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連續兩56天零確診後,新冠重臨。
6月11日,這本來是現場組解散的前一天。
據新京報報道,北京市疾控中心北院二樓,今年1月全國爆疫開始,一間間屋子被陸續貼上聯絡條、搬進一台又一台電話和電腦,成為北京對抗「新冠」的後方大本營。
竇相峰和翟曙光,一個來自傳染病地方病控制所,一個來自放射衛生防護所,在這裡成了同一個組的戰友。這個後方調查小組是臨時成立的,來不及取一個高大上的名字,就叫「現場組」。組員們負責流調採樣、輸入性病例密接管理、信息報告處理等工作,有關「新冠」的一切情報,首先在這裡合流。
「新冠」似乎已偃旗息鼓了。
6月6日,北京連續42天沒有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響應級別「二降三」;之後的4天,零增長仍然保持。竇相峰6月10日晚上10點收到通知:現場組準備解散,明天開始回原來崗位復工復產;3個小時後,一條消息讓安靜的夜晚炸開了鍋。
新一個確診病人「西城大爺」唐先生來了。
對於這個時隔56天後出現的「1號病人」,在官方通報前,消息就已不脛而走。最大的討論,聚焦於「西城大爺」究竟如何感染,很快,網上流傳開來多個版本:他曾去過吉林、他的家人曾去過吉林、他用備用手機掃健康碼騙過大數據。
民間在對新增病例「雙無身份」進行本能求解——「西城大爺」無出京史、無外來人員密接史,這怎麼可能?諸多猜測,最終總與京外感染關聯起來,人們相信,北京不可能再有新冠。
竇相峰同樣處於疑惑之中。突如其來的新發病例,一片空白的流行病學史,這是最讓流行病學調查人員頭疼的情況。如果找不到傳播鏈,意味著無從「堵漏」,人群中還隱藏著多少感染者,也不得而知。
根據規定,醫療機構發現陽性樣本後,要送往北京市疾控中心復核。復核結果出來前,對「西城大爺」唐先生的流調已經連夜展開。凌晨4點,竇相峰睜開眼,細細研讀了西城區疾控發來的首份流調報告,諸多問題仍困擾著他。一早,他穿上防護服,和西城區疾控的同事一起,進入唐先生所在的北京宣武醫院隔離病房。
6月中旬,疾控人員在新發地市場進行現場採樣。北京市疾控中心圖片
「1號病人」,全力溯源。
與唐先生的交談持續了兩個多小時。找不出感染源頭,讓竇相峰「感覺特別不好」。
一開始,竇相峰的推測,與民間有吻合之處:大概是在京外感染。如果不是,可能新冠病毒具備了超出人類現有認知的特性。在京外感染的假設是基於北京對境外來京、中高風險地區來京人員的嚴格管控。在本地感染的假設是基於唐先生在今年1月22日與確診病例有過接觸——如果是這樣,新冠病毒的潛伏期遠超所有人的想象。
第一個推測,即在京外感染的假設,在見面後被很快打消。竇相峰留意唐先生的狀態,對方緊張、懊惱、無助,想不通自己怎麼就病了,「很真實,也很坦誠,不像有所隱瞞。」對於流調人員反復提出的一些問題,唐先生也給出了前後一致的回答。再結合其他方法對其行程進行回溯,確實沒有出京經歷,可能性進一步明確了,他是在北京被感染,這個答案,讓竇相峰的心情比來時更為沈重。
「我們把排查的重點放在他曾去過的各類密閉場所,引導他回憶當時種種細節。比如,他說31日去過樂圖空間,我們追問他做什麼了、之後去了幾層,他便想起來還去地下打了台球,我們進一步問,當時場景如何、有多少人。」
對於「1號病人」,流調員萬分謹慎,在找到源頭前,不敢放過任何一個可能的風險點。對其密接者的界定,也在原有的發病前4天基礎上,往前再推了3天。
流調是事後展開現場追查與防控的基礎。最初,沒有人預料問題出在新發地,但在流調報告中,這一關鍵地點被記錄下來,並明確了唐先生詳細的行動路徑——他是購買食材的老手,目標明確,進入新發地直奔牛羊肉綜合交易大廳,在三個攤位前停留,前後不超過20分鐘。
11日上午,西城、海淀、豐台、通州等各區根據流調報告迅速展開調查,對唐先生去過的台球廳、冰箱里保存的食品、去過的商超攤位等進行大撒網式的調查。12日凌晨,眾人匯總各區反饋的情況,在紛繁的數據和表格中,一條線索格外打眼。
眾多位點,唯有新發地批發市場檢出了陽性,包括案板、刀把、廁所等多處。
這個結果,就像一支軍旗,指向了敵人的巢穴。
6月19日,大興區萬源吉慶副食品市場,消毒人員對重點區域使用消毒劑充分噴灑消毒。
新京報圖片
鎖定新發地。
新發地批發市場,供應全北京近7成的蔬菜及大量的豬肉、牛羊肉、果品,是名副其實的北京「菜籃子」。
2019年,新發地批發市場交易量1749萬噸、交易額1319億元,在全國4600多家農產品批發市場中,連續17年雙居第一。
可觀的營業體量背後,人員往來密集。每天,近6萬人次的客流聚集於此,交談、交易、將貨品帶入帶出。如果新冠在這裡流竄,後果不堪設想。
唐先生確診的第二天,市疾控中心集結了本中心及10個區疾控共130余人,進駐新發地。
翟曙光是北京市疾控中心現場採樣組組長。當他和同事進入地下一層的牛羊肉綜合交易大廳,幾乎本能感到了大規模傳播的風險。
大廳同時出售牛羊肉、水產、豆製品,攤位眾多、空間密閉、通風條件差。6月29日,新冠肺炎確診患者何先生治癒出院時,回憶26天前自己前去買肉的場景,心有餘悸的還是,「那兒的空氣可能太濃了」。
疾控人員的任務分成兩大塊,一是對環境進行採樣,看看究竟哪些點位被污染;二是在相關部門的配合下控制現場,對所有人進行核酸檢測。
「我們重點關注案板、刀、台面、秤,這些攤主自己能接觸到的東西,採了一百多個攤位;很怕出現經空調傳播,對進風口、出風口也進行了採樣。那兒環境不好,懷疑已有人感染,就叫他們都集中管理了。」翟曙光回憶。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龐星火介紹,6月12日,市區疾控在新發地採集出了40份環境陽性樣本,517人中,45人咽拭子陽性。
13日凌晨3點,新發地市場仍有商戶與工作人員在忙碌,正埋頭於採樣的竇相峰得知市場封閉的消息,隨後,所有人禁止離開。當日,北京市衛健委新聞發言人高小俊宣佈,北京將對5月30日以來與新發地市場有密切接觸的人員開展核酸檢測。
此時,距離「西城大爺」確診僅花了2天。
13日開始,北京此輪疫情迎來高峰,連續7天,每日新增確診病例均在20人以上。13日與14日確診數最多,均為36人,有超過一半的確診者,為流調溯源採樣發現。
「6月11日到7月4日,北京累計報告334例確診病例,47%是新發地市場工作人員,其中絕大多數在隔離期間發病,這證明最初的感染者在第一時間得到了控制。」竇相峰說,「新發地的人流量太大,從業者多為外來人員,遇到危機,人的本能是回家。如果沒有第一時間確定和封鎖新發地,很難想象疫情會以怎樣的速度和範圍擴散,會不會重演武漢的事態。還好,北京前期的溯源與處置,基本是無懈可擊的。」
對於北京的迅速響應,外界不吝好評。
6月18日,新發地相關疫情剛剛到來一周,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表示,北京疫情已經控制住了。
6月30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接受媒體採訪時稱,北京整體防控策略是精准防控,可以把有關病例追蹤得非常到位,這一防控路線,堪稱國內防疫的樣版。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特朗普政府挑起全球貿易戰已逾月,事態演變大大超出美方預料。不僅中國政府率先亮出「奉陪到底」的鮮明態度,國際社會的反霸凌聲浪也愈加高漲。
《北京日報》旗下微信公眾號「長安街知事」注意到,著眼於美方亂拳橫出、中國見招拆招的戰局,中國國內輿論場的風向也在變化。曾經頗有市場的「中國必敗論」「光速投降論」等偃旗息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中國「心中有數、手中有牌」。
當此之時,亦有新的錯誤觀點出現。
一種是「見好就收」,認為中國「硬剛」下去終難持久,如今特朗普政府似有鬆動,應當點到為止、少輸當贏,盡快讓步妥協達成協議,避免進入艱苦的戰略相持階段。
另一種是「勝利在望」,看到美國出手混亂「口風」軟化就認為「美國怕了」,樂觀預測貿易戰勝負已分,中國馬上就能取得徹底勝利。
那麼,這些論調錯在何處,又該如何理性看待中美此輪鬥爭呢?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著的《毛澤東傳》寫道:「《論持久戰》這部著作,處處充滿了辯證法,充滿了唯物主義,在觀察事物的方法論意義上有著普遍的價值。」
1938年5月,隨著淞滬會戰失敗,徐州失守,武漢危急,中國社會一片混亂、眾聲喧嘩。在這一關鍵時刻,毛主席冷靜分析國內外形勢,用7天7夜撰寫了《論持久戰》演講稿。在這篇文章中,毛主席沒有引用多少晦澀難懂的概念加以推理,通篇文章就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去分析抗日戰爭,有力批駁了種種錯誤論調,為中國人民奪取抗日戰爭勝利廓清了認知迷霧。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盡管今天的中美鬥爭性質上不能等同於抗戰,但兩者的結果都關乎國家走向和民族尊嚴。亂雲飛渡中,不妨重讀《論持久戰》,體悟「危與機同生並存」的辯證思想,以及中國「為什麼會有最後勝利」的戰略眼光。
1938年春,毛澤東在延安窯洞撰寫《論持久戰》。
特朗普政府狂風驟雨般打出關稅組合拳,意圖就是速戰速決,用巨大威壓脅迫對手服軟,在短期內達成不平等交易,實現利益收割最大化。
面對刀俎,不少國家曾幻想「以身飼狼」求得片刻苟安。但對中國而言,指望單方面妥協「求放過」是根本行不通的。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今日中國的體量就擺在那裡,再伏低做小,於冷戰思維的鐵腦瓜看來,也必要除之而後快。特朗普政府揮舞關稅大棒,試圖敲詐勒索封喉奪命,手段之霸道與凌厲前所未有,這是對中國國家主權和尊嚴的極限挑釁,中國沒有半點讓步的空間,更沒有半點屈從的理由。
此輪美國加徵關稅的對象涵蓋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對世界貿易體系的嚴重破壞。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堅決反制美方關稅霸凌行徑,不僅是捍衛自身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更是捍衛多邊主義、維護世界貿易體系的正義之舉。
更何況,如今的特朗普政府,可謂翻臉如翻書、視國家信譽如無物,每天都在否定前一天的自己,甚至連日放出「中國已上門求談」之類假消息混淆視聽。面對霸權主義「交易的藝術」,中國忍一時,換不來風平浪靜,退一步,得不到海闊天空,對方只會得寸進尺、予取予求。眼下,在美方分明還在繼續玩弄手段之時,中國豈能一廂情願指望口頭表態或一紙承諾有什麼保質期呢?
「鬥爭是團結的手段,團結是鬥爭的目的。」無論從哪個角度分析,中國都不得不奮起反擊、背水一戰,不能犯遇到問題和矛盾繞道走不願鬥爭的「軟骨症」、畏首畏尾不敢鬥爭的「恐懼症」和希望天下太平迴避鬥爭的「妄想症」。
面對全世界的反對聲浪以及美國資本市場動盪、物價全面上漲,近幾日特朗普政府的態度確實出現了一些緩和,定向「關稅豁免」等政策與最初的狂妄姿態形成鮮明對比。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中國很快會贏得勝利?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美方的第一輪攻勢無疑踢到了鐵板,但中國必須看清中美博弈的長期性和殘酷性。其一,盡管美國正無可挽回地走向衰落,但今天的美國在經濟總量、科技水平、企業創新、人才數量等各個方面仍具優勢。在力量對比尚未發生根本性逆轉的階段,美國「下狠手」,必然會對中國造成一定衝擊。
其二,總體來看,遏制中國發展是美國的一項長期戰略。二戰結束以來,對於世界第二,美國從來都是竭盡一切手段進行打壓,因此即便兩黨輪流坐莊各唱各調,美國對華封鎖遏制也不會真的翻篇。
其三,中國發展勢頭強勁,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規模巨大的市場容量和充足的高素質的人力資源,以及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這賦予中國發展的韌性和迴旋空間,但客觀地說,中國在擴大內需、產業結構、科技創新等方面還存在短板,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認真解決。
鑒於上述種種,中美最有可能的,是處於長期反覆博弈的狀態。正如《論持久戰》中所言,「沒有一定條件,速勝只存在於頭腦之中,客觀上是不存在的,只是幻想和假道理。」只有堅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中國才能確保贏得最後的勝利。
《論持久戰》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施蒂格利茨曾諷刺:「美國議員依賴1%的錢連任,為1%的人服務,甚至離任時再靠1%的人賞賜。」
今天美國社會內部所積累的各種矛盾,歸根結底是資本主義體制惡化造成的。而美國政府作為資本利益的代言人,絕無可能「自我革命」,真正去解決矛盾根源,必然是通過壓制、敲詐、盤剝等手段,向外轉移矛盾。這就決定了,無論是貿易戰、關稅戰,還是其他什麼戰,美國的所作所為都是自身矛盾不可調和之後,帶有掙扎性質、賭徒心態和甩鍋目標的冒險行為,注定是逆人類歷史潮流而動的。相比之下,今天的中國作為「賦能型大國」,始終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理念,堅定地站在維護全球化和正常貿易秩序一邊,主張互利共贏,反對單邊主義。
同時,中國的發展從來不是別人恩賜的結果,而是億萬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爭取來的結果。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中國始終於封鎖中突圍,在打壓中超越,積累了豐富的鬥爭經驗。這決定了,中國的「奉陪到底」,不是口頭說說,而是符合歷史規律的,是正義的、進步的、得道多助的,「時與勢在中國一邊,勝利最終屬於中國」。
人民群眾是歷史真正的創造者。在《論持久戰》中,毛主席將之總結為「兵民是勝利之本」。放在當代背景下,這一思想可以延伸為「全民一心,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即在中美博弈的持久戰中,更關鍵的是要實現中國自身的發展、完善、進步和成長。
從國家戰略層面看,從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到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再到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對於中美博弈的長期性,黨中央已有預判,面向未來大國競爭進行了主動布局,這是中國應對遏制打壓的底氣所在。
從產業發展層面看,無論特朗普還是拜登政府,均沉迷於技術卡位,不僅讓自己畫地為牢,且催生了中國的「危機紅利」定律。近年來中國集中優勢資源突破「卡脖子」技術,加快關鍵環節國產化進程,人工智能、大數據、集成電路、新能源等產業迅速壯大,顯示出強大的戰略動員與集中攻堅能力。
從社會層面看,中國人民幾經風雨,越來越認識到「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絕非虛言,只有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才能化危為機、轉危為安。在特朗普政府發動本輪貿易戰之後,湧現了電商平台幫助外貿企業轉內銷、消費者大力支持國貨、股民跟隨「國家隊」為國護盤、學子高呼「科研報國」等大量愛國故事,主流輿論高度團結,呈現出了強大的歷史主動性。這種自我覺醒、自我調節、自我加壓、自我優化的國家能力,正是持久戰最終勝利的核心支撐。
毛主席曾強調:「中國人民有志氣,有能力,一定要在不遠的將來,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今天的中國,正一步一個腳印將之變成現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抗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上甘嶺」,這是美國挑起新一輪貿易戰後,中國互聯網上的熱評。歷史從不重覆,但總是壓著同樣的韻腳。今天,重溫《論持久戰》,不僅因為它為中國在戰略認知上提供了清晰框架,更因為它所蘊含的方法論智慧、辯證唯物主義、群眾路線思想,對於新時代的國際博弈依然具有巨大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