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張儀以「積羽沉舟」勸魏王 魏國終落秦國圈套

史空穿梭

張儀以「積羽沉舟」勸魏王 魏國終落秦國圈套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張儀以「積羽沉舟」勸魏王 魏國終落秦國圈套

2024年09月23日 20:00

「積羽沉舟」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西漢劉向的《戰國策》。

在《魏策一》中有提及:「且夫從人多奮辭而寡可信,說一諸侯之王,出而乘其車;約一國而成反,而取封侯之基。是故天下之遊士,莫不日夜扼腕瞋目切齒言從之便,以說人主。人主覽其辭,牽其說,惡得無眩哉?臣聞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故願大王之熟計之也。」

中國戰國時期政治家張儀早年師從鬼谷子,後曾遊歷於楚、趙兩國卻不被重用。後來,幸得秦惠文王,以連橫之策兩度出任秦相。當上相國後,張儀就發現齊、楚、燕、趙、韓、魏六國為了對抗一躍而起的秦國,組成了非常牢固的合縱盟約。要是不打進敵人內部,從中離間瓦解他們,情況只會陷入僵局。於是,張儀不帶一點留戀,辭去相位。為了說服魏王退出縱約聯盟,張儀還驅車前往魏國。魏王對秦國的野心早有耳聞,自然不會聽從張儀的話。

鬼谷子王詡是當時的縱橫家,也是活躍於外交舞台上的名士張儀、蘇秦的老師。由於王詡隱於鬼谷,所以才被稱作「鬼谷先生」。魏晉時人多視之隱士、道士,後世更是因他通曉兵法、仙術、數術,而視他為神仙。(網上圖片)

鬼谷子王詡是當時的縱橫家,也是活躍於外交舞台上的名士張儀、蘇秦的老師。由於王詡隱於鬼谷,所以才被稱作「鬼谷先生」。魏晉時人多視之隱士、道士,後世更是因他通曉兵法、仙術、數術,而視他為神仙。(網上圖片)

雖然秦國不守信義的形象深入民心,但架不住魏國在戰敗連連中失去了對合縱諸侯國的信心。當時,張儀暗中讓秦國征討魏國。魏軍因為抵擋不住氣勢如虹的秦軍,被打得落花流水。沒想到,身為盟友的齊國也想來分一杯羹,趁機侵犯齊國。齊國仍未從一年前的失敗中振作起來,只得再次吃上敗仗。秦國見情況有利,毅然選擇再次攻魏,使各諸侯大為震驚。

就在魏國屢戰屢敗的情況下,合縱諸侯國的關系出現了裂痕。加上,配合秦國的軍事進攻,張儀再度遊說魏哀王就容易得多。當張儀謁見魏哀王時,他先是分析了魏國地理形勢、兵力狀況、目前處境、合縱聯盟不可信等不利條件,並用勸誡的口吻勸說道:「大王,要是君王被說客的巧辯和空話所牽動,只會頭昏目眩呢!我聽說羽毛多了可以壓沉船只,輕的東西裝多了也可以壓斷車軸。如果大王忽視這些不利因素,恐怕有覆亡之險,還請大王仔細考慮這個問題!」

公孫衍和蘇秦曾經聯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於趙而欲攻秦」。由於秦在西方,六國在東方,所以蘇秦遊說六國,推動抗秦大業,使六國土地南北相連,被稱之為「合縱」;後來,秦國為了瓦解合縱家勢力,需要逐一擊破,自西向東與各諸侯結交,故稱「連橫」。(網上圖片)

公孫衍和蘇秦曾經聯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於趙而欲攻秦」。由於秦在西方,六國在東方,所以蘇秦遊說六國,推動抗秦大業,使六國土地南北相連,被稱之為「合縱」;後來,秦國為了瓦解合縱家勢力,需要逐一擊破,自西向東與各諸侯結交,故稱「連橫」。(網上圖片)

魏哀王腹背受敵,哪會想起其實張儀也是「說客」之一,只得同意背離合縱協議,並且自願成為秦國東邊的臣國。自此之後,魏王不但為秦王修築帝王行宮,還接納了秦國的衣冠制度,甚至在春、秋兩季都向秦國進宮祭祀植物,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後人由此提煉出「積羽沉舟」這個成語,其原意是指羽毛雖輕,但卻能積小成多把船壓沉;現今多用於比喻小小的壞事積累起來就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張儀任秦相之後,多次出使山東六國,以連橫之策遊說山東諸國,以破合縱之策。各國紛紛由合縱抗秦變為連橫事秦,張儀也因此被秦惠文王封為武信君。可是,張儀出使燕國未回,秦惠文王就死了。次年,秦武王即位。因秦武王與張儀不和,所以張儀遲遲不回秦國,後來索性出逃魏國。可是,沒在魏國多久,張儀就卒於魏國。(網上圖片)

張儀任秦相之後,多次出使山東六國,以連橫之策遊說山東諸國,以破合縱之策。各國紛紛由合縱抗秦變為連橫事秦,張儀也因此被秦惠文王封為武信君。可是,張儀出使燕國未回,秦惠文王就死了。次年,秦武王即位。因秦武王與張儀不和,所以張儀遲遲不回秦國,後來索性出逃魏國。可是,沒在魏國多久,張儀就卒於魏國。(網上圖片)

往下看更多文章

關羽為流箭所傷 醫生建議「刮骨療毒」

2024年11月18日 20:00

「刮骨療毒」這個成語出自於《三國志・蜀書》,當中《關羽傳》有言:「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

東漢末年,政局風譎雲詭。到了三國時期,世間更是惡戰連場、烽煙四起。那時魏、蜀、吳三國各據一方,從而形成了三國鼎立之勢。

三國鼎立的局勢(網上圖片)

三國鼎立的局勢(網上圖片)

有次蜀國武將關羽正揮軍攻打曹兵之時,右臂不幸被流箭所傷。眼見及此,其他將領便提議他回荊州調治傷口,不宜戀戰。不過關羽聽後卻不為所動,大手一揮的拒絕道:「我豈能讓這小小的創傷耽誤了軍國大事呢?」

關羽表面看似雲淡風輕,但事實上右臂的傷口比他想像中嚴重得多。哪怕後來傷口痊癒了,但關羽的骨頭一到梅雨天就會隱隱作痛。不明所以的關羽只好請朗中來為自己診治。在等待的過程中,關羽的右臂已經痛得十分厲害,不過因為害怕自己痛苦的表情會擾亂軍心,只能和馬良下棋來分散注意。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不久,醫生就趕到軍營去。他低頭看了一下關羽的箭傷,明白箇中原因後便徐徐道來:「將軍,雖然您治好了表面上的皮肉之傷,卻不曾想到箭頭有毒。因此在毒素深入骨髓的情況下,您不把骨頭上的毒都刮去是難以根治傷口的。」關羽聽過後,便追問道:「可是現在傷口已埋合,該怎樣除去留在骨上的毒素呢?」關羽語音剛落,大夫便仰天大笑道:「那很簡單!若想根治毒素,那就得用刀割開皮肉至白骨。等把骨頭上的毒素都刮去後,再以線縫合。不過⋯⋯我怕將軍會懼怕呢!」

關公聽後笑言自己不是「世間俗子」,更是讓醫生馬上動刀,他讓下人送上些酒食後便馬上伸出了右臂說。醫生見關羽如此爽快,也不多說,馬上從身側包袱中取出一把尖刀。在他看準了位置後,便手起刀落把關公的皮肉割開。

雖然《三國志》有「刮骨去毒」一事,卻沒有點明醫者身份。待《三國演義》出版問世後,醫者就變成了華佗了。(網上圖片)

雖然《三國志》有「刮骨去毒」一事,卻沒有點明醫者身份。待《三國演義》出版問世後,醫者就變成了華佗了。(網上圖片)

眾人屏息以待,很快醫生的聲音便再次響起:「將軍,我現在就用刀把骨上的毒給刮走!」話剛說完,醫生便以嫻熟手法用刀子在關羽手臂的骨頭上來回刮。軍營內時不時傳來的「悉悉」聲,以及一盤盤端出來的血盆子都讓那些在戰場上大殺四方的將士們嚇得掩面失色,唯獨關羽本人眉頭都不皺一下,依舊面不改容地喝酒下棋。不久,醫生就把毒給刮盡,並且麻利的替傷口敷上藥後把傷口縫合。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關羽作為大丈夫的豪邁和勇敢,所以後人從這典故中提煉出「刮骨療毒」這個成語,意思是指徹底治療,並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