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之死因,每一種單獨來看都不能致命,但堆在一起看來似乎非死不可。
三國時代風起雲湧,出了不少影響至今的英雄,當中有名的楊修,有說因恃才放曠觸犯曹操忌諱而死。
裴松之注《三國志》引《九州春秋》載,建安二十四年三月,曹操由長安帶兵增援漢中,劉備憑險固守,當時曹操想撤退,出令曰「雞肋」,官屬都不知所謂。主簿楊修便收拾行李:「人驚問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曹操很不滿意,於是找了一個擾亂軍心的罪名將楊修殺之。
楊修被殺之直接原因,是「雞肋」事件,但這個原因後世懷疑,因為曹操隨後的確撤軍了,這就說明楊修說的沒錯。按照史料得出,楊修死後不到一百天,曹操就去世,所以楊修確切死亡時間為當年秋季。當年,曹操從漢中撤軍後就一直待在長安,楊修也在曹操身邊,自然跟著曹操。所以無論是死亡的時間和地點,甚至死亡動機,「雞肋」事件都不可能是楊修之死的真正原因。
那麼,楊修之死到底為何?有人說深層原因為「聰明反被聰明誤」,持才傲物捲入了曹氏家族的繼位之爭,錯將籌碼押在了失敗者一方。曹操雖善於用人,但楊修喜歡賣弄自己,絲毫不顧及曹操面子,這看來只是一個很小的原因。當然,有人說關鍵還是在於楊修捲入曹操立儲鬥爭。可是事實上,有兩兄弟丁儀及丁廙都是曹植的鐵粉,但二人並未招致曹操的妒忌和殺害。所以,楊修要死,也要有多個原因堆疊,包括比較重要的為楊修的出身。
楊修出身極高貴,身上匯集東漢兩大頂級家族的血統。首先他本人出身關中望族弘農楊氏家族,家族自東漢到隋唐,弘農楊氏家族人物輩出。自高祖楊震到其父楊彪,每一代都曾有人擔任過三公,所謂的「四世三公」。而楊修母族出身於汝南袁氏,是袁術的姐妹,楊修本人是袁術的外甥。汝南袁氏也是四世三公的豪門士族。
自東漢以來,不少豪族已經成功轉身為世族、士族,世代通經,利用門生故吏、婚姻編織龐大的關係網,官場的權勢轉化為經久不衰的社會地位,汝南袁氏、弘農楊氏更是經世不衰的經學世家。
東漢後期外戚宦官專權,社會黑暗,引起士大夫高度不滿。深受儒家思想浸淫的士大夫,更是以「澄清天下污濁」為己任,以名節自立。楊修的父親楊彪繼承家風,忠於漢室,正直敢言。漢獻帝繼位,楊彪又成為獻帝支持者。這對於「出身成分」不佳的曹操來說,當然不滿意。
事實上,曹操與這類世家大族的關係微妙,既要利用他們的政治影響力,又防止他們削弱、威脅自己權力。當機會來到,就予以剷除,建安二年,因為袁術在淮南稱帝,曹操趁機想借楊彪和袁術有姻親關係,罷免楊彪下獄,要不是孔融、滿寵、荀彧等人求情,楊彪早就小命不保。楊彪保住一條命,但從慢慢退出政治舞台。至於楊修母親那邊,袁術和袁紹都被曹操擊敗了。
對於士族強橫勢力,曹操很早就開始清除,孔融、崔琰之死就是曹操打擊士族豪門的鐵證。楊修作為兩大頂級士族的「結合體」,在豪門士族集團中一舉一動影響很大。本來他的祖輩就與宦官作對,與曹操家族是世仇,尤其是他的父親楊彪,基本上與曹操是政治上死對頭。他舅父袁術和袁紹更不用說,與曹操是生死對手。楊修既不是曹操舊部,又沒有跟曹操聯姻,僅因才華和出身才有意拉攏。這麼薄弱的關係,即使楊修為人低調都有可能招惹麻煩,更何況他囂張。
當年,曹操勢力還未強大時,還能容忍《世說新語》中楊修的「門內添活字」及「一人一口酥」,但晚年的曹操早已不如當初,幾乎可隨時將漢室取而代之,所以沒有必要再忍讓楊修。再加上跟楊修一樣出身的魏諷又結黨策劃謀反,曹操難免聯想到楊修,憑著楊修複雜和深厚背景,如果有甚麼「風水草動」,他的子嗣曹丕也未必能控制局勢,後果不堪設想。因此,可能這樣曹操才下決心,臨別之際幹掉楊修。裴松之注《三國志》記載,曹操以「前後漏泄言教,交關諸侯」下令斬首,「交關諸侯」就是結黨營私、妖言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