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駱惠寧的理性與林鄭月娥的“堅持”

博客文章

駱惠寧的理性與林鄭月娥的“堅持”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駱惠寧的理性與林鄭月娥的“堅持”

2020年12月05日 15:42 最後更新:16:09

國安法公布施行,香港局勢深刻裂變,香港政治社會的系統性調整重塑正在發生,還將持續發生。

局勢在變化,市民有感受,各方有關注。

不同的判斷維度和思考角度,編織成了香港今天新的時代定位和圖景,更蘊含了香港再出發的方向和路徑。

分析他們,能夠看清香港的進行時,以及將來時。

對香港國安法出台後的香港形勢,林鄭月娥曾有相對完整的表述。

11月25日,她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說:

“過去四個多月,《香港國安法》為恢復香港穩定帶來顯著效果:鼓吹「港獨」及與外部勢力勾結的情況已逐步減退;部分頭面人物明顯收斂;激進的組織停止運作或解散;涉嫌違法人士畏罪潛逃;而街頭暴力行為也大幅減少。經歷了一年的社會動盪和人身安全受到威脅,香港市民終於可以重新依法享有其基本權利和自由。”

這是香港特首的總結,也是香港特首的判斷。

在施政報告“附篇”中,此總結與判斷更為精煉:

“香港國安法是香港走出困局,由亂到治的轉機。特區政府會竭盡所能、履責盡職,負起實施國安法的主要責任。建立了健全的維護國家安全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後,香港便能遠離暴亂、恢復穩定。”

從這些,我們至少可以看出林鄭月娥要表達的三層意思:

1.正是香港國安法,才幫助香港從困局中突圍;

2.香港國安法的主要作用,在於恢復香港穩定;

3.恢復和保持香港穩定,工作才剛剛開始。

於是,在施政報告中,我們看到了另外一句很有分量的話:

“當前其中一項急切要做的事,是對特區的憲制秩序和政治體制正本清源,撥亂反正。”

林鄭月娥明顯對此已有深思熟慮。12月4日,她又在特區政府主辦的“國家憲法日”網上座談會說重申了這句話。

人們應該為此感到欣慰。

在香港局勢向好、反中亂港勢力土崩瓦解之時,作為香港特首的林鄭月娥沒有麻痹懈怠,明曉方位方向,還有緊迫感和使命感。

或者說,當港澳辦副主任張曉明在今年6月8日,第一次公開點破“香港的主要問題是政治問題”後,林鄭月娥也有了此政治判斷與覺悟,真正開始把握作為一個特首所應該面對和解決的主要問題,所應該確定和著眼的工作重心,真正找到了以何履職盡責、何以履職盡責的基礎和“法門”。

在形勢的發展變化中,香港中聯辦也需要與時俱進,也在與時俱進。

作為中央駐港第一派出機構,香港中聯辦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怎麼看、怎麼辦的問題關系重大。

這方面,同樣可以從12月4日香港特區政府主辦的“國家憲法日”活動中,發現端倪。

香港中聯辦主任駱惠寧的致辭,體現了其一貫嚴謹的風格,著眼全國、立足香港,闡述憲法的地位、憲法的功能、憲法的要求,再次強調了“一國兩制”實踐在香港不能變樣、不能走形的根本基礎和保障。

這致辭表達的意思,是回到初心的初心,重申“一國兩制”香港事業的坐標;是回到基礎的基礎,重申基本法和憲法的關系;也是回到法律的法律,重申香港國安法的地位和責任。

而關於香港最新形勢,駱惠寧更給出了一個微妙卻凸顯良苦用心的判斷。他說:

“幾個月來,香港國安法威力初顯,香港進入了由亂向治的關鍵時期。”

了解國家政治話語表達體系的人明白,類似這樣的判斷,是大事。它關乎形勢的判斷,也關乎工作的評價;關乎認識的發展,也關乎任務的開展。

這句話大有內涵。

1.“進入”劃定了“治”的新階段,告別了“亂”的舊時期;

2.“向治”而不是“已治”,強調的是“轉向”而不是“轉折”:

3.“關鍵時期”突出緊迫性、機遇感,有使命催征的意味。

其中最核心的一個字便是“向”。

在這方面,各方面此前有不同說法。

得香港國安法之利,香港建制派開始揚眉吐氣,言此為“由亂轉治”;特區政府手腳被解放,行政主導得到加強,說此為“由亂到治”。兩個方面,都從其在國安法後極大拓展的舞台和空間上嘗到了“勝利”的滋味,相關表述相對較滿。

而港澳辦也有自己的表述。

11月17日,港澳辦副主任張曉明在香港基本法頒布30周年法律高峰論壇上致辭說:“以香港國安法出台為標志,香港開啟了由亂及治的新局面。”

國務院港澳辦用“及”字,香港中聯辦用“向”字,都有深刻用意。

基於港澳辦的職能定位,用“及”字是勾勒前景、強調目標方向;基於中聯辦的職能定位,用“向”字是認領任務、強調努力方向。

而兩辦要表達的無非是同一個意思:

1.解決香港問題,已經有了方向;

2.解決香港問題,離這方向還有距離;

3.解決香港問題,必須沿著這個方向一直干下去。

一個“及”字,凸顯了港澳辦的政治底氣與信心;一個“向”字,凸顯了中聯辦的政治理性與自覺。

單就駱惠寧來說,這體現了他的認識論,也體現了他希望香港和中聯辦應有的節奏感和行動力。

這便是寶貴的實事求是的精神,做好香港工作最需要的理念。

這正如靖海侯在《疫情之後,香港可能的另一面》一文中說的:

放棄政治上幼稚的“決戰思維”,繼續爬坡過坎、深耕細作,保持戰略定力與耐心。

有了解決香港問題的認識論和方法論,香港在經歷浩劫後,已經走在了謀求繼續發展的路上。

撥亂反正的政治工作是當務之急,推動繁榮的經濟工作也十分緊迫。

林鄭月娥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對此有考慮。她說:

“ 自我發表《2019年施政報告》以來,過去一年,香港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新冠疫情肆虐,加上因去年下半年社會動蕩對商業活動的影響,本港經濟急速下滑,失業率持續上升,各行各業大受打擊。隨著今年6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香港國安法》)頒布實施,社會恢復穩定,但經濟復蘇的路看來仍是荊棘滿途。”

對於香港經濟發展,特別是在深圳GDP超越香港後,香港社會的壓力陡然增大。而在內地漂亮打贏防疫攻堅戰後,在香港疫情還在持續反復的今天,人們更是憂心忡忡。

很明顯,要解決香港的經濟問題,同時也為解決香港的政治問題騰出時間和空間,有效防範疫情,也已是香港的當務之急、林鄭月娥的當務之急。

而在此問題上,香港社會包括林鄭月娥似乎還是沒有想明白。

她似乎在堅持什麼,在具體管治事務上,還沒有完成如政治認識一樣的迭代進化。

最典型的,就是她對全民檢測的態度。

香港疫情又在爆發中。7天來,確診人數四度破百,全城又深染焦慮恐慌情緒。

很多人重又呼吁全民檢測。

11月31日,林鄭月娥在抗疫記者會上,再次表明了對全民檢測的態度。這段話很長,卻值得細讀:

關於全民強制檢測,它並不是一個應該做、不過暫時不做的選項,它似乎並不是一個切實可行和有成效、有科學根據的選項。我們的說法並不是說現時這情況再不能夠遏制我便會推出全民強制檢測,並不是這樣。我希望大家都明白在甚麼時候做全民強制檢測才有效,我都已形容過給大家知道。每一種病毒都有潛伏期,所以如果你要一個群組全部進行檢測,譬如香港700多萬人人口在一個時間要全部進行檢測,把所有已經確診感染或會感染的人全部識別出來,然後把他們隔離治療,使社會上沒有了這些傳播者或傳播鏈,它的做法是需要在一段相當短時間內,每一個人都要接受病毒檢測,然後這人在其他人未做完之前不可以返回社區,否則的話會不斷地再有感染機會 。在這段時間、這個地方正做百分之一百全民強制檢測時,亦不應該讓其他人進來,因為即使我們「外防輸入」做到多準繩,怎樣都會有一些走漏,因為潛伏期的問題,即使你把他關起14日,但原來去到第18日、20日,他都可能會感染其他人。在這種情況下,事實上我們覺得不會達致一個我們想看到的結果;但反之它會帶來很多問題──在這麼短時間怎樣去動員組織、怎樣去照顧一些被頒禁足令的市民在這一段被禁足期間的日常生活起居──尤其是今日已經進入一個這麼嚴峻的疫情,我們有很多優先要做的事情,我並不覺得去做一個全民強制檢測會幫我們遏制這疫情。我留意到社會有很多聲音,甚至有些可能是醫學界人士的聲音,所以我們都很客觀地在上周末,即兩日前,與四位專家會面,再逐一去問他們。四位都一致告訴我,他們不支持、不贊成在香港做全民強制檢測。

這段話是特區政府新聞處公布的版本。實際上,她那天說得話更多,有些話還讓人不怎麼舒服,包括內地同胞。

靖海侯當時曾總結過林鄭月娥的觀點:

林太30日的發言,已將對全民檢測的態度和盤托出,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1.現在不會做;2.今後也不打算做;3.全面檢測不科學、不必要、不現實。

這是很難讓人接受的看法。

須知,9月8日,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總書記習近平總結了5點抗疫精神,其中一點就是“尊重科學,對科學精神的尊崇和弘揚”。

而全民檢測無疑是內地成功抗疫的一條經驗。

也正因為如此,在林鄭月娥實際上公開否定全民檢測後,一些人質疑林鄭月娥的政治敏銳性。

靖海侯以為,林鄭月娥對全民檢測的態度,可能就是她對全民檢測的態度。她只是立足香港社會的傳統規則和運作慣性,從技術性角度看待全民檢測,大可不必小題大做,懷疑其對內地抗疫做法的評價,或以此懷疑其政治立場。或者說,在全民檢測一事上,她又把自己變成了技術性官僚。

實行全民檢測,香港有困難是一定的,困難在於:社區不能封閉,市民較重自由,缺乏集中動員和作系統性安排的能力。

然而,正如林鄭月娥自己的思考角度,這僅是技術性問題。

或者說,我們反過來問,如果不要全民檢測,香港能控制住疫情嗎?

明顯不能。要不然,一切能采取的措施都采取了,香港的疫情為什麼還會反復?

有朋友說,林鄭月娥態度的根源在於對香港仍然抱有的“獨特性”的認識。即:強調香港的特殊性,認為香港的抗疫模式一定不會是內地那樣,一定是獨特的。

這是典型的路徑依賴。這也是對抗疫科學性的重大誤解。

很簡單的道理,在治病救人一事上,制度從來不是攔路虎。

這是科學,且已經實踐檢驗的科學。要做到“外防輸入,內防反彈”,有效管控人員進出,全面摸清病患現狀,全民檢測繞不過去。

正如香港不敢確立“病例清零”的目標一樣,在全民檢測上,香港的畏難情緒很重,卻又堅持固有認識。如此下去,香港防控疫情之路,必然遙遠漫長,香港經濟復蘇之路,必然遙遠漫長。

試一試,又如何?

香港正在發生的變化是系統的,香港由亂向治、由亂及治,還需要更多系統的變化。

在要不要全民檢測一事上暴露的“矛盾”與“分歧”,實際上暴露的是香港管治團隊在具體管治理念和行動上,坐標系和參照系的問題。

要不要告別路徑依賴,從“小政府、大社會”過渡到適度積極、主動作為狀態;

要不要更新治理經驗,在某些方面向內地學習借鑒,強弱項、補短板,博采眾長;

要不要在加強政治訓練、提高政治能力的同時,也提升自己抓改革、謀發展、搞建設的能力。

正視問題,首先是正視現實;正視自己,首先是正視不足。

把握住駱惠寧所說的“‘由亂向治’的關鍵時期”,需要香港理清穩定與繁榮的關系、安全與發展的關系,再主動一點,再謙虛一些,莫錯失良機、因小失大。

這,需要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在整肅政治局面的同時,也拿出魄力和勇氣,刷新施政的局面。

這件事,還得主要靠特區自己。




靖海侯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清醒看待港大风波

2024年06月13日 18:00 最後更新:19:44

01  

香港由亂到治,鑄就回歸以來最穩定發展環境。以歷史眼光長遠審視之,這將是香港二十幾年來取得的最大進步。

穩定的局面來之不易,穩定的局面需要珍惜,香港不能也不會再回頭。

確保香港的穩定,香港各方都有責任。國安家安,家安國安,一體兩面。

唯有社會每一方面都安定下來、團結起來,唯有持續不懈的共同奮鬥,才是香港戰勝眼前及未來一切風險挑戰的不二法門。

02 

最近一段時間,香港大學鬧出風波。局限於一所高校的事件,經媒體報導放大,引來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這場風波的脈絡是清晰的:

——2023年9月27日,港大校委會全體委員收到匿名舉報郵件,指校長張翔在處理醫學院院長和副校長遴選、有關捐款、裝修校舍及更換校長座駕招標等事宜上有不當做法。其後,張翔反駁所謂“吹哨人”扭曲事實、造謠誹謗,相關事件在社會層面發酵。

 ——2023年10月9日,港大校委會主席王沛詩主持召開特別會議,宣佈成立5人專責小組調查匿名舉報事項。此前,媒體透露張翔在校委會上表示與校委會主席王沛詩“對管理大學的看法有別”,釋放出兩人關係緊張的訊號。

——2024年4月12日,港大校委會公佈專責小組調查結果。專責小組表示,根據可掌握的證據,“不足以確立吹哨者電郵中對校長行為不當的指控”。同時,校委會決議指出,調查過程中發現管理有問題,需由“轄下人力資源政策委員會、財務委員會及其他委員會檢視報告結果,處理並防止相關問題再次發生”。張翔隨後回應,此前舉報“有不可告人之目的”,稱要追究“黑函”吹哨人。

——2024年5月28日,港大校委會審議並以大比例通過6名副校長人事安排意見,張翔表示“毫不知情”,感到震驚。其在6月5日向港大師生發電郵說,校委會任命“違反既定程式”,會動搖“港大學術自主的百年基石”,事件迅速外化。

——2024年6月4日,特首李家超(兼任港大校監)在行政會議前的記者會上首次回應港大風波,表示對港大管治抱有很高期望,已採取行動深入瞭解事件,並責成教育局檢視有關情況。媒體有消息人士透露,特首早有介入協調。

——2024年6月10日,港大校委會發出公開信,這是港大校政風波以來王沛詩主席首次對外發聲。公開信指出,校長張翔帶著反對臨時委任的法律文書開會,說“毫不知情”與事實不符,校委會決議無關“私人恩怨”。公開信還指出,校長張翔多次缺席重要會議,許多重要崗位懸空,一些決策繞過校委會,令大學出現種種混亂等。校委會表示“絕對支持”特首李家超有關平息要求。同日,校長張翔發表十點聲明,逐一批駁校委會有關說法,斥之為“有組織和有預謀的惡意抹黑”。

——2024年6月11日,特區政府宣佈就港大近期內部運作問題成立調研小組。政府表示,經教育局向相關人士瞭解,發現不同人士提供的資訊不一致,需要厘清事實,研究處理方法,促進溝通合作,以協助港大提高管治效能。

校委會與校長“內訌”,校委會主席王沛詩與校長張翔“不合”……在你來我往的出招及炒作下,在充滿情緒表達的激烈言辭中,在社會公眾不明所以加入討伐的輿論環境裡,港大風波開始從學校內部向社會層面持續延伸並不斷升級。避免事件無限誇大、問題性質泛化,定紛止爭成了當務之急。

03

各自舉證,眾說紛紜。

清醒看待港大風波,必須擺脫情緒干擾、主觀臆測,回到基本事實上來。

就校委會來說,幾個方面的情況是清楚的:

收到匿名舉報信,立項調查、還原真相,是應盡職責;發現管理可能存在問題,檢視機制、加強管理,也是分內之事。但令矛盾激化的5.28臨時委任,確可檢討實施手法。即便校委會是大學“最高管治團體”,可“行使大學的所有權力”,臨時委任懸空多年的職位於法有據、別無選擇,似也應讓校長充分知情,如此方能於情合理、于事周全,若此前溝通充分一些、諮詢多一些,是否更為妥當?

就校長來說,有些情況也是清楚的:

 這幾年,張翔帶領下的香港大學,取得了歷史佳績,但也出現了諸多具爭議的管理問題,在不少決策事務上與校委會產生了罕見分歧,港大內部對張翔有關行政作為的不滿或有一定的普遍性。如果在面對這些問題時,校長能適時反躬自省、完善管治,而不僅是將言辭指向“私人恩怨”,是否也不至於讓風波不斷升級?

從一連串的事實可以看出,不是港大內部分歧必然發展為管治危機,而是一系列衝動、固執、率性的做法及缺乏理性、冷靜、良好溝通的意願,致使港大風波多次喪失有平息機會。港大風波,正是不能擺正個人利益與大學利益關係、缺乏大局觀的惡果,港大管理層應該汲取教訓。

04

港大風波的本來性質——內部問題、個別事件,從特區政府介入的分寸和處理的方法上,也能看出來。

在風波的第一階段,去年10月匿名指控校長張翔事上,港大事件始終局限於港大層面,作為校監的特首李家超及特區政府教育局均未介入。

在風波的第二階段,特首李家超表示是從“新聞”中得知消息,因事件廣泛關注且可能進一步惡化,責成教育局深入瞭解情況。

支持院校自主,尊重學術自由,特區政府在港大風波上堅守定位、保持克制,直到港大自身可能無法儘快處理並響應社會呼聲,校監李家超才於近日協調溝通,幫助港大制止事件繼續發酵。

李家超的介入調停、特區政府的跟進支援,都是想著讓這一不必要的風波儘快平息,讓港大回歸管理秩序、不負公眾期望。可以說,這已是官方能拿出的最好的“積極作為”了。

但從港大風波發展軌跡看,從事件不斷惡化升級看,很難不給人這樣的觀感:一些人正在把校委會主席和校長置入“你死我活”零和博弈的棋局中,通過激烈論調、誇張言辭及煽動社會情緒,將一股戾氣引向整個香港教育界乃至整個香港。一些幕後推手推波助瀾將問題極化處理,利用這次風波刻意操弄,扮演了煽風點火、火上澆油的角色。這些人要的不僅僅是風波,而是風高浪急的港大、風高浪急的香港——果然如此,這將是港大風波最陰險的一面。

校委會主席王沛詩也罷,校長張翔也罷,都是愛國愛港力量的一員。此次港大風波與他們的政治立場“毫不相干”,不是政治影響“大學自主”、干涉“學術自由”,更不是什麼內地人和港人之爭,不能讓把港大內部管理分歧歪曲為所謂“政治爭鬥”。校長和校委會都必須明白這一點、堅持這一點,時刻保持冷靜清醒,防範被別有用心者和偏頗輿論誤導,失了智,上了當,亂了分寸。

05

長文剖解港大風波,不是因為這事有多大,而是借此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風波,可以啟示香港社會在擺脫“泛政治化”下的社會撕裂後,如何進一步維護穩定、增進團結、形成合力。

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去年12月22日指出,“建設更加美好的香港,首先愛國愛港力量要實現大團結,大家要海納百川,拋開‘門戶之見’,善於團結協作,遇事多溝通、多交流、多諒解、多補台,容人、容言、容事。”

對整個香港來說,團結很重要,不團結是有深刻教訓的。

對港大來說,團結的表現應當是管治上有共識、管理上有合力、多元化下求同存異。有分歧則正視分歧,有矛盾則化解矛盾,內部問題內部解決才是正確之道。

特首李家超6月11日在行政會議前記者會上再次回應港大事件。他說,香港大學屬於香港,“不屬於校長個人,亦不屬於校委會任何一個人”。他指出,處理任何事情要把大學利益放在首位,“行政不當就要改善,重要崗位長期懸空要填補,程式上有不清楚的要寫清楚,大學財務要清晰問責”,大學行政和管治必須符合要求,不斷自我完善——他的話說得很明白了。在特首高度重視下,特區政府派出的調研小組展開工作,港大風波必將得到妥善解決。

6月5日,國際高等教育資訊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QS)公佈“世界大學排名2025”,香港多所高校排名創歷史佳績,這是香港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一代代人辛苦打拼博取的榮耀。這樣的成就,不是某一個人幹成的,但卻是一個人可以毀掉的。教育是香港的“金字招牌”,是香港建設八大國際中心的重要支柱,香港高校的管理者不能以一己之私犯下嚴重錯誤,攪擾香港教育和香港發展穩定向好的局面。

 06

對於港大風波,著眼外部和將來,同樣可以給予我們深刻的啟示。

香港當下這種前所未有的確定性穩定局面,在一心遏制中國發展和長期操弄香港議題的西方外部勢力眼中,如眼中釘、肉中刺。

他們在香港為所欲為的日子沒有了,扶植代理人搞亂香港的空間失去了,他們開始轉換路線、調整策略,又從千方百計、不擇手段瓦解香港傳統優勢和國際地位,在蓄意破壞香港核心競爭力上下起了功夫。

這段時間,他們瞄準香港最為重要的發展基石出擊,正從金融、法治、國際化等方面全方位開刀:

——摩根士丹利前亞洲區主席羅奇拋出“香港玩完論”,拿經濟議題做文章,用偏頗的判斷誤導公眾視聽,擾亂香港發展節奏;

——剛辭職的英籍終審法院非常任法官岑耀信法官讕言香港法治岌岌可危,法官走偏門、搞政治,完全背離法律工作者素養,為得就是抹黑香港司法獨立;

——為了破壞香港國際化發展的成功路線,美西方無視國際規則,一直威脅關閉香港駐美經貿處,英國更直接導演抓捕香港倫敦經貿處職員的鬧劇,用暗黑、骯髒伎倆擠壓香港海外發展空間。

一系列陰招紛至遝來、頻密而至,明顯是有計劃的安排,絕非偶然事件。

如若把港大風波往大了說,也可以讓人關聯對香港教育國際優勢的思考,讓人看到守護香港教育這一核心競爭力的必要,對可能的外部作亂保持警惕。

如若有人持續操弄港大事件,千方百計阻擾協調解決,這樣的人或許就是西方外部勢力在港暗藏的代理人。對於這樣要塗汙香港形象、損害香港金字招牌的行徑,香港有決心、有辦法、有共識,不會讓他們再像以前一樣屢屢得手!

香港已進入新階段,也遭遇新挑戰。從特區政府到社會各界,大家都在努力,表現出強烈的危機感和緊迫感。面對港大風波,不妨再多一些底線思維,清醒地面對這一切,全力支持特區政府守住香港安全穩定發展的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