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姓在《百家姓》中排第二,其先祖可上追至彭祖,因此錢彭二姓有密切關係。
相傳錢氏都是來自彭祖的子孫,得姓始祖是為錢孚。彭祖名籛,西周時擔任錢府上士,負責管理和調度錢財。之後,彭祖的子孫孚便此官名為氏,稱為錢孚。
除了這個源頭外,在五代十國時,錢謬曾以杭州為中心建立了吳越國,歷時86年之久,是時境內安寧,人民富足,有不少吳越臣僚先後都被賜以國姓「錢」,而改姓為錢。
彭祖 (網上圖片)
《宋史·吳越錢氏世家》稱,吳越王錢鏐便有記錄「與戰士多賜己姓」,這些因賜姓而改姓錢氏之人,都自認為屬於錢姓「同宗」,沒分彼此。另外,在台灣高山族土著中,七姓中有一支因忠於朝廷,有功於國家,被乾隆帝賜姓為錢,此後相沿不改,迄今仍為錢氏。
錢鏐 (網上圖片)
在「百家姓」中,錢為什麼能排名第二呢?因為,據說《百家姓》是宋朝初年錢塘地區一位元名儒所寫,在宋朝尚未建立時,這裡已有吳越國,國主叫錢鏐。傳至錢俶時,歸順宋朝。作者於是將「錢」列在百家姓第二位,僅次於趙氏,表示不忘故國。
「作捨道邊」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於《詩經・小雅・小旻》中的「如彼築室於道謀,是用不潰於成。」但它最廣為知的典故應是出自於南朝宋範曄所寫的《後漢書》,當中的《曹褒傳》有言:「諺言:『作捨道邊,三年不成。』」
東漢時期,有一個名叫曹褒的大儒。因為他的父親曹充修習慶氏《禮記》,因此曹褒自小也跟隨父親一同研究禮儀學問,漸漸也養成博雅疏通的性子。在研究禮儀制度時,曹褒常常會不自覺地感嘆朝廷制度不完備,然後晝夜不眠地尋求完善方法。
網上圖片
憑着這份堅定不移的學習之心,曹褒很快就得到朝廷的賞識,並出任圉縣縣令。在管治期間,他以禮儀道德教化民眾,讓百姓知禮守法。不用多久,圉縣盜賊絕跡,人們安居樂業。然而有一年,有五個小偷在圉縣作案時被捕。由於太守馬嚴非常痛恨偷盜行徑,所以暗示曹褒應馬上判小偷們死刑。可是,曹褒不應,甚至搖頭反抗道:「偷盜可恥,卻罪不至死。如果為了迎合您而殺掉不該殺的人,那麼是違反了我的處世之道。哪怕我因此而受到處罰,我也不會感到不憤。」後來,因為曹褒違抗上司命令,而被罷免了官職。
網上圖片
雖然曹褒被降為功曹,但因為漢章帝有意重制禮樂,所以便把曹褒徵召為博士。成為博士後,曹褒也不負眾望,一直上書章帝,向他陳述重制禮樂的意義,以及如何使之完善。久而久之,章帝也被曹褒一腔熱情所感動,便把他升為侍中,也即是皇帝身邊的顧問。
隨着時間的流逝,改制禮儀一事也被提上議程。有次,漢章帝向斑固查詢改制禮儀一事,班固心知皇上極為重視此事,也不敢馬虎地說:「皇上,改制一事事關重大。京城裡儒士眾多,應多與他們共商得失。」沒想到,章帝擺擺手說:「常言道:『在大道邊蓋房子,三年也蓋不起來。』也就是說人多嘴雜,容易意見不一,這樣一來改制一事只會遙遙無期。你看!當年堯帝制定規章,還不是夔一個人就辦好了嗎!」語音剛落,漢章帝就想起自己身邊的曹褒對歷朝禮儀十分有研究,所以他立即下詔,把改制一事交託給曹褒。
網上圖片
曹褒接受任務後,便着手撰寫文章。最後,曹褒依據經典,一口氣寫了文章一百五十篇,從天子到庶民的冠禮、婚禮、吉凶、生祭都有所涉及。章帝考慮到曹褒所修訂《漢儀》可能引起眾議,於是直接接納,並不再允許相關官吏進行審查。
後人從這個故事中取出「作捨道邊」這個成語,原意是指在路旁築室,和過路人商量,即比喻人各有各的說法,難以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