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喀布爾機場恐襲 炸到拜登民意「滑鐵盧」

博客文章

喀布爾機場恐襲 炸到拜登民意「滑鐵盧」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喀布爾機場恐襲 炸到拜登民意「滑鐵盧」

2021年08月28日 16:16 最後更新:09月01日 10:56

拜登上升後將自己包裝為「美國回來了」的全球盟主再現的形象,到處拉盟友對抗中國,然後又大玩公關技倆,將7月4日國慶日定為D-Day,通過打疫苗全面解除防疫措施,宣告民眾生活正常,之後因Delta變種來襲,結果各州仍然各自為政,之後他又信心滿滿地宣布,9.11事件20周年,美軍「勝利」完成任務,在阿富汗全面撤軍。結果拜登錯信情報機構所講,話政府軍可以頂到90日,而塔利班只是用了幾天,就殺到入總統府,搞出撤軍撤僑大亂局,拜登的民望已開始崩潰之象,到機場恐襲,造成包括美軍的大量傷亡,拜登政府的民望,只會低處未算低。

「拜登總統將為此付出代價。」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榮譽教授查理斯·利普森形容,「這場致命的慘敗不單止發生在他的眼皮下。這一系列根本上不好的決定,都是由總統自己作出。」

更多相片
拜登面對福克斯新聞台記者質問時表現得垂頭喪氣。福克斯新聞台截圖

拜登面對福克斯新聞台記者質問時表現得垂頭喪氣。福克斯新聞台截圖

拜登在大衛營空無他人的會議室召開視像會議。拜登Twitter

拜登在大衛營空無他人的會議室召開視像會議。拜登Twitter

前總統特朗普近日多番批評拜登有關阿富汗危機的處理手法。新華社

前總統特朗普近日多番批評拜登有關阿富汗危機的處理手法。新華社

曾擔任特朗普政府代理防長的克里斯多夫·米勒。新華社

曾擔任特朗普政府代理防長的克里斯多夫·米勒。新華社

8.26喀布爾機場恐襲後屍橫遍野。AP圖片

8.26喀布爾機場恐襲後屍橫遍野。AP圖片

美國副總統賀錦麗。AP圖片

美國副總統賀錦麗。AP圖片

據《美聯社》早前報道,8月26日的喀布爾機場恐襲造成至少過百人死亡,200人受傷,死者包括13名美國士兵,極端組織「伊斯蘭國」阿富汗分支「伊斯蘭國呼羅珊省」(ISIS-K)公開承認責任。

拜登和美國專家們如何失策?

面對致命恐襲,機場屍橫遍野的慘況,拜登仍在記者會堅稱,希望在8月31日限期完成撤離行動。美國福克斯新聞台記者當場質問拜登會否為過去兩周的阿富汗亂局負責,由於與記者爭持不下,拜登選擇低頭並合上雙眼,給外界一種垂頭喪氣的觀感。

拜登面對福克斯新聞台記者質問時表現得垂頭喪氣。福克斯新聞台截圖

拜登面對福克斯新聞台記者質問時表現得垂頭喪氣。福克斯新聞台截圖

回望塔利班入主喀布爾時,拜登仍在大衛營度假。雖然當時的拜登立即在空無他人的會議室,召開視像會議進行補救,但不得不提的是,拜登選擇在塔利班接連「攻城拔寨」的關鍵時刻,到大衛營度假。正正是這個「空窗期」,阿富汗總統加尼倉皇出逃,塔利班亦比自己想像中更快地接管喀布爾。

拜登在大衛營空無他人的會議室召開視像會議。拜登Twitter

拜登在大衛營空無他人的會議室召開視像會議。拜登Twitter

本應在計畫好的9.11襲擊20周年紀念活動,以完成阿富汗撤軍作為交代,但現在卻只能在一片愁雲慘霧、「沒有最糟、只有更糟」的氣氛中,迎來倒數。

而事實上,拜登的「迷之自信」可以追溯7月8日的記者會。當時的他聲稱:「阿富汗有30萬裝備精良的軍隊,對抗7.5萬人的塔利班。假如要塔利班統治一切並接管整個國家,是極之不可能的」。正因為這份自信,拜登令美軍在倉促間拋棄了包括「悍馬」軍車和「黑鷹」隱形戰機在內的軍事裝備。

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榮譽教授查理斯·利普森逐一挑明拜登的失策:

「拜登本人否決那些希望在阿富汗保留一支剩餘部隊,以及向阿富汗軍隊提供情報和空中支援的將軍們。」

「拜登本人決定在戰鬥季節中期,而不是在塔利班指揮官暫時撤回巴基斯坦的冬季,執行撤軍計畫。」

「我們(美軍)試圖執行從單一機場的全部撤離,突然放棄巴格拉姆的主要空軍基地,又有安排當地的合作夥伴替換美軍部隊。這使得美國只有一個地方可以進行撤離,並為恐怖分子提供了一個可以攻擊的具體目標。」

拜登本月16日表示,美軍撤出阿富汗是正確決定,但他同時承認局勢比美方預期惡化得更快。他其後在美軍遇襲後,又一如既往地祭出「撤軍是特朗普和塔利班早已有之的協議」等理由作擋箭牌。有意見質疑這個理由根本站不住腳,又反問拜登為什麼推翻大量前朝政府的政策後,卻偏偏選擇繼承這個。

前總統特朗普近日多番批評拜登有關阿富汗危機的處理手法。新華社

前總統特朗普近日多番批評拜登有關阿富汗危機的處理手法。新華社

《紐約郵報》報道指,特朗普任內擔任代理防長的克里斯多夫·米勒透露,特朗普及其團隊「從未真正考慮過」讓美軍從阿富汗全部撤離。這個說法又被俄羅斯的媒體報道,稱所謂的「5.1撤軍」只是個謊言,美國與塔利班達成的協議只是一場表演,美國企圖欺騙全世界,目的是讓阿富汗總統加尼辭職,因為「美國希望能與塔利班分而治之,從而保留阿富汗境內的部分軍隊,以便執行反恐任務。」但無論如何,協議的真相已不再重要。

曾擔任特朗普政府代理防長的克里斯多夫·米勒。新華社

曾擔任特朗普政府代理防長的克里斯多夫·米勒。新華社

政治評論網站「尖刺」的專欄作家蒂姆·布萊克嘲諷阿富汗是「(美國阿富汗問題)專家的墓地」。華盛頓的政治精英們,不是沒有反思過這一認知錯位。曾在小布殊和奧巴馬時代擔任白宮所謂「戰爭沙皇」的陸軍上將道格拉斯·盧特,早在2015年承認:「我們缺乏對阿富汗的基本理解。我們不知道我們在做什麼……我們對我們所從事的工作沒有最基本的概念。」但是,知道做錯與知道如何糾正錯誤是兩回事,而很明顯的是,拜登和絕大多數華盛頓「專家」都屬於前者。

身為「外行」的特朗普算是猜對一部分,因為他認為阿富汗的塔利班是「很厲害的戰士」,而阿富汗政府軍卻是為錢而賣命。他又指,「一旦美國停止掏錢,甚至離開,他們就會停止戰鬥。」

相比當年越戰撤軍,南越還至少支撐了兩年半。無奈今次由拜登啟動撤軍程序到喀布爾陷落,只僅僅用上43天。如果用「西貢時刻」來形容,已經是大大美化美國的敗局。

美國未來與塔利班聯手反恐?

8.26喀布爾機場恐襲後屍橫遍野。AP圖片

8.26喀布爾機場恐襲後屍橫遍野。AP圖片

就8.26喀布爾機場恐襲,有評論認為即便如此,伊斯蘭國這個「外來戶」,想在阿富汗當「教師爺」,也沒那麼容易。而事實上,伊斯蘭國已為成為阿富汗新政府的頭號大反派,塔利班亦可以聯同國際社會一齊發聲譴責。當知道塔利班恢復「合法政府」身份後,有責任進行反恐工作;否則一山不容二虎,「伊斯蘭國」遲早會搶走塔利班的地盤,如同當年更激進的哈馬斯奪走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半壁江山一樣。

現在,拜登惟一可以做的是與塔利班聯手反恐。當然,這個結果的大前提是,塔利班接受美軍繼續享有部分制空權。是非成敗轉頭空,神學士都能拋棄教條,政客更應當身段柔軟、順應大勢。78歲的拜登,如果實在不願意做,也可以讓他的副手賀錦麗去做。

拜登目前仍堅持8月31日完成撤軍。他在國內的受歡迎度仍維持正面,但在個別民調中,他的不受歡迎度已經超過受歡迎成大約15個百分點,創下上任一年多以來的最低分成績。

拜登的「滑鐵盧」事件?

「阿富汗站在刀刃上,如果最糟糕的情況發生,歷史可能會讓拜登總統和他的政府負責。」不久前,美國布魯金斯學會主席、前駐阿聯軍司令艾倫在媒體上撰文,呼籲拜登改變撤軍決定。可惜,拜登未有理會艾倫的意見。

從戰略、戰術到執行,拜登的失職,為美軍撤退預埋不少陷阱,甚至令美軍容易遭到極端組織的攻擊,危及每一個留下來的美國人。有評論認為,即使最新的機場恐襲稱不上拜登的「滑鐵盧」,但它很可能是拜登的「班加西」,即2012年9月11日晚,美國駐利比亞大使約翰·史蒂文斯在美國駐當地領事館遇襲身亡,事件更成為前國務卿希拉莉任內最為人詬病的地方。

美國副總統賀錦麗。AP圖片

美國副總統賀錦麗。AP圖片

即使多名共和黨議員表示拜登應該辭職或被彈劾,但白宮發言人卻耍太極般回應,稱現在不應談論政治。外界關注拜登會否像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以身體不適為由辭職,甚至交由副總統賀錦麗擔起總統大任。不過,有意見認為,美國的輿論形勢還未完全失控,身為外交「老手」的拜登可能會以「10天撤出7萬多人」的成績邀功。正如前總統特朗能在國會山莊暴動大半年後,走出低谷,四處造勢,批評拜登,或許健忘的美國人,數個月後會原諒更健忘的總統拜登呢?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美國情報機構滲透南亞有多深入? 看孟加拉政變就知道

2024年11月22日 12:08 最後更新:12:13

印度媒體《星期日衛報》(The Sunday Guardian)近期披露的一份文件,將一項由美國在背後支持、旨在策劃孟加拉政權更迭的「倡議」暴露於世人眼前。

2019年初這一「倡議」啓動後,美國官僚與各相關組織相互配合,共同對孟加拉的政治格局施加影響,動搖時任孟總理哈西娜(Sheikh Hasina)的領導地位。

孟加拉前總理哈西娜。AP資料圖片

孟加拉前總理哈西娜。AP資料圖片

該項「倡議」主要是由「國際共和研究所」(IRI)負責執行,「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和「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為其提供資金支持,清晰凸顯出外國勢力干預他國內政所帶來的不安影響。

該文作者賽琳娜·格林(Selena Green)、馬赫什·德巴塔(Mahesh Ranjan Debata),揭示了此前孟加拉政治風波背後的美國因素。以下為內地「南亞研究通訊」官方賬號編譯的全文:

一、PAIRS 計劃:政權更迭模板

這份名為「促進問責制、包容性、韌性支持」計劃(以下簡稱PAIRS)的戰略目的是削弱印度對孟加拉的政治影響。從相關內部文件可看出,該計劃是美國支持那些對其有著重大地緣政治利益國家內部民主體制、政治改革整體議程的組成部分。在USAID和NED的大量資金支持下,PAIRS計劃持續了將近兩年(確切而言是22個月),直至2021年1月才結束。期間,該計劃通過提供宣傳贈款、開展藝術項目、支持民間社會組織等一系列舉措,增強當地民眾政治參與,並為反專制勢力擴張提供支持。

PAIRS計劃採取多管齊下的策略,類似於美國在全球範圍內支持的其他抗議活動。在孟加拉,美國與伊斯蘭大會黨(Jamaat-e-Islami)等宗教極端主義組織以及由美國資助的「公民社會」團體合作,直接導致街頭暴力抗議,進一步加劇孟國內部緊張局勢。同時,這些公民社會團體充當了「持不同政見者」的公開代表,使受美國支持的政黨能夠在混亂中伺機壯大。

這其中的主要參與者,包括達卡大學的學生,如納希德·伊斯拉姆(Nahid Islam)和努斯拉特·塔巴蘇姆(Nusrat Tabassum),他們與美國、歐洲的「民主」倡議存在關聯。這種對教育機構的滲透行為,展現了外國利益集團借助當地參與者推進自身議程的過程,具有廣泛影響力。

極端分子領導的街頭陣線與學生抗議活動相互配合,反映出西方媒體認可的一種全球模式。例如,《衛報》曾對美國在東歐支持的政權更迭行動進行報道,詳細介紹了非暴力反抗行為影響當地選舉的過程。

與PAIRS計劃相關的「地緣政治考量文件」,揭示出美國的關鍵目標之一是對印度在孟加拉長達十年的影響力進行制衡。美國將印度政府對孟時任執政黨人民聯盟(Awami League)的支持描述為「存在問題」,試圖重塑南亞的政治動態,進而影響孟加拉的內政及印孟關係。上述舉措反映出美國在更廣泛地緣政治戰略中的精心謀劃,凸顯地區政治的複雜相互作用。伴隨地緣政治格局的演變,這些計劃致使孟加拉等國的民主、主權受損,外部影響有可能重新界定其國內的政治權力動態。

二、國家民主基金會受到審查

國家民主基金會(NED)的活動在國內外均遭到廣泛批判。前美國國會議員羅恩·保羅(Ron Paul)指責該基金會濫用美國納稅人的資金,去支持與美國利益相符的外國政客。他認為,NED 此舉看似是「促進民主」,實則是利用「軟資金」 操控外國選舉,嚴重違反了美國法律。

從歷史視角來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那些頗具爭議的做法曾遭受嚴格審視。回溯20世紀80年代,美國國會議員巴尼·弗蘭克(Barney Frank)就曾提議削減NED的資金,認為政府不應該將納稅人的錢,用於支持外國工會等帶有政治意圖的活動。

此外,《紐約時報》曾對國家民主基金會(NED)破壞海地民選政府,致該國陷入局勢動蕩的行徑進行報道。該報前記者斯蒂芬·金澤在《紐約書評》中透露,NED與中央情報局(CIA)及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合作,支持那些能夠助力推翻對美國不利政治力量的勢力。這凸顯了一種干預主義模式,即試圖以犧牲當地民主與穩定為代價,增強「敵人的敵人」的力量。

除在孟加拉境內的活動外,NED還對中國台灣地區的活動予以資助。2022年,NED與民進黨相互勾結,共同舉辦了一場號稱「團結民主力量,應對所感知到的威脅」的全球大會。2023年7月,NED主席戴蒙·威爾遜(Damon Wilson)在與「台獨」頑固分子關聯緊密的「台灣民主基金會」20週年慶典上,向蔡英文頒發「民主服務獎章」。這再度凸顯出NED支持符合美國利益政治運動的策略,存在使台海緊張局勢進一步加劇,甚至引發衝突的風險。

然而,受NED資助的組織往往面臨諸多內部挑戰。以「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World Uyghur Congress,以下簡稱世維會)為例,該組織正深陷領導層性騷擾醜聞。雖然《NOTUS新聞》已經對此事進行了報道,但是世維會一直未對這一嚴重指控給予回應,更沒有採取有效措施解決問題。當前,該組織正在進行領導層換屆,但有幾名候選人卻無故缺席,由此可見,其內部矛盾已然逐漸展露。

儘管NED明確禁止對政治競選活動提供資助,但其卻成功操控尼加拉瓜、蒙古等多國選舉。此外,NED在推翻東歐國家民選政府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並且對委內瑞拉反對派組織予以資助,這一系列行為凸顯出其扶持符合美國利益的政權上台的用心。

三、總結

NED參與孟加拉PAIRS計劃等行動,反映出外國干預破壞民主進程、國家主權的大趨勢。在地緣政治動態持續變遷的背景下,針對這些行為本身及其對美國戰略所指地區的民主穩定前景的影響展開批判性評估,具有重要意義。以「促進民主」之名行謀求政權更迭之實,這一現象引發了有關「強國在塑造他國政治未來過程中應承擔責任」的嚴肅倫理問題。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