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古代戰役兵力隨便都幾十萬?

歷史長河

古代戰役兵力隨便都幾十萬?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古代戰役兵力隨便都幾十萬?

2023年11月27日 10:00

當我們留意古代有記載的大規模戰役,不難發現出兵的數目驚人。好像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白起坑殺趙軍俘虜就已有40萬;三國赤壁之戰,曹操揮軍80萬南下;東晉淝水之戰,前秦出兵80餘萬;隋煬帝楊廣率大軍113萬征高句麗......古代戰爭動輒幾十萬,真的能有這麼多人嗎?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在古代社會,人數100萬,有如一個移動的巨型城市,在戰國時期,最大城市齊國的臨淄與燕的下都,計到盡各均人口30萬。當時固定地點才能養活30萬人,一旦是移動中的百萬大軍,單單喝一次水,足以令到一條河乾涸。

更多相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敦煌莫高窟刻畫戰鬥場面 (網上圖片)

敦煌莫高窟刻畫戰鬥場面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明代軍隊 (網上圖片)

明代軍隊 (網上圖片)

在古代,要組織一支軍隊,要先解決他們的吃飯問題。如果把後勤、補給、運輸、徵收等這些問題通通虛化,那麼實際上能夠組織強大軍隊出征,實際上取決於該勢力生產食物的能力,也許可以這個標準來估計,歷代重要戰役中的軍隊數目有沒誇大。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根據出土的居延漢簡記載來換算,漢代一個士兵每月的口糧是200斗,三人合10石,換算成現今單位,100萬人一個月就需要3.9萬立方米糧食,對於只有畜力和人力,道路狀況極差的的古代來說,移動百萬大軍幾乎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即使運輸條件允許,也沒有那麼多的軍糧。有學者針對歷代糧食畝產研究,估算漢代一畝地大概均產是3石,在運輸儲存沒有損耗的情況下,需要13畝地才夠供給一名士兵。其實《三國志》中都說過:「破賊文書,舊以一為十」,反映軍隊數字上與實有較大偏差。

敦煌莫高窟刻畫戰鬥場面 (網上圖片)

敦煌莫高窟刻畫戰鬥場面 (網上圖片)

就以「長平之戰」為例,秦將白起坑殺40萬趙軍來分析。先不考慮到歷史上誇張的問題,《史記》有云:「長平之事,秦民之十五以上者皆荷戟而向趙」,也有記載趙國在長平之戰後,所有青壯年幾乎損失殆盡。所以,秦國60萬、趙國45萬的數字與實際偏差可能不太大,或許略有誇大,但是按照估計,兩邊軍隊數字,應該不可能全部都是戰鬥人員,應該包括後勤。考慮到戰爭的地點是趙國最富庶的地方,所以趙國採用運輸和自給自足的耕種,應該能夠基本滿足軍隊與秦軍相持三年所需,而秦國應是頃全國之力出戰。《呂氏春秋》載:「秦雖大勝於長平,三年然後決,士民倦,糧食匱」,所以基本上估計,秦國60萬大軍,可能有一半或大部分是運輸部隊和後勤耕種部隊。

至於坑殺40萬方面。事實上趙國發動45萬人馬,戰鬥不大可能還有40萬餘部。當時天下未定,秦國以「坑殺」來削弱趙國、「殺雞儆猴」是合邏輯,只是數字上有所誇大。有學者估計,秦國可能坑殺了10幾萬到20萬的軍隊。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古代的軍隊數目並不精準,原因之一是當時的軍隊,不像現在有這麼明確的編制,不少更寓軍於民、軍民一體,即使是最高統帥,也未必真正知道到底有多少士兵。加上在冷兵器時代,人數多寡基本上就是決定成敗關鍵,敵對雙方吹噓也是常事,手下有30萬人的,可敢號稱「百萬之師」。耳熟能詳的赤壁之戰,曹操號稱80萬大軍,但是史載曹操得青州兵30萬,擇其精銳得三萬。再據人口和後勤計算,曹操實際上人馬最多不超過十萬。

明代軍隊 (網上圖片)

明代軍隊 (網上圖片)

吹噓兵力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嚇唬對手。但時代不斷進步,誇大數目來靠嚇,這支歌仔都未必能唱到。好像明末與女真的戰事中,雖然軍隊出戰依舊誇大,但已沒有甚麼人相信。比如明朝第一次討伐努爾哈赤,8萬多明軍,1萬多朝鮮軍,就敢自吹47萬。公元1766年,清皇帝乾隆派雲貴總督楊應琚討伐緬甸,區區3000個大頭兵,乾隆卻去信給緬甸王說他帶領50萬大軍來討伐。及後滿清討伐尼泊爾,乾隆也把幾千清軍吹噓成了幾十萬。

往下看更多文章

王獻之被嘲笑「管中窺豹」 嘲笑者又何嘗不是?

2024年09月06日 20:00

管中窺豹意思是從竹管的小孔裡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見不全面或略有所得。該成語最早出自《世說新語·方正》:「門生輩輕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後由此總結出成語「管中窺豹」。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他的幾個兒子從小就跟隨他學習書法。其中,王獻之天資極高。曾有一次,他和兩個哥哥一同前往拜訪謝安,在拜訪期間,兩個哥哥滔滔不絕,唯獨他只說了寥寥幾句。他們走後,謝安評價王獻之最為出色,因為「優秀的人往往言簡意賅」。

王羲之。網上圖片

王羲之。網上圖片

王羲之的書法名動天下,又任右軍將軍,家中門生眾多。王獻之自小性情豪放不羈,常和門生們在一起玩耍。有一次,門生們在玩樗蒲(古代的一種游戲),而王獻之站在一旁,指著其中一位門客說:「這局要輸了。 」門客不以為然,嘲諷地說:「這個小孩管中看豹子, 只看到一個斑點。」(管中窺豹,時見一斑。)意思是:這個小孩子根本就不懂游戲的玩法,我們不需要理會他。王獻之非常生氣,便回應道:「我和古人相比,遠的,我自認為只比不上荀奉倩;近的,我只愧於劉真長。」於是拂衣而去。

王獻之造像。網上圖片

王獻之造像。網上圖片

荀奉倩是三國時魏國人,才學出眾。劉真長則是晉國的名士。王獻之的言外之意是說,我在才華上僅次於這兩位,其他人根本不能與我相提並論。事實上,後來的發展也證明了這一點。盡管他的成就不僅僅局限於荀奉倩和劉真長,但王獻之書法眾體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敏於創新,為魏晉以來書法大家,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聖」,與其父並稱為「二王」。

王獻之廿九日帖。網上圖片

王獻之廿九日帖。網上圖片

該成語提醒人們在觀察事物時不應局限於片面和狹隘的視角,而應注重事物的整體和全局。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也可以總結出一些成功的要素,如戒除浮躁、樹立自信心等。在生活中,也存在許多類似於「管中窺豹」的情況,只要我們仔細觀察,找到事物中的關鍵因素,就能像王獻之一樣「未卜先知」。

有時候,通過觀察事物的一部分,我們能夠大致推測出整體的情況,就像從管中看到豹子的花紋,能夠猜測豹子的全貌一樣。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在學術研究或調查事物時,只需要了解事物的某個方面就足夠了,而可以忽略整體或全局。這是不正確的觀念。在學術研究和調查事物時,我們仍然應盡量做到全面,因為只有全面的了解才是客觀和科學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