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第一次國共合作為何失敗?

歷史長河

第一次國共合作為何失敗?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第一次國共合作為何失敗?

2021年09月02日 10:00 最後更新:15:47

第一次國共合作從1924年1月到1927年的7月,歷時三年半。合作以失敗告終。

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召開,國共合作正式建立。合作的共同目標一是打倒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半殖民統治,二是打倒北洋政府的軍閥統治,取得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民主統一的中國。

合作的政策是「聯俄、聯共、扶助工農」,在這段時間,中國共產黨在廣東地區領導開展了大量工人運動和農民運動。如創辦了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廣東等省的農民運動逐漸發展起來。舉行廣州沙面罷工、海陸豐農民運動、五卅運動、省港大罷工等,共產黨聯合工人、農民把革命推向高潮。

1925年5月30日在上海爆發五卅運動。

1925年5月30日在上海爆發五卅運動。

隨著革命高潮的到來,統一戰線內部爭奪領導權的鬥爭日益加劇,特別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後,國民黨右派篡奪領導權的活動日益猖獗。汪精衛成了中國國民黨中政會主席、國民政府主席,並堅決地支持聯俄容共政策。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右派堅決反對容共,與以汪精衛為首的國民黨左派之間的鬥爭逐漸激烈。

1926年3月20日,中山艦事件爆發,蔣介石調動軍隊逮捕中山艦艦長共產黨員李之龍,扣留中山艦及其他艦隻,包圍省港罷工委員會,包圍廣州東山的蘇聯顧問所,並驅逐了黃埔軍校中及國民革命軍中以周恩來為首的共產黨人。盡管中山艦事件在是否是蔣介石一手策劃上存在爭議,但國民黨右派借機打壓汪精衛和共產黨的歷史事實是不容改變的。「中山艦事件」發生後,汪精衛被迫辭職,出走法國。

汪精衛(左)和蔣介石。

汪精衛(左)和蔣介石。

中山艦事件徹底暴露了蔣介石的反共主張和爭奪領導權的野心,但此時北洋軍閥之間相互攻伐,人民民不聊生,民主革命尚未成功,國共兩黨還需繼續合作。

1926年7月9日,蔣介石就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並誓師北伐。北伐一路勢如破竹,接連攻克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南方大部分區域,10月,北伐軍全部占領武漢三鎮,國民革命重心由珠江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

為適應革命形勢需求,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於11月8日作出決定,把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遷往武漢,同年12月,武漢國民政府正式成立並開始運行。擁有黨政權力的國民黨左派繼續與共產黨合作,並竭力阻止蔣介石的軍事獨裁。1927年3月10日至17日,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在武漢召開,會議堅持了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限制了蔣介石的軍事獨裁,支持了工農運動,是一次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對國民黨右派鬥爭取得重要成果的會議。

面對武漢方面與共產黨的親密關系,蔣介石率領的北伐軍在3月占領南京之後,停止了北伐,並公然反對武漢國民政府做出的決議,與武漢國民政府決裂。4月1日,汪精衛從國外回到上海。在上海他同蔣介石就分共問題進行了密談,但沒有達成協議。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逮捕並屠殺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南京國民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對峙,寧漢分裂(南京簡稱「寧」,武漢簡稱「漢」)。

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李大釗在北京犧牲。

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李大釗在北京犧牲。

蔣介石外部依靠帝國主義支持,內部依靠軍隊、大資本家支持搞軍閥式的獨裁統治,所代表的依然是大地主、官僚、大資產階級的利益,人民依然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以反帝反官僚的民主革命尚未成功。蔣介石此舉已與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民主革命的主張背道而馳。

四一二政變發生後,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武漢召開,此時中共中央總書記陳獨秀卻仍堅持機會主義立場,認為可以繼續和國民黨左派合作,多數黨員代表們對陳獨秀的錯誤進行了批評。

中共五大開幕式會場。

中共五大開幕式會場。

當蔣介石反革命氣焰甚囂塵上之時,武漢國民政府所轄範圍內宜昌夏鬥寅、湖南許克祥、江西朱培德的部隊相繼叛變投靠南京,並開始破壞、殺害這些地區的農會會員。農民運動剛在這些地方展開就遭到了撲滅。

隨著武漢國民政府的勢力減弱,7月15日,於4月回國的武漢國民政府領袖汪精衛召開「分共」會議,公布《統一本黨政策案》,正式與共產黨決裂,封閉武漢的工會、農會、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分子。

至此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中國共產黨試圖依靠國民黨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希望徹底落空,一面是帝國主義的壓迫,一面是國民黨新的軍閥統治,共產黨已意識到需要建立自己的武裝,依靠無產階級的力量完成民主革命。

往下看更多文章

連稱、管至父「瓜代有期」守邊疆 齊襄公耍賴遭推翻

2024年09月27日 20:00

「瓜代有期」這個成語是出自於左丘明所寫的《左傳》,在《莊公八年》中有提及:「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

齊襄公在位期間曾成功討伐衛國、鄭國,但諸侯各國多有不服者,加上齊襄公的連連取勝恐怕早就得罪了周天子。齊國大夫紛紛擔心周天子會發兵討伐齊國,都建議齊襄公派重兵戍守邊關。齊襄公一聽,覺得言之在理,於是便派連稱、管至父兩個人到葵丘戍守。一旦有什麼風吹草動,都如實稟報。

齊襄公是春秋時代齊國第十四位國君,也是春秋時間的一代霸主。齊襄公在位期間,齊國國力漸強,曾攻伐衞國、魯國、鄭國,但其實襄公為人荒淫無道,殺戮無辜。更為荒誕的是,襄公曾染指其妹,即魯桓公夫人文姜。後來,襄公還派彭生殺害魯桓公。即便東窗事發,但只是殺了彭生以向魯國交代罷了。(網上圖片)

齊襄公是春秋時代齊國第十四位國君,也是春秋時間的一代霸主。齊襄公在位期間,齊國國力漸強,曾攻伐衞國、魯國、鄭國,但其實襄公為人荒淫無道,殺戮無辜。更為荒誕的是,襄公曾染指其妹,即魯桓公夫人文姜。後來,襄公還派彭生殺害魯桓公。即便東窗事發,但只是殺了彭生以向魯國交代罷了。(網上圖片)

對於連稱、管至父兩人來說,駐守邊疆可是一件苦差!他們雖不想去,但又不能不去,只得委婉地問齊襄公:「為國守邊,臣自感榮幸。只不過,駐守邊關一事要到什麼時候呢?」這問題問得齊襄公一楞,頓時大殿陷入沈默。恰好,那時齊侯正享用著甜瓜,隨口說道:「什麼時候⋯⋯那就明年瓜熟時候吧!」連稱、管至父心想:瓜一年一熟,頂多一年就可以回來了!兩人欣喜地點點地,連忙作告退禮,離開了大殿。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可是,齊襄公就隨口一說,又怎麼會記得約定呢?一年後,齊侯果真把連稱、管至父兩人給忘了。兩人日日等、夜夜望,卻仍未見齊襄公一通文書,不免心生怨懟。兩人合計,向齊襄公回送一瓜,暗示:瓜已成熟,大王是否該派人接替我們了?沒想到,齊侯居然耍賴皮說:「瓜是熟了,但你們還是在那多守一年吧!」兩人暴怒,沒料到齊襄公這麼不守信用,心中仇恨的種子也悄然萌芽。後來,兩人趁機帶兵回來,一怒之下就把齊侯給殺了。

在古代,行軍打仗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加上,本來邊境條件都比城惡劣,所以邊境值守都被視作苦差。(網上圖片)

在古代,行軍打仗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加上,本來邊境條件都比城惡劣,所以邊境值守都被視作苦差。(網上圖片)

「瓜代有期」這個成語便是由此典故演化而來,原意是指兩人輪流戍守一地,瓜熟時赴任,來年瓜熟時一定會有人來交接;後來引申為有一定的輪替期限,期限一到,自然有人來接替。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