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政府因「變種病毒」殺至,要求全港外傭強制檢測,並研究將接種疫苗定為延續工作簽證的條件。原本保障全港市民健康,以免第五波疫情爆發,有嚴謹防疫措施無可厚非,但採用的方法科學理據是否充足、措施是否可行、有否考慮實際情況等,卻是值得商榷。
現時疫苗的效用對變種病毒的防禦力,尚未得到全面認證,而且加諸外傭合約或續證條件當中,誓將引起權責問題,而欠缺紮實科學根據的做法,絕非負責任政府的作風。在此,食衛局、疫苗委員會定是責無旁貸,若持續「先入為主」認為所帶有副作用與接種疫苗無關,另一方面「催谷」接種率,隨時適得其反。
素來主力向政府提供政策倡議及研究數據的香港大學,似乎在這方面也日漸「失守」。最近有一項關於青少年吸食新型煙草產品的研究,得出85.9%青少年均曾吸食電子或加熱煙的「驚人結果」,吸盡眼球。不過,細看之下,漏洞倒也不少。根據統計學入門課,採樣方法(sampling)絕對影響結果,例如一名研究人員如果在青少年中心們外做長者健康調查,得到的結果與在長者宿舍裡詢問,自然截然不同。觀乎由港大青少年戒煙熱線提供的資訊,不單未有透露採樣方法,亦毫無由來地以25歲為所謂「青少年」的界線,數據更以本身為「吸煙者」的青少年為基礎,問及其有否吸食加熱煙或電子煙習慣,自然得出高至脫離現實的比率。正因為採樣方法有所偏頗,即使以高等學府名義發表,公信力亦有所欠奉。
遺憾的是,港大更計劃以上述這兒戲得連中學生水平都不如的研究,作為全面禁止新型煙草產品的佐證,粗疏的推論實在讓市民目定口呆。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徐家健也公開質疑是次研究,認為調查如問「曾使用電子煙或加熱煙」,其實並不妥當,因為隨時間過去,必定有更多年輕煙民曾吸食相關新型煙草產品,但其實他們只是曾經使用,批評調查不能反映實況。
要禁止青少年吸煙的方法很多,可以加強檢控售賣香煙予未成年人士的商販、加重判罰、加大力度打擊私煙等,一刀切將新型煙草產品禁止只是下下之策,一來造成煙民反彈,二來現時不法分子販售煙品渠道眾多,全面禁止只會令吸煙行為更「地下化」,不僅無助青少年戒煙,變相坐大不法分子所為,本末倒置。
反觀中央政府現時的政策,來得更為進步。中央著重監管新型煙品的販售,研究落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銜接,從品質、販售對象等進行規管。根據中國控制吸煙協會公益法律專業委員會表示,規管電子煙品固然是必須,同時需要從業者、消費者的角度進行綜合考慮,在實施健康中國行動、推動產業發展和促進行業規範之間找到平衡,並非如香港政府般試圖以媒體攻勢、粗疏研究等壓力,迫使加熱煙品杜絕於市場。
香港大學百年的金漆招牌,社會大眾仍是十分信賴,在過去多次研究,尤其是在疾病、流行病方面的分析,堪稱鉅細無遺,有助社會大眾防禦及警惕,市民十分佩服。若然能夠恪守這種嚴謹的科學研究精神,遵循統計學的基本原則,定能繼續為政府提倡利民措施,而非為嘩眾取寵的傳媒報道提供養分。
齊嘉治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