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候,有一位很出名的謀略家、縱橫家,名叫蘇秦。他提出合縱之策對抗當時強大的秦國,大大拖慢了秦國統一天下的進度,更被奉為六國之相,聲名大噪。
蘇秦 (網上圖片)
蘇秦相傳曾拜當時很著名的政治家谷子為師,與另一位縱橫家張儀是同門。他在鬼谷子門下自以為學有所成,便出外遊歷,闖盪天下。可惜,經過幾年時間,未有找到人賞識,潦倒地返回家,甚至被家人譏笑他不事生產。
蘇秦 (網上圖片)
蘇秦看到家人這樣冷待他,十分傷心,於是閉關反省,經過一年時間,學問大有所成,更將合縱連橫之術融會貫通。於是他再次離開家門,前往列國游說,起初他先前往秦國和趙國,可惜並不順利,到了公元前334年,才出現轉機。
蘇秦到達燕國,苦候了一年多的時間,終見到燕文侯。他先從地理位置上分析了燕國與趙國的相依之勢, 接著批評燕國的戰略錯誤,最後建議燕文侯應合縱趙國,結為一體。 燕文侯認為蘇秦之議很有道理,於是資助蘇秦車馬金帛,前去遊說趙國。
網上圖片
有了燕國的信任後,蘇秦的說客之路可謂一帆風順,不單成功游說趙國聯合在一起,接連韓、魏、齊、楚也相繼答允聯合一起,共同抗秦,並授蘇秦「六國相印」。秦國往後十五年都不敢出函谷關,踏足中原,而他亦因此名震天下。
「刮骨療毒」這個成語出自於《三國志・蜀書》,當中《關羽傳》有言:「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
東漢末年,政局風譎雲詭。到了三國時期,世間更是惡戰連場、烽煙四起。那時魏、蜀、吳三國各據一方,從而形成了三國鼎立之勢。
三國鼎立的局勢(網上圖片)
有次蜀國武將關羽正揮軍攻打曹兵之時,右臂不幸被流箭所傷。眼見及此,其他將領便提議他回荊州調治傷口,不宜戀戰。不過關羽聽後卻不為所動,大手一揮的拒絕道:「我豈能讓這小小的創傷耽誤了軍國大事呢?」
關羽表面看似雲淡風輕,但事實上右臂的傷口比他想像中嚴重得多。哪怕後來傷口痊癒了,但關羽的骨頭一到梅雨天就會隱隱作痛。不明所以的關羽只好請朗中來為自己診治。在等待的過程中,關羽的右臂已經痛得十分厲害,不過因為害怕自己痛苦的表情會擾亂軍心,只能和馬良下棋來分散注意。
網上圖片
不久,醫生就趕到軍營去。他低頭看了一下關羽的箭傷,明白箇中原因後便徐徐道來:「將軍,雖然您治好了表面上的皮肉之傷,卻不曾想到箭頭有毒。因此在毒素深入骨髓的情況下,您不把骨頭上的毒都刮去是難以根治傷口的。」關羽聽過後,便追問道:「可是現在傷口已埋合,該怎樣除去留在骨上的毒素呢?」關羽語音剛落,大夫便仰天大笑道:「那很簡單!若想根治毒素,那就得用刀割開皮肉至白骨。等把骨頭上的毒素都刮去後,再以線縫合。不過⋯⋯我怕將軍會懼怕呢!」
關公聽後笑言自己不是「世間俗子」,更是讓醫生馬上動刀,他讓下人送上些酒食後便馬上伸出了右臂說。醫生見關羽如此爽快,也不多說,馬上從身側包袱中取出一把尖刀。在他看準了位置後,便手起刀落把關公的皮肉割開。
雖然《三國志》有「刮骨去毒」一事,卻沒有點明醫者身份。待《三國演義》出版問世後,醫者就變成了華佗了。(網上圖片)
眾人屏息以待,很快醫生的聲音便再次響起:「將軍,我現在就用刀把骨上的毒給刮走!」話剛說完,醫生便以嫻熟手法用刀子在關羽手臂的骨頭上來回刮。軍營內時不時傳來的「悉悉」聲,以及一盤盤端出來的血盆子都讓那些在戰場上大殺四方的將士們嚇得掩面失色,唯獨關羽本人眉頭都不皺一下,依舊面不改容地喝酒下棋。不久,醫生就把毒給刮盡,並且麻利的替傷口敷上藥後把傷口縫合。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關羽作為大丈夫的豪邁和勇敢,所以後人從這典故中提煉出「刮骨療毒」這個成語,意思是指徹底治療,並從根源上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