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源自《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春秋戰國時期,大思想家莊子周遊列國。一日,正值盛夏時節,他走在路上,天空突然黑雲密佈,隆隆的雷聲響個不停,莊子意識到馬上就要下大雨了,就來到一個驛亭下避雨。
網上圖片。
伴隨著震耳的雷聲,大雨果然傾盆而下,地面上很快就有了一片片水窪。突然莊子聽到「劈啪、劈啪」兩聲,隨聲音望去,竟然發現水窪裡有兩條三四指長的魚兒。莊子驚訝不已,就睜大雙眼觀看。
不一會兒,雨就停了,火辣辣的太陽又照射大地。地面很快乾起來,但那兩條魚兒依然在水窪裡蹦跳著。莊子想,這可怎麼辦呀?兩條魚會被曬乾的。果然,窪裡的水很快乾了,看來魚兒是死定了。
網上圖片。
然而,事情並不如莊子預料般發生,其中的一條魚兒把很多水泡吐在另一條魚兒的身上,以免同伴被曬乾,另一條魚兒也是如此。就這樣,兩條魚兒互相用吐出的水沫濡濕著對方的身體……莊子看得呆住了,自言自語:真乃相濡以沫也!
也許是魚兒的相濡以沫感動了上蒼,滾滾的雷雲去而復返,霎時,又是電閃雷鳴,大雨再次傾盆而下。突然一道白光平地而起,兩條魚兒騰空而飛躥入雲。
莊子仰頭望上空,只見兩條蒼龍翱翔雲際,遂發出巨大的聲響後,隨著浮雲滾滾而去。莊子感懷於此,取出筆墨紙硯,寫下四個大字:相濡以沫,並將紙貼於亭壁上,後人便將此亭叫作「相濡亭」。
「相濡以沫」也常用來比喻人與人之間相依相偎、不離不棄的感情。(網上圖片)
成語「相濡以沫」由此而來。用來比喻同處患難中的人能夠相互扶持,彼給予力量,甚至彼此維繫生命。後來也常用作比喻人與人之間相依相偎、不離不棄的感情。
看似奇怪的成語,為甚麼是「七上」而「八下」呢?這得從成語的出處說起。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六回︰「那胡正卿心頭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所以「七上八下」有心裏慌亂不安,無所適從之意,這從故事的主人翁胡正卿,面對矢志要為大哥武大朗報仇的武松說起。
故事出自《水滸傳》 (網上圖片)
在王婆的攛掇下,西門慶與武松的嫂嫂潘金蓮最後勾搭成奸。為了能夠長相廝混,二人用毒藥毒死了武松的哥哥--賣炊餅的武大朗。武大朗的二弟武松英俊魁梧,因打死過老虎,而受到百姓敬仰,在縣內任都頭,哥哥死時他正在外地出差。回家之後他發現哥哥死因不明,便四處詢問,終於從何九叔和鄆哥那裡得知真相。他悲從中來,決意為大哥報仇,便將潘金蓮和西門慶告到知縣那裡。
怎知知縣大人與西門慶私交甚篤,他不但不受理武松的訴狀,反而責備武松不懂法律,沒有人證、物證就誣告他人。武松無奈之下,忿忿離去。第二天,他設了一桌酒席,名義上是答謝街坊鄰居們幫忙料理哥哥的後事,實際上是想為大哥報仇雪恨。
武大朗影視劇照 (資料圖片)
他先去鄰居王婆家,硬把王婆請來,接著又請來了開酒店的胡正卿。這個胡正卿原來也是個縣吏,自然是見多識廣,今見武松這樣相請,已有些察覺,因此不肯赴宴,結果被武松硬施了來。當他們酒過三杯之後,胡正卿表示要告辭。
武松攔道︰「去不得!既來到此,再忙也要坐多會。」胡正卿非常緊張,心頭像吊了十五個打水桶一樣,七上八下的,便戰戰兢兢地回道︰「這是你的待客之道嗎!竟然不許客人動身離去。」話雖如此,但在武松的威逼下,他只好硬著頭皮留下。
木桶 (資料圖片)
酒席結束後,武松握刀當眾審問王婆及潘金蓮。這兩人見武松殺氣騰騰的樣子,嚇得面如死灰,很快便把謀害武大朗的經過一一招供。胡正卿在武松的授意下,如實地記錄了她們二人的口供。於是武松便殺了潘金蓮,並隨即去獅子樓找西門慶報仇。
在獅子樓,兩人展開一番搏鬥。西門慶當然不是武松對手,他很快就被武松打敗了。報了仇之後,武松到縣衙自首,最終走上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