慘被羅貫中老屈「腦後有反骨」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魏延慘被羅貫中老屈「腦後有反骨」

2024年11月08日 10:00

相信大家有讀過史實虛構三七之比的《三國演義》,在小說的薰陶之下,後世都對蜀漢大將魏延的印象,除了有勇有謀,武略了得外,便是當諸葛亮死後,有意造反,最後給馬岱從後斬殺。

影視中的魏延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魏延 (網上圖片)

其實魏延在《三國演義》甫出場不久,羅貫中已埋下了「反骨」的伏筆。當時魏延為救黃忠,殺了長沙太守韓玄,開城迎接關羽軍隊。但當他拜見劉備時,諸葛亮在旁喝令要斬魏延,並解釋:「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日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

諸葛亮一死,眾將爭權。魏延的死,對蜀國的戰力有一定影響。(網上圖片)

諸葛亮一死,眾將爭權。魏延的死,對蜀國的戰力有一定影響。(網上圖片)

但回到正史呢?都未有提到魏延有意造反,反而是他和楊儀二人兵權之爭。《三國志·魏延傳》大約這樣寫,當時諸葛亮於北伐期間,於五丈原病危,並與司史楊儀、司馬費褘、護軍姜維商討退兵一事,最後決定由魏延斷後,並補充,若魏延不從,大隊也要自行撤軍。

三國志魏延傳(節錄)

三國志魏延傳(節錄)

魏延素與楊儀不和,當諸葛亮死後,真的不願為楊儀斷後撤軍,自己帶隊率先撤走,這還不止,更放火燒橋阻撓楊儀撤軍。雙方更派人向劉禪互告對方一狀,說對方想造反。

楊儀 (網上圖片)

楊儀 (網上圖片)

由於魏延最初是以部曲(私兵)身份跟隨劉備入蜀,地位低微,但其後累有戰功,獲得劉備大力重用,提拔為鎮遠將軍,任漢中太守。正因為他升官太快,不少人都對他很妒忌。這次告御狀,宮中的人都偏信了楊儀,於是蔣琬帶兵鎮壓魏延。不過,蔣琬的大軍都未到達,楊儀已經在途中剷除了魏延,更誅連其三族。

可憐的魏延,一生立下不少戰功,為蜀國出了不少汗馬功勞,到了最後因為爭權而身死,還遭小說家冠以造反之名,令後世都誤會了他。不過,據《三國志》載,即使當時宮中人懷疑魏延,但後主劉禪沒有否定過他,在他死後降旨曰:「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劉禪似乎也很「心水清」。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一剎那」「一瞬間」哪個時間長一點?

2024年11月22日 10:00

我們經常以「一刹那」來形容一個極短的時間,那麼這個時間究竟有多長?我們可以透過佛經記載,來了解及計算「一剎那」及「一瞬間」。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據了解,印度世親所著的佛經《阿毗達磨俱舍論·卷十二》中載,「一彈指」頃有六十五刹那。那麼「一彈指」時間多長?外界有指「彈指」是用手指輕輕一彈的時間。但「彈指」及「刹那」都是印度的梵語,是佛教中計量時間的量詞。東晉時期,和尚法顯到了中天竺求取了一本《摩訶僧祇律》,記載了:「刹那者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夜為三十須臾。」

法顯所譯的經典 (網上圖片)

法顯所譯的經典 (網上圖片)

所以,從以上的資料就可以計算出「一剎那」。因為,一天一夜總共24小時,有30個須臾。即是每一個須臾就有48分鐘,再繼續除下去,一個「彈指」就是7.2秒,一「瞬間」為0.36秒。所以得出,「一刹那」就是0.018秒,即是千分之18秒。也能了解,「一瞬間」比「一剎那」時間長得多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再據佛教《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記載的來計算:「百二十剎那成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成一臘縛,此有七千二百剎那。三十臘縛成一牟呼栗多,此有二百一十六千剎那。三十牟呼栗多成一晝夜」據載,一日一夜有30牟呼栗多,900臘縛,54,000怛剎那,6,480,000剎那,所以「一剎那」時間為1/75秒,即約為0.013秒,即是千分之13秒。在不同佛教經典中,「一剎那」這個十分短暫的時間長短不一,其實速度大約是相機快門「百分之一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事實上佛教經典非現代原子科學的著作,況且萬事萬物本來瞬息萬變,不會乖乖靜止不動讓你去測量。所以經典有說法來說明「一剎那」,而且經典當中的準確度偏差可說是甚少,也證明佛陀的討論,並非如外界認為般粗糙,佛教經典的一些說法,也能達到現代原子科學的尺度。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