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人》網站公佈最新一期雜誌內容,封面是美國總統拜登,封面標題為:拜登的中國學說。
在《經濟學人》這期藍色為背景色的封面上,拜登以戴墨鏡的形象出現。最為醒目的是,拜登佩戴的墨鏡上都是中國國旗的圖案。
《經濟學人》最新一期雜誌封面。
拜登上台即將滿半年,6個月來,他最引人關注的焦點之一就是對華政策,各方對此解讀不一,《經濟學人》顯然也試圖得出自己的結論。
它的這篇封面文章認為,拜登及其團隊有一套「中國學說」,基於這樣一種觀點,即中國「對共存不太感興趣,而對主導更感興趣」。當前美國一些政策的任務是削弱中國的「野心」。美國將在氣候變化等中美具有共同利益的領域與中國合作,但在其他領域與中國對抗。
《經濟學人》認為拜登政府的思維仍是競爭、衝突、零和思維。對拜登對華政策的結果,它似乎也不看好。
文章稱,在拜登的「中國學說」的細節中包含許多令人擔憂的問題——尤其是其不太可能奏效。
第一個問題是拜登應如何定義「威脅」,又如何令盟友信服他們也面對同樣的威脅。由於華盛頓的政治支離破碎,他似乎覺得自己需要「珍珠港精神」來幫助重新點燃國家目標感,但這是一個誤判。的確,美國共和黨人會對其認為任何對中國軟弱的政策跳出來進行討論,但他們不太可能僅僅因為封面上印有「中國」一詞,就轉向支持拜登的國內政策議程。更糟糕的是,拜登越是使用激烈言辭激勵美國人,在激勵盟友以及印度、印尼等新興國家的任務上也越難實現自己的目的。
文章認為,無論美國做什麼,中國通過運用經濟措施都將成為主導力量。這個國家將擁有全球最大的經濟體量。在東南亞,許多國家指望美國保證他們的安全、中國保證他們的經濟繁榮。如果被逼在超級大國之間做出選擇,一些國家可能會選擇中國。
第二個更根本的問題是拜登「中國學說」中的「軟性貿易保護主義」,它或許不會起到刺激國民經濟的效果,反而有可能拖累本國經濟發展。美國經濟的活力可能恰恰來自於允許國內私營企業在競爭中進行良好發展的原因,例如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
第三個問題是,拜登的「中國學說」反而會使得美國的盟友們更為謹慎。如果與中國切斷聯繫的目的在於為美國自己創造更多就業職位,那麼其盟友就會自問這對他們有何好處。
文章的結論是:拜登的計劃是一個錯失的機會。如果美國想阻止中國以其形象重建全球秩序,應該堅持捍衛也對自己有利的全球化進程。這一方式的核心就是貿易和多邊體系,這也將體現思想開放和自由流動將創造創新優勢的信念。
《經濟學人》拉拉雜雜講了這麼多,文章最終透視了美國把焦點放在「阻止」中國上,美國對霸權的執念,看來西方都明白它是不可能放下了。
《經濟學人》這篇文章在推特上也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認為拜登目前政策並不會像文中所說「不會奏效」,更多網友則對文章點出的拜登政府目前問題表示贊同。
有網友認為,「打中國牌並不能解決美國的問題」
「打中國牌能解決美國的問題嗎?這麼想就太天真了。指責他人和尋找替罪羊都是美國政客的老把戲了,當他們難以解決自身問題的時候。」
有網友贊同文章中美國政府試圖拉攏盟友反而可能適得其反的觀點。
「所謂‘自由世界領導人’不斷搶走他的盟友的自由選擇權,多麼諷刺。」
也有網友對拜登政府的決策進行了個人解釋。
「因為拜登想增強美國競爭力是困難的,他只有4年時間。所以炒作中國威脅是最輕鬆的方式,並且選民們吃這一套。」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內有政治勢力逼宮,外有特朗普施壓和羞辱,已擔任加拿大總理一職超過九年的杜魯多深陷「內憂外患」,消息指杜魯多擬1月8日前辭去執政黨黨魁。
杜魯多。AP資料圖片
據加拿大《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當地時間1月5日援引三名消息人士報道,預計杜魯多最早將於本周一(1月6日)宣布辭去自由黨黨魁一職。消息人士强調,他們不確定杜魯多究竟將在何時宣布辭職的計劃,但表示,預計他將在本周三(1月8日)舉行的一次重要全國黨團會議之前宣布。
其中一名近期與杜魯多交談過的消息人士表示,杜魯多意識到他必須在與自由黨黨團會面之前宣布辭職消息,以免顯得他是被本黨議員們趕下台的。消息人士稱,目前仍不清楚杜魯多是會立即離職,還是會繼續擔任總理直到新黨魁選出。自由黨全國執行委員會負責决定領導層事宜,計劃本周(很可能在黨團會議之後)舉行會議,而推選杜魯多繼任者的計劃也尚未確定。
推選臨時黨魁,還是競選新黨魁?
除了這三個消息人士,《環球郵報》還援引第四個消息源稱,他們相信杜魯多將會繼續擔任看守總理一職,直到選出新的自由黨領導人。然而,包括阿爾伯塔省自由黨人喬治•查哈爾(George Chahal)在內的多位議員已表示,他們傾向於選出一名臨時黨魁。上周,查哈爾已就此請求致信黨團同事。
與杜魯多保持聯繫的第四個消息源告訴《環球郵報》,如果杜魯多辭職,並不是因爲他認爲自己不再是領導自由黨的合適人選,而是因爲他得出的結論是——黨團不再支持他,他已經沒有繼續留任的道路可走。
報道稱,自由黨目前有兩種選擇:一是根據全國黨團的推薦任命一位臨時黨魁;二是舉行一場縮短時程的黨魁選舉。不過,若要舉行黨魁選舉,總理需要向總督瑪麗•西蒙(Mary Simon)提出國會休會的請求,但憲法專家表示,這一點無法保證。
一名消息人士表示,杜魯多與財政部長多米尼克•勒布朗(Dominic Leblanc)討論了後者是否願意出任臨時黨魁和代理總理的問題,但如果勒布朗計劃參加黨魁競選(如預期所示),那麽這一安排可能無法實現。另一名消息人士表示,讓杜魯多繼續擔任總理直到選出新黨魁是合理的,這樣他就可以處理應對即將上任的特朗普政府及其25%的關稅威脅。
另一名自由黨消息人士稱,黨魁競選至少需要三個月,黨章要求更是至少需要四個月。此外,黨魁競選需要足够的時間來確保是一場真正的競爭。國家行政部門意識到,較短的時間可能會導致錯誤的選擇,該消息人士淡化了臨時黨魁的提議,指出加拿大現代史上的在任首相從未以這種方式交出領導權。
杜魯多政府,去年就已經「搖搖欲墜」
杜魯多在2015年領導自由黨首次贏得聯邦衆議院(下議院)選舉並出任總理,後於2019年和2021年兩度連任。
由於民衆對物價上漲和住房危機的不滿情緒,反對黨保守黨領袖皮埃爾•波利耶夫(Pierre Poilievre)此前也嚴厲批評杜魯多政府無力解决生活成本上升、住房危機和犯罪等問題,杜魯多的支持率大幅下降,自去年夏天以來,其政黨也在政治上遭遇了一系列挫折。
去年9月4日,加拿大新民主黨宣布終止與杜魯多領導的自由黨簽署的「供給和信任協議」,這項協議承諾在議會信任投票中支持自由黨,確保杜魯多領導的自由黨少數政府能够繼續執政,直到2025年10月底的大選。9月25日,加拿大反對黨針對總理杜魯多的不信任動議未在議會獲得通過,杜魯多因此得以繼續執政。
然而,杜魯多的危機並未就此結束。過去18個月的一系列民意調查顯示,自由黨很可能會在未來大選中被保守黨擊敗。近期,在被問及誰是加拿大總理的最佳人選時,保守黨領袖波利耶夫排名第一(31%),其次是新民主黨領袖賈格米特•辛格(13%),杜魯多僅排名第三(11%),比去年12月初下降了4個百分點。
去年12月16日,加拿大副總理兼財政部長方慧蘭(Chrystia Freeland)突然宣布辭去內閣職務,理由是她與杜魯多就如何應對美國關稅威脅等議題存在分歧。
在此之前,方慧蘭一直被認爲是杜魯多最堅定的支持者之一,並一度被吹捧爲杜魯多的「潜在繼任者」。加拿大電視台(CTV)認爲,方慧蘭的辭職,對於本就不受歡迎的杜魯多政府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政治打擊」。加拿大廣播公司(CBC)也說,方慧蘭此舉「令人震驚」且「史無前例」,對民調大幅下滑的杜魯多來說「是灾難性的」。
加拿大前副總理兼財政部長方慧蘭。AP圖片
去年12月20日,杜魯多的關鍵盟友、加拿大新民主黨領袖辛格公開表態將採取行動,於今年1月27日在下議院結束冬季休會後提出對自由黨政府的不信任動議。如果所有反對黨都支持該動議,杜魯多將在擔任加拿大總理長達9年多後卸任,並將舉行大選。
內憂外患壓垮「加拿大州州長」
與此同時,杜魯多所在的自由黨也有越來越多的議員要求他辭職。此前,包括大西洋省、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的自由黨地方黨團,有大批議員要求杜魯多下台。自由黨在下議院擁有的153個席位中,這三個地區占據了其中的131個。
AP圖片
外界認爲,特朗普對加拿大的關稅威脅,也可能會加速杜魯多的下台。加拿大反對黨,甚至杜魯多所在的自由黨的成員都認爲,杜魯多在反擊特朗普的關稅威脅上做得不够。
去年11月25日,特朗普揚言要對來自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所有進口商品徵收25%的關稅,以解决非法移民和毒品問題。此後,特朗普多次嘲諷加拿大可以成爲美國的「第51個州」,杜魯多可以當「州長」。去年聖誕節當天,特朗普甚至「補刀」稱,他心目中的下一任「加拿大州州長」人選,是冰球運動員韋恩•格雷茨基(Wayne Gretzky)。
《環球郵報》指出,可能角逐自由黨黨魁的候選人包括:前副總理兼財政部長方慧蘭、外交部長喬美蘭(Melanie Joly)、創新、科學和工業部長商鵬飛(Francois-Philippe Champagne)、交通部長阿尼塔•阿南德(Anita Anand)等人。
過去一年的民調支持率顯示,反對黨保守黨對執政黨自由黨有著兩位數的領先優勢。安格斯•里德研究所1月3日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在杜魯多的領導下,自由黨只有13%的選民支持,但如果新領導人上台,數字確實會發生改變。如果方慧蘭上台,21%的選民將把票投給自由黨,這在接受測試的領導人候選人中是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