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打太上老君遺跡13炮竟無損 日寇不知叩罪 故事可信度多高?

歷史長河

打太上老君遺跡13炮竟無損 日寇不知叩罪 故事可信度多高?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打太上老君遺跡13炮竟無損 日寇不知叩罪 故事可信度多高?

2019年11月05日 10:00 最後更新:11月06日 11:11

顯靈故事古今日外皆有。日軍也許在乎這些東西。

河南省鹿邑縣明道宮內一處老君台遺跡,相傳為老子設壇傳道講學的地方,並於此處修道成仙飛升。老君台始建於漢代,盛於唐代,多次毀於兵亂,經過歷代修葺,已有2000多年歷史。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追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故命名為「老君台」。

更多相片
河南鹿邑明道宮老君台遺跡今貌 (網上圖片)

河南鹿邑明道宮老君台遺跡今貌 (網上圖片)

老君台白色方柱 (網上圖片)

老君台白色方柱 (網上圖片)

侵佔河北的日軍 (網上圖片)

侵佔河北的日軍 (網上圖片)

日軍向敵方陣地發炮 (網上圖片)

日軍向敵方陣地發炮 (網上圖片)

鹿邑老君台遺跡陳列砲彈 (網上圖片)

鹿邑老君台遺跡陳列砲彈 (網上圖片)

一枚砲彈卡在樹上,聲稱是當年未爆炸砲彈 (網上圖片)

一枚砲彈卡在樹上,聲稱是當年未爆炸砲彈 (網上圖片)

日軍攻擊敵方陣地 (網上圖片)

日軍攻擊敵方陣地 (網上圖片)

日軍向敵方陣地發炮 (網上圖片)

日軍向敵方陣地發炮 (網上圖片)

河南鹿邑明道宮老君台遺跡今貌 (網上圖片)

河南鹿邑明道宮老君台遺跡今貌 (網上圖片)

時至今天,我們都能夠在大殿的東山牆,東偏殿後牆以及柏樹的樹杈上見到槍砲彈痕,據說為1938年農曆五月初四,日軍侵華期間留下。在老君台下面,有一根白色方柱,四面分別以日文、簡體中文、繁體中文及英文刻寫一句話:「我們祝愿世界人類的和平」,據說是出自於一名當年侵華日軍的砲手梅川太郎,是他當年向老君台連轟炮彈,炮彈都沒有爆。

老君台白色方柱 (網上圖片)

老君台白色方柱 (網上圖片)

這故事說是發生於1938年6月1日上午9時,日軍從東部亳州西進鹿邑縣,先在城外十里外砲擊城內制高點。日軍瞭望縣城時發現兩個高大建築,一邊為縣城城牆東南角樓奎星樓,右邊就是老子老君台,事前他們當然不了解這兩座是甚麼,只知是制高點。這名叫梅川太郎的炮手受命發迫擊炮,第一砲炸毀奎星樓,第二炮打向老君台,卻沒有聽到爆炸聲,之後連打十二枚,一顆都沒爆炸。

侵佔河北的日軍 (網上圖片)

侵佔河北的日軍 (網上圖片)

隨後,指揮官索性自己操作迫擊砲,發射第十三枚砲彈,還是一點動靜都沒有。故事還記載得相當詳細,指出13枚砲彈擊中大殿東山牆、殿東柏樹樹杈、東偏殿後牆,其中有兩枚穿透山牆,一枚卡在大殿內西邊樑架,一枚落到老君神龕上。又表示日軍同類砲彈,在縣城其他地方都有效,唯獨老君台巋然不動。

日軍向敵方陣地發炮 (網上圖片)

日軍向敵方陣地發炮 (網上圖片)

這樣如此神奇的事,連日軍進城後率先要了解那個高台,當得知是太上老君的升仙台後,全體進城日軍,首件事就要到老君台下磕頭作揖,請求「老君」寬恕,並保佑自己能平安回國。就運日軍成立治安維持會和日偽縣政府期間,派兵駐守老君台,期間還可以參觀及叩拜。故事還說戰後的四十多年,梅川太郎還與戰友回到鹿邑,再向老君台叩頭謝罪,還指在1997年9月19日,梅川與戰友在老君台前和太清宮分別立了白色方柱,表示懺悔及祝願和平。

鹿邑老君台遺跡陳列砲彈 (網上圖片)

鹿邑老君台遺跡陳列砲彈 (網上圖片)

一枚砲彈卡在樹上,聲稱是當年未爆炸砲彈 (網上圖片)

一枚砲彈卡在樹上,聲稱是當年未爆炸砲彈 (網上圖片)

我們現今也能在鹿邑縣看到老君台,以及陳列聲稱是當年的未爆炸砲彈,也有槍砲彈痕及兩個日式方柱,甚至可看到還有一枚砲彈卡在樹上。連擊13炮彈不爆,究竟是「太上老君」顯靈,還是可以以科學解釋?多年來都引來討論。一旦故事是真,唯一科學解釋就是那些都是啞彈,但連續十三枚都是啞彈,機會率是非常非常低,所以有不少人都對事件真實性保持強烈懷疑態度。有軍事愛好者還指,那些陳列炮彈是1960年代國產63式60毫米迫擊砲,也有網友指,按照那些所謂啞彈擊中建築物的角度來看,這並非迫擊砲正常彈道,惹起連串疑雲。

日軍攻擊敵方陣地 (網上圖片)

日軍攻擊敵方陣地 (網上圖片)

假設故事是真,能夠查證的就是是否有梅川太郎此人,也可尋找當年日軍戰鬥報告之類的文獻,甚至了解砲彈型號及生產廠房等等記錄。假設日軍當時使用砲彈都是同一批次有問題的產品,也許可以拆解砲彈後獲取砲彈信息,來查找啞彈成因。據了解,啞彈出現主因有兩種,一是引信出問題或者沒有引信,二是裝藥有問題不會炸。連續多發啞彈應屬質量事故。據另一些大膽推測指,這可能是在華日人反戰同盟之類等反戰組織,又或者後人所杜撰的故事。

日軍向敵方陣地發炮 (網上圖片)

日軍向敵方陣地發炮 (網上圖片)

無論如何,神明「顯靈」等等的故事傳說,中外古今向來也有記錄,更會在正史發現。這些歷史記載,除了可研究真實程度,也可研究它們如何令人選擇去相信及流通,又或者研究是否有人通過傳言等等方法去達到某一些目的,顯靈也好,增強己方軍心也罷,這些故事到後來雖然未必能夠得到實證,但最終可能讓後世於歷史敘述中,增添了多點內容,這就是歷史有趣之處。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