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可憐天下父母心」出自慈禧 原是為母祝壽詩

歷史長河

「可憐天下父母心」出自慈禧 原是為母祝壽詩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可憐天下父母心」出自慈禧 原是為母祝壽詩

2021年10月26日 10:00 最後更新:11:00

一提起「可憐天下父母心」,大家可能會即刻想起那套同名的香港粵語長片。片中張活游爸爸與白燕媽媽的表演,非常催淚。

1960《可憐天下父母心》 (網上圖片)

1960《可憐天下父母心》 (網上圖片)

《可憐天下父母心》(1960) 講述家中經濟支柱失業,一家七口長貧難顧,父母百病纏身,在窘境之下,幸得子女生性懂事。子女看到爸爸有困難,放棄學業幫補家計,更瞞著有病的媽媽行乞,為的是籌錢給她看醫生。這套電影,其實也記錄了當時草根社會的氛圍。

因為這套片,很多人會將「可憐天下父母心」的「可憐」二字,理解為「憐憫」或「可惜」,意思是值得「同情」。不過,接照原作者的意思,句子中的「可憐」需分開理解:「可」是值得、應該的意思;而「憐」則是珍惜、讚嘆的意思。

《可憐天下父母心》截圖 (網上圖片)

《可憐天下父母心》截圖 (網上圖片)

這句耳熟能詳的說話,出自哪位之手並非個個知道。據了解,句子是出自於握著大清命脈及權力、幾乎能夠呼風喚雨的慈禧,是一首四句詩的最尾一句。據說,這首詩是慈禧為了母親而寫的,詩曰:「世間爹媽情最真,淚血融入兒女身,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

事緣在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慈禧的母親過七十大壽,慈禧是出名的孝女,必會出席。但那年正趕上朝中有國外使節到宮理商談外交事務,當時再度與慈安「垂簾聽政」的慈禧欲主攬大權,面對兩單要務,實在分身乏術。於是,她籌備了一份厚厚的壽禮,並親自書寫了一個大「壽」字,在壽字下方用滿漢雙文寫了「可憐天下父母心」那四句詩。

慈禧書法 (網上圖片)

慈禧書法 (網上圖片)

這首賀壽詩說不得出意境有多美,甚至可以說是通俗得像一首打油詩,但是一句「可憐天下父母心」卻能實在的吟詠出她的心境。當年,慈禧四十一歲,自己也養育過孩子,對為人父母之含辛茹苦應該感同身受。她在用詩句向母親表達敬意的同時,可能也傳遞自己作為一個母親、一個失去兒子的母親的心酸(兒子同治帝死時才19歲,為清朝壽命最短的皇帝)。

慈禧 (網上圖片)

慈禧 (網上圖片)

這句話也成了經典,觸動了後世多人深藏心底的感受,但這流傳多年的名句,作者是被人詬病的慈禧卻鮮為人知。慈禧的一生功過,蓋棺後至今仍然存有爭議,但從「孝」字來出發,或以為人母以及為人女的角度來說,這首詩可出自肺腑,傳頌至今,果有理由。

往下看更多文章

甘蔗從下往上吃「漸入佳境」 一時打鬧成風尚

2024年09月13日 20:00

「漸入佳境」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朝房玄齡等人撰寫的《晉書》,在《顧愷之傳》中有提及:「 愷之每食甘蔗,恆自尾至本,人或怪之。雲:『漸入佳境。』」

東晉名士顧愷之雖以各類畫跡聞名於世,但其實他武力不賴。不但做過大司馬桓溫的參軍,還為振威將軍殷仲堪參過軍。當時東晉政治混亂,各方勢力紛紛擁兵自重。面對地方急於割據自立,桓溫仍堅持大一統,故常親率部隊討伐割據勢力。作為桓溫的參軍,顧愷之自然得常隨左右。在兩人南征北戰的多年間,顧愷之深得桓溫的器重和信賴,有時甚至打趣桓溫,也不會受到責罰,可謂交情甚篤。

顧愷之多才,工詩賦,善書法,被時人稱為「才絕、畫絕、痴絕」,他的畫線條連綿流暢,如「春蠶吐絲」。此為顧愷之所畫的《洛神賦圖》。(網上圖片)

顧愷之多才,工詩賦,善書法,被時人稱為「才絕、畫絕、痴絕」,他的畫線條連綿流暢,如「春蠶吐絲」。此為顧愷之所畫的《洛神賦圖》。(網上圖片)

有一次,顧愷之隨桓溫乘船到江陵視察部隊。到了江陵的第二天,江陵的官員帶著許多甘蔗前來拜訪。桓溫笑納後,便擺擺手,吩咐眾人一起品嚐。大家一聽,馬上放下手中的工作,開心地享受著甘甜的竹蔗。可是,顧愷之卻沒有這麼做。只因他正獨自欣賞著美景,根本沒聽見桓溫的呼喊。桓溫見狀,就想和顧愷之開個玩笑。

甘蔗為江陵當地的特產。(網上圖片)

甘蔗為江陵當地的特產。(網上圖片)

他故意挑了一根長長的甘蔗,並把甘蔗末梢的一段塞到他手裏。看得出神的顧愷之自是不察覺桓溫的小惡劇,只見他毫不懷疑地一口啃了下去。嚼了幾口,覺得甘蔗沒想像中的甜,顧愷之不禁蹙眉。眼見及此,桓溫也忍不住笑了起來,還故意地問他末梢甜不甜,旁邊的人也跟著逗趣他。顧愷之見眾人笑鬧,終回過神來,知道自己咬的是甘蔗的末梢。為了緩解尷尬的局面,顧愷之靈機一動,自顧自地吃下去,還一臉氣定神閑地道:「你們笑什麼?吃甘蔗,就應該從末梢吃起。這樣,越吃越甜,『漸入佳境』。」大家聽後都不經要讚歎顧愷之敏捷的思維,最後這件事就在眾人的插科打諢的情況下完結。

魏晉不僅是個動亂的年代,也是一個思想活躍的時代。因為社會生存處境險惡,不少人的思想行為因此日漸放浪形骸。魏晉人極為自信且不滯於物,當中士人們更是以特立獨行,收藏雅集為豪。(網上圖片)

魏晉不僅是個動亂的年代,也是一個思想活躍的時代。因為社會生存處境險惡,不少人的思想行為因此日漸放浪形骸。魏晉人極為自信且不滯於物,當中士人們更是以特立獨行,收藏雅集為豪。(網上圖片)

據史書記載,自此之後,顧愷之每次吃甘蔗時都從末梢吃起。沒想到,這種吃法竟然成了東晉名士的風範,不少人更是特意仿效他的吃法以表風雅。

後人據此提煉為「漸入佳境」這個成語,成語原義為甘蔗下端比上端甜,所以先從下到上吃就可以越吃越甜;後比喻境況逐漸好轉或興趣逐漸濃厚。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