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奕劻,作為四朝元老及少數參與大清改革全過程的權臣,當時在國際和國內都有極大的知名度。這名西方報章所說的「Prince Ching」慶親王,曝光率僅次於李鴻章、袁世凱和慈禧太后。此外,奕劻還以貪腐聞名全球。當時,外界指他家是「細大不捐,門庭如市」,「異常揮霍尚能積蓄巨款」。著名的英國《泰晤士報》及美國《紐約時報》等,也提到他家就是中國官場「集市」,連門房都設「收費站」。
據指奕劻的富有程度,僅在匯豐銀行就有200萬兩銀元以上的存款。而他的宅第正是當年和珅的老宅,這自然更容易令人聯想。然而,末代皇帝溥儀更認為他是毀了清王朝的人,對這位軍機大臣恨之入骨,公元1917年(民國六年)奕劻去世,奕劻的家人請求遜帝溥儀賜予諡號,當時年僅11歲的溥儀,親自給他定了「謬、醜、幽、厲」四字選一。這四字作為諡號,有貶損之意,有重大錯誤、品德不良、暴虐、殘暴的意思。即使溥儀生父醇親王載灃,勸他另賜個好諡號,溥儀也拒絕,說:「奕劻受袁世凱的錢,勸太后讓國,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斷送在奕劻手裡,怎麼可以給個美諡?」 溥儀這樣說法,有多少根據?
溥儀之所以認為清王朝毀在這名老爺爺輩的人手中,其中一個原因為,奕劻是一個巨貪。他的私人財產巨款都存在英國的銀行匯豐,事情被《泰晤士報》和《紐約時報》報道過,形容他貪腐程度整個世界罕見。此外,在他七十大壽時很多人給他的禮金賀壽,可以說幾乎每位朝廷官員都來巴結他。據了解,奕劻按禮金數額,為送禮的人分等級,最高的一萬兩以及以上,最低的是百兩及以下。而當時貧困民眾,一年生活費也就一兩半左右,有的甚至更少。也可見,不良貪腐官風有多嚴重,生活有多奢侈,清王朝有多腐敗無能。
奕劻能成為巨貪,還要從他當大官講起。他當大官之後就賣官,明碼實價。很多人為了官職而對他卑躬屈膝,大送錢財,以獲得升官發財的機會,然後獲得官位後,就會像自己的上司一樣向民眾,及自己部下壓榨錢財,將所有負擔都落到群眾身上。
當慈禧太后還是嬪妃時,奕劻因助慈禧寫家書而與慈禧建立了獨特的信任關係。後來,慈禧登上權力巔峰,而奕劻也緊緊跟隨,在鎮壓絞殺義和團中立大功,官升一級。後來在戊戌變法時力挺慈禧,參與了囚禁光緒帝的秘密行動,他就由一個籍籍無名的皇親國戚,逐步成了「軍機處大臣」等執掌國家命運的大臣。
奕劻作為王朝的重臣,在推動改革同時,也毫不掩飾大撈油水。晚清兩次以反腐敗的名義出現的台諫風潮,矛頭都直指奕劻。第一次是公元杯1907年的一宗「權色交易」。奕劻的兒子商部尚書載振出差路過天津,看中名歌姬楊翠喜,候補道段芝貴隨即用重金為美人贖身,獻給載振。不久,段芝貴被破格提拔,一躍成了黑龍江巡撫。御史趙啟霖立即上奏彈劾,認定是「性賄賂」。朝廷派了載灃等人去查,結果「查無實據」,而趙啟霖反被革職,激發御史公憤。
第二次是在公元1910年,另一御史江春霖又向奕劻發難,彈刻文章火藥味濃,震動朝野。江被責為「沽名釣譽」、「莠言亂政」,但處分僅是「回原衙門行走」,換個工作崗位,結果江索性辭職,一下子名動四海。御史們群起效仿,掀起輿論監督高潮,逼得奕劻請假躲避。
在這兩次反腐鬥爭背後,有著複雜政治背景,但政治經驗顯然極豐富的奕劻,似乎並不想收斂和掩飾自己的貪腐形象。不僅得到「鐵帽子」,而且其妻妾中還封了6位「福晉」,超出了清制規定的5位福晉的限額。
奕劻去世後,溥儀最初提出的「謬、醜、幽、厲」四個諡號都沒有用,最終賜諡曰「密」,意思是「追補前過」。即使不如溥儀當初想出的諡號般惡,但也隱責奕劻應對大清國的滅亡負責。彷彿多出幾個清官,或許就可以繼續「雄踞列強萬萬年」。大清的滅亡,僅得奕劻背負所有責任嗎?那就是另一大篇探討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