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高溫炒翠玉瓜易產生「致癌物」!9類食物風險最高3招減危機

樂活道

高溫炒翠玉瓜易產生「致癌物」!9類食物風險最高3招減危機
樂活道

樂活道

高溫炒翠玉瓜易產生「致癌物」!9類食物風險最高3招減危機

2023年04月26日 17:00

高溫炒菜有致癌風險

高溫炒菜容易致癌,風險甚至不比炸薯條低?本港食物安全中心指出,高溫烹煮食物會釋出一種可致癌物質「丙烯酰胺」,若攝取過多可損害神經系統。食安中心早前進行檢測後發現,有9種食物風險較高,尤其蔬菜、澱粉質食物,炒蔬菜則最易攝入丙烯酰胺,例如翠玉瓜。

更多相片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麵包。

麵包。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供煎炸、烘焙等的薯仔不宜存放在雪櫃內。

供煎炸、烘焙等的薯仔不宜存放在雪櫃內。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高溫炒菜易有致癌物 丙烯酰胺可損神經系統

高溫炒菜與炸薯條一樣,容易釋出致癌物丙烯酰胺。食安中心引述瑞典研究指,當含有澱粉質的食物經過煎、炸、烘或焗等高溫烹煮後,就會產生大量丙烯酰胺。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烹煮溫度愈高、時間愈長,所產生的丙烯酰胺就愈多。已知受丙烯酰胺污染的食物如下:

8大受丙烯酰胺污染的食物

薯條

薯片

咖啡

糕餅

曲奇

麵包

餡卷

多士

麵包。

麵包。

丙烯酰胺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評估為「可能令人類致癌」,而且有動物研究結果顯示,丙烯酰胺的毒性會損害其基因,以及令牠們出現繁殖及生長問題和致癌。

9大高風險食物排行榜 含較多致癌物丙烯酰胺

食安中心曾針對港人從膳食攝入丙烯酰胺的情況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在膳食中市民攝取丙烯酰胺的主要來源就是蔬菜及蔬菜製品。

綜合食安中心的研究數據,有9種經高溫烹煮後,釋出較多丙烯酰胺,屬於高風險食物:

9種食物含較多致癌物丙烯酰胺(含量由低至高排列)

1.通菜

丙烯酰胺平均含量:140 ug/kg

丙烯酰胺含量範圍:50 ug/kg - 310 ug/kg

2. 燈籠椒

丙烯酰胺平均含量:140 ug/kg

丙烯酰胺含量範圍:94 ug/kg - 180 ug/kg

3. 洋葱

丙烯酰胺平均含量:150 ug/kg

丙烯酰胺含量範圍:62 ug/kg - 240 ug/kg

4. 餅乾 

丙烯酰胺平均含量:150ug/kg

丙烯酰胺含量範圍:81ug/kg - 220ug/kg

5. 穀物早餐 

丙烯酰胺平均含量:160  ug/kg

丙烯酰胺含量範圍:97ug/kg - 190ug/kg

6. 蒜頭

丙烯酰胺平均含量:200 ug/kg

丙烯酰胺含量範圍:120 ug/kg - 300 ug/kg

7. 翠玉瓜

丙烯酰胺平均含量:360 ug/kg

丙烯酰胺含量範圍:160 ug/kg - 480 ug/kg

8. 炸薯條

丙烯酰胺平均含量:390 ug/kg

丙烯酰胺含量範圍:290 ug/kg - 490 ug/kg

9. 薯片 

丙烯酰胺平均含量:680 ug/kg

丙烯酰胺含量範圍:430ug/kg - 1100 ug/kg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甚麼是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是一種無味的白色結晶有機固體,廣泛應用在工業的化學品。烹煮食物時,通常溫度超過120°C就會產生污染物丙烯酰胺,尤其是含豐富碳水化合物、但蛋白質較少的植物類食物。

譬如煎炸、燒烤或烘焗等的高溫烹煮時,食物會出現褐化反應,食物內天然存在的游離氨基酸天門冬酰胺與還原糖(例如葡萄糖及果糖)發生的化學反應,繼而產生丙烯酰胺,成為食物中的污染物。

減低致癌風險方法 3招減少丙烯酰胺

食安中心指出,現時沒有足夠證據證明其會導致人類患癌。專家委員會亦指出,以目前的研究顯示,丙烯酰胺不會對健康造成直接損害,但如果攝取量過高,就可能對神經系統造成影響。

食安中心建議,除了避免從食物中攝入丙烯酰胺,亦可以用以下3個方法,以減少從飲食中攝入丙烯酰胺。

1.消費者在家中煎炸、烘焙、烤烘或燒烤薯仔及麵包等澱粉類食物時,應把食物煮至呈金黃色或淺黃色即可。

2.供煎炸、烘焙等的薯仔不宜存放在雪櫃內,因為會形成更多的還原糖,導致隨後烹煮時更容易產生丙烯酰胺。

3.烹煮蔬菜時先焯後炒,或者使用水煮或蒸煮的方法,也有助減少所產生的丙烯酰胺。

供煎炸、烘焙等的薯仔不宜存放在雪櫃內。

供煎炸、烘焙等的薯仔不宜存放在雪櫃內。

往下看更多文章

睡前出現不適恐心臟有問題 研究:留意6大症狀!

2024年06月30日 07:00

研究指出,心臟有問題在睡前會有6種表現,需引起重視!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研究指出睡前出現幾種不適感可能是心臟病的警示

心臟疾病是一種常見的循環系統疾病,是指心臟結構或功能障礙引起的各類疾病。內地《健康時報》指出,若在睡前出現以下幾種不適感,則可能是心臟原因引起的,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1. 手腳麻木和冰涼

當手腳感到麻木和冰涼時,可能是心臟的造血功能受到影響。若心臟受損,造血功能受到了影響,由於手部和腳部是在血管的末梢,極有可能會導致血液供給不足,從而出現手腳麻木的症狀。同時,血漿中的水分會調節自身體溫,若血液供給不足會使手腳變得冰涼。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2. 呼吸不暢

心臟問題會影響呼吸功能,若經常感覺呼吸不暢或出現呼吸困難時,應警惕是否心臟功能受損。當心臟無法獲得足夠氧氣時,會造成呼吸不暢。特別是躺下時,血液回心量變多,氣道的阻力也會提高,從而引起了氣短。

3. 胸悶

如果睡覺時總是會感到胸悶,這可能是心臟功能減弱的表現。當心臟功能不佳,血液和氧氣輸送不足,會造成胸部發悶的情況出現。自身如果存在明顯的胸悶症狀,即應留意心臟方面的問題,儘早發現、預防和治療。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4. 失眠

在正常情況下,人們在休息時心態是非常平靜的,但有時候會感到心煩意亂或出現心悸的症狀難以入睡,長期持續下去會讓神經系統發生紊亂,從何促使相應血管痙攣,影響心肌血供。

5. 胸痛

心臟問題可能會導致胸痛,這是心臟病最典型的症狀之一。這種胸痛通常呈現壓榨緊束性的特點,較容易分辨,需儘早明確是否心臟原因引起,以便早期預防和治療。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6. 咳嗽

若夜間嗽頻繁,且無感冒或發燒情況,尤其是平躺時咳嗽加劇,坐立時減輕,這種情況則應考慮是否和心臟問題相關。

維護心臟健康不僅需要注重飲食還應關注脊椎健康和神經系統保護

在生活中,保護心臟不僅僅只注重規律飲食,還應注意保持脊椎健康,減少對神經系統的刺激,並養成定期體檢的良好習慣。一旦發現問題,應立即就醫,以避免病情惡化,並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治療。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