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工地男身體酸痛即服止痛藥致肝衰竭險死 專家曝:致命率達80%

樂活道

工地男身體酸痛即服止痛藥致肝衰竭險死 專家曝:致命率達80%
樂活道

樂活道

工地男身體酸痛即服止痛藥致肝衰竭險死 專家曝:致命率達80%

2023年03月17日 07:00

止痛藥唔可以亂食

胡亂服用止痛藥,可致肝衰竭!有神經外科醫生分享案例指,一名約40歲男子習慣一感到身體痠痛就服用止痛藥,導致急性肝衰竭入院,有專家指致命率可達80%。根據本港衞生署資料,有4類人要盡量避免服用撲熱息痛止痛藥,以免導致肝臟受損。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身體痠痛狂吃止痛藥 急性肝衰竭入院

神經外科醫生方鵬翔在台灣節目《醫師好辣》中表示,該名男患者在地盤工作,經常出現身體痠痛問題,為了止痛,男子每次都會服用止痛藥,直至有次一日內服用了8、9粒止痛藥,最終導致急性肝衰竭入院。方醫生表示,該名男子本身患有乙型肝炎、肝纖維化等疾病,加上連續服用8、9粒止痛藥,令肝臟無法負荷,最終引發肝衰竭。

日服超過4粒恐肝衰竭 死亡率高達80%

方鵬翔醫生提醒,成人每天最多只可服用4粒止痛藥,雖然市面上出售的止痛藥、消炎藥聲稱不傷肝腎,但肝臟有問題的市民仍要小心服用,以免引發急性肝衰竭。台灣衛生福利部指出,急性肝衰竭可由肝炎引起,死亡率可高達80%。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4類人宜避免服撲熱息痛 過量可致肝臟受損

根據本港衞生署資料,止痛藥可分3種,其中對乙醯氨基酚(撲熱息痛)是常見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它可令身體減少對疼痛或傷害的意識,達致止痛效果,而且副作用相對較少,對胃部刺激亦較輕微。但過量服用可能會導致肝臟受損害,因此每日不應服用超過4克。衞生署又指,以下4類人應盡量避免服用:

4類人應盡量避免服用撲熱息痛止痛藥:

1.肝功能受損人士

2.酒精依賴人士

3.慢性營養不良人士

4.脫水患者

常見消炎止痛藥物有2類

根據本港衞生署資料,常見的消炎止痛藥有2種,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和撲熱息痛(Paracetamol),用途及藥物例子如下: 

2類常見消炎止痛藥物

第1類

亞士匹靈(Aspirin)撲熱息痛/對乙醯氨基酚(Paracetamol)

製品形式:藥丸、藥水、塞劑

第2類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功效:能產生解熱、止痛及消炎

用途:常用於風濕性關節炎、痛風症、神經性肌肉失調症,軟組織發炎及普通痛症如頭痛、牙痛及經痛等

藥物例子 :「布洛芬」(Ibuprofen)·吲哚美辛 (Indomethacin)·萘普生(Naproxen)

備註:大部份這類藥物均須由醫生處方才可在註冊藥房購買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止痛藥含布洛芬可致不育 7類人慎用

根據本港衞生署資料,在香港常見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還有「布洛芬」(Ibuprofen)、吲哚美辛(Indomethacin)及萘普生(Naproxen)等。以下7類人士應謹慎使用NSAID:

1.懷孕婦女

在懷孕期間不建議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從懷孕第30週起,更不应服用任何非類固醇消炎藥。

2.哺乳婦女

除非醫護人員認為治療對你與寶寶利多於弊,G日 否则在哺乳期間 ,並不建議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

3.生育年齡的婦女

長期服用某些非類固醇消炎藥如雙氯芬酸,甲芬那酸)或會降低女性生育能力,但停藥後情況是可以改善的,故不建議正嘗試懷孕的婦女服用此類藥物。

4. 長者

由於長者較易於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後,出現副作用, 所以應謹慎用藥。

5.腸胃潰瘍或出血

正患上腸胃潰瘍或出血的病人,不應服用任何非類固醇消炎藥。曾有腸胃出血、潰瘍或穿孔的病人。尤不宜服用吡羅昔康、酮洛芬及酮咯酸。

6.心血管病和肾病

在罕見的情況下,非類固醇消炎藥可損害腎臓和心血管系統。而嚴重心臓衰竭的病人亦不應該服用。

7.哮喘病人

哮喘病人應小心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因某些哮喘病人於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後,哮喘症狀可能惡化。

延伸閱讀:布洛芬止痛藥EVE 成分/功效/副作用

EVE止痛藥為日本最受歡迎的止痛藥之一。《星島頭條》查看EVE止痛藥製造商「日本SS製藥株式會社」官網資料,EVE系列止痛藥產品的及適用對象如下:

1. EVE A錠

推薦的患者:因生理痛、頭痛等,各種疼痛而煩惱的患者,不擅長吞服大顆錠劇的患者。

2. EVE A錠 EX

推薦的患者:適合劇烈生理痛困擾的患者,尋求非常有效鎮痛劑的患者,不擅長吞服大顆錠劇的患者。

3. EVE QUICK

推薦的患者:因頭痛而煩惱,尋求速效頭痛藥的患者,尋求對胃部溫和不刺激的止痛藥。

4. EVE QUICK DX

推薦的患者:受劇烈頭痛困擾的患者,尋求頭痛藥快速有效的患者,尋求對胃部溫和不刺激的止痛藥。

5. EVE MELT

推薦的患者:尋求不必配水服用止痛藥的患者,不擅長服用藥片或膠囊的患者,尋求不含催眠成分的止痛藥。

3類口服止痛藥 常見副作用+注意事項

根據本港衞生署資料,3種口服止痛藥「對乙醯氨基酚」(撲熱息痛)、「非類固醇消炎藥」、「鴉片類止痛藥」常見副作用及注意事項如下:

1. 對乙醯氨基酚(撲熱息痛)止痛藥

對乙醯氨基酚(撲熱息痛)止痛藥 常見副作用+注意事項

常見副作用:過量服用會導致肝臟受害和腎臟受損(較少見)

服用注意事項:每日不應服用超過4克;腎或肝功能受損、酒精依賴、慢性營養不良或脫水患者慎用

2.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常見副作用+注意事項

常見副作用:

腸胃不適,如噁心、嘔吐、腹瀉、便秘和食慾減低

液體瀦留,引起水腫;胃潰瘍;腸胃道出血

超敏反應,例如紅疹及呼吸道痙攣;腎功能受損

服用注意事項:

與食物或牛奶同服

如糞便異常或呈黑色,請立即停止服藥並求醫

避免吸煙和飲用大量酒精,因這樣做會增加胃潰瘍的風險

3. 鴉片類止痛藥

鴉片類止痛藥 常見副作用+注意事項

常見副作用:

噁心和嘔吐;便秘、昏昏欲睡和精神紛亂

排尿困難、膽道痙攣、口乾

肌肉僵硬、壓抑呼吸、心悸

長期使用可導致藥物依賴

服用注意事項:

對於噁心、嘔吐、昏昏欲睡和精神紛亂這些副作用,長期服藥後通常會產生耐受性

飲用大量水分、增加纖維的攝取和做適量運動,可有幫紓緩便秘的副作用

切勿駕駛或操作機械,因為這種藥物可能會令你感到昏昏欲睡

老年人,以及甲狀腺機能衰退、呼吸功能受損、哮喘、腎或肝功能受損、前列腺肥大、低血壓、阻塞或炎症性腸病,或重症肌無力患者慎用

急性壓抑呼吸、阻塞性氣道疾病,或具有麻痺性腸梗阻風險的患者避免使用

避免長期用藥後突然停藥

男子食止痛藥肝衰竭險死, 專家曝1事可致命:死亡率80%。

男子食止痛藥肝衰竭險死, 專家曝1事可致命:死亡率80%。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一換季手就脫皮? 專家揭3大原因及4種手部護理方法

2024年10月15日 07:00

每逢換季手部即脫皮令人痛苦不堪,專家揭背後3大原因以及4個手部護理方法。

專家指出手部脫皮的原因多樣

據《生命時報》報導,不少人每逢換季手部就會開始脫皮,這不僅影響手部美觀,有時還會伴隨瘙癢、疼痛甚至潰爛等症狀,令人相當困擾。由於人們常以為手部脫皮是因為過於乾燥導致,因此認為塗抹保濕霜即可緩解,然而專家卻指出,手部脫皮的實際原因有很多。

微博圖片

微博圖片

大部分手部脫皮是正常生理現象

對此,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生董正邦以及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皮膚科教授楊希川就指出來手部脫皮的幾個原因以及分享了有效的預防措施。他們指出,大部分的手部脫皮是正常生理現象,在季節交替時尤為常見。

1. 乾燥性脫皮

由於秋冬季節乾燥,人體水分會流失較多,加上手部皮膚角質層較厚更容易缺水。因此經常洗手、過度清潔就會損害皮膚屏障,若後續沒有及時保濕,便會引起皮膚乾燥脫皮的現象。這種情況通常不需特殊治療,日常多喝水、擦護手霜即可。

2. 接觸性脫皮

接觸肥皂或洗衣粉等鹼性物質後,可能會引發手部脫皮。脫皮多從手指開始,逐漸延伸至整個手掌,脫去表層皮膚後,手部將恢復原狀,不痛不癢且沒有炎症。長時間物理摩擦,如拉拽、搬運等動作也會造成手部脫皮。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3. 缺乏維生素

維生素A有助保護皮膚表層,缺乏時會造成皮膚乾燥。B族維生素是人體維持正常角化不可或缺的原料,其缺乏也可能引起皮膚黏膜的異常。建議多攝取富含這些營養素的食物,如胡蘿蔔、牛奶、魚類、蛋黃以及動物肝臟等。

如果手部脫皮情況嚴重且經常復發,則需要留意以下5種可能相關的皮膚病。

1. 剝脫性角質松解症

常發於手掌、足底,偶爾也可見於手足背側。發病前有手癢、麻木的異常感覺,皮損初期為一些針頭大小的表淺小白點,隨後逐漸擴大破裂形成脫屑,相鄰脫屑互相融合成較大片脫皮,可伴有灼癢感。

這種病既沒有傳染性也不遺傳,多發於春夏和秋冬之交,季節變換時發病,但多數情況下,只要數週內就可自行痊癒。因此建議輕者可外使用保濕霜、尿素乳膏等溫和潤滑劑緩解症狀,嚴重的大面積脫皮者,可遵醫囑外用維A酸乳膏等。

微博圖片

微博圖片

2. 進行性指掌角皮症

進行性指掌角皮症通常發生於手指末端及前半個手掌面,特點為皮膚乾燥起皺,常有細小鱗屑伴碎玻璃樣的淺表裂紋。建議主要由做家務時所接觸的各種洗潔精、洗衣液等物質造成。除了儘量避免接觸誘因以外,還可以使用尿素霜等外用藥物進行對症治療。

3. 手癬

手癬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最常見的部位是腳,稱為腳癬,約20%腳癬患者同時患有手癬。手部皮損多始於一側手指間或魚際,局部有邊界明顯界限的紅斑脫屑,有些患者甚至整個手掌皮膚肥厚、破裂,伴有水泡或糜爛。因此建議患者用抗真菌藥物即可,個別外用藥效果不好的患者要同時口服藥物,但相對較為少見。

4. 濕疹

手部濕疹皮損多發生於指背及指端掌面,可蔓延至手背和手腕部,邊界不清或是呈小片狀皮損。由於慢性病程可浸潤肥厚,因此手指活動出現皸裂,甲周皮膚腫脹,指甲可變厚而不規則。對此,患者應儘量減少接觸刺激性物質,選擇外用糖皮質激素類軟膏塗抹,若瘙癢劇烈可口服抗組胺藥物。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5. 汗皰疹

典型皮損為雙手足掌跖、指趾屈側、指間分佈著米粒大小的水泡。由於手掌角質層厚,水泡一般不易自行破裂,約2至3週後可吸收乾涸形成脫皮,露出紅色薄嫩的新鮮表皮,這時伴有疼痛感。面對此類症狀,患者在早期出現小水泡時,可以外用糖皮激素藥膏,後期脫皮、乾燥可外用凡士林軟膏、維生素E乳膏等,瘙癢明顯著可口服抗組胺藥物。

微博圖片

微博圖片

對於因皮膚疾病引起的手部脫皮,應及時就醫,針對病因進行正規治療。日常生活中,亦可通過以下4點加強手部皮膚護理。

1. 保濕

保持皮膚清潔,儘量少沾水,洗手或洗澡後及時使用潤膚霜或手霜,可選用硅霜或魚肝油軟膏等保護新生長表皮。

2. 避免接觸鹼性物質

日常生活中避免直接接觸洗衣粉、肥皂、洗潔精等,使用時建議戴手套做防護。

3. 補足維生素A

飲食上應清淡溫和,忌貪涼貪辣,多吃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動物肝臟、蛋黃、牛奶、奶酪、魚類、貝類、胡蘿蔔等,多飲溫熱白開水,少喝飲料。

4. 避免抓撓

當手部出現脫皮,儘量讓脫皮自然脫落,切勿強行剝掉。當脫皮處瘙癢時,可遵醫囑適當使用鎮靜劑或抗組胺類藥物控制症狀。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