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睡眠對糖尿病影響更大? 研究揭:擁4大睡覺習慣更易患糖尿病

生活事

睡眠對糖尿病影響更大? 研究揭:擁4大睡覺習慣更易患糖尿病
生活事

生活事

睡眠對糖尿病影響更大? 研究揭:擁4大睡覺習慣更易患糖尿病

2024年11月12日 07:00

患糖尿病不僅與飲食相關,睡眠的影響甚至更大!多項研究指出擁有以下4種睡眠習慣可能大大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

示意圖

示意圖

不良睡眠習慣恐增患糖尿病風險

更多相片
示意圖

示意圖

示意圖

示意圖

示意圖

示意圖

示意圖

示意圖

示意圖

示意圖

許多糖尿病患者被建議嚴格管理飲食,但除了飲食外,睡眠習慣對於糖尿病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因此,即使是那些日常飲食保持健康的人,仍可能因為不良的睡眠模式而患上糖尿病。

睡眠不規律會導致糖尿病風險增加

據《健康時報》報導,《糖尿病護理》雜誌於2024年10月10日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睡眠規律性與2型糖尿病發病率之間的關聯。研究顯示,睡眠不規律會導致糖尿病風險增加,因此即便睡眠達到8小時的人,患糖尿病的機率也相對較高。該研究通過分析超過7.3萬名平均年齡為62.2歲的參與者的數據,平均隨訪時間為7.7年,在這期間,共有1794人患上2型糖尿病。

示意圖

示意圖

根據參與者的睡眠規律程度,研究人員將其歸為3類:

1. 睡眠重度不規律的人

2. 睡眠中度不規律的人

3. 睡眠非常規律的人

探究發現:睡眠重度不規律者與睡眠規律者相比,2型糖尿病的風險顯著增加。即便每晚睡眠時長超過7小時的人,若睡眠不規律,也是增加糖尿病風險。因此,除了注意睡眠時長和睡眠質量外,還需要關注睡眠規律性,即每日入睡時間和起床時間要差不多。

此外,有多個研究指出擁有以下4大睡覺習慣的人更易患上糖尿病。

1. 睡眠不足6小時的人

2024年3月,《美國醫學會雜誌·網絡公開》上的一項研究表明,糖尿病的發病不僅與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相關,還與睡眠質量有直接聯繫。研究發現,每天睡眠時間只有3到6小時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更高;雖然均衡健康的飲食有助於降低患病風險,但它不能完全抵消由於缺乏睡眠帶來的風險增加。換言之,即使飲食再健康,睡眠不足依舊可能導致糖尿病的發生。

示意圖

示意圖

研究人員指出,睡眠時間短可能通過多種機制增加2型糖尿病的發病風險,例如可能影響細胞胰島素敏感性受損等。根據研究結果顯示,確保每天至少獲得7小時的睡眠,可以有效降低因睡眠不足而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

2. 習慣開著燈睡覺的人

夜間開燈睡眠亦被發現可能增加糖尿病的風險,2022年一項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的研究顯示,開燈睡覺不僅會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還可能損害我們的心血管功能。這項研究涵蓋了20名健康的成年人,他們被隨機分為兩組,一組在開燈的環境中連續睡了兩晚,另一組則在昏暗的環境中連睡2晚。

示意圖

示意圖

研究結果顯示,開燈睡眠的人群在第二天早晨表現出更加嚴重的胰島素抵抗,這可能導致血糖水平失控,長期下去有可能發展為糖尿病。此外,這一組人在夜間的心率也有所上升,可能對心血管健康造成不利影響。

3. 睡覺打呼嚕的人

有些人睡覺時不斷打呼嚕,醒來後常感到頭暈腦脹,這些並非是睡眠質量好的跡象,而是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的典型表現。眾多研究已經表明,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即打呼嚕)可能是2型糖尿病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患有此綜合徵的人群與一般健康人相比,患2型糖尿病的幾率顯著更高,這與胰島素抵抗和睡眠呼吸暫停嚴重性密切相關。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發佈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與糖尿病專家共識》中強調,遇到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患者時,應考慮其是否同時患有糖尿病。此外,在診斷和治療2型糖尿病及代謝綜合徵的患者時,也應考慮他們可能存在的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的可能性。

4. 習慣晚睡晚起的人

對於晚睡晚起的人群,2023年一項刊登在《內科醫學年鑑》上的研究指出,與習慣早睡早起的人相比,晚睡晚起的人患糖尿病的風險要高出72%。這是因為晚睡晚起可能會因為晝夜節律的失調增加糖尿病風險。當我們的生物鐘(涵蓋睡眠-覺醒週期、激素分泌、體溫以及代謝)與外界環境(光照和工作時間)不協調時,就會出現晝夜節律失調。這種失調可能會擾亂能量平衡,並促進糖尿病的發病風險。

正確的睡眠模式對預防糖尿病顯得尤為重要,為此專家提出了以下3大最佳睡眠關鍵:

1. 最佳睡眠時長為7至8小時

2024年3月,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科學報告》期刊上發佈的研究顯示,每天睡7小時能最大限度地延長壽命,而睡眠時間過長或過短都可能加速身體的生物學衰老。《健康中國行動》亦建議成年人每天的睡眠時間應保持在7至8小時。

示意圖

示意圖

2. 最佳的入睡時間於晚上22:00至23:00之間

根據2021年英國牛津大學研究生在《歐洲心臟雜誌·數字健康》上發表的研究發現,在晚上22:00至23:0這一時間段入睡的人心血管疾病風險最低。相比之下,晚上23:00至24:00入睡的人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12%,午夜或更晚入睡的人風險增加25%,而晚上22:00之前入睡的人風險增加24%。

3. 保持規律是健康睡眠習慣的關鍵

2023年8月,《睡眠健康》(Sleep Health)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保持穩定的睡眠習慣有助於減緩身體生物衰老過程,與睡眠習慣不穩定的人相比,那些睡眠時間穩定、工作日與週末睡眠差異不大的人,身體生物年齡相對年輕9個月。

不少人因為生活忙碌而無暇做運動,對此專家推介1養生動作,不僅簡單過行路,還能強身預防疾病。

專家指「踮腳」簡單又能強身預防疾病

據《健康時報》報導,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許多人因工作忙碌難以抽出時間進行運動。為此,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主任醫生楊雲柯介紹了一個既簡單又能有效增強體質和預防多種疾病的「養生動作」,且幾乎不需要場地和時間限制,隨時隨地都能進行,這個動作就是「踮腳」。

示意圖

示意圖

踮腳有助調節氣血循環

楊雲柯醫生指出,踮腳動作源自古代養生術「八段錦」,其最後一式「背後七顛百病消」的動作中,就是通過踮腳的方式調節身體的氣血循環,幫助激發任督二脈的功能,促進全身氣血通暢。

踮腳可增強人體免疫力

廣西南寧市第二婦幼保健院中醫科主治醫生何劍豪強調,中醫理論中常將腳稱作「人體的第二心臟」,通過踮腳的動作刺激腳部經絡,可以有效促進全身氣血循環,從而增強人體的整體免疫力。

示意圖

示意圖

踮腳10大健康益處

踮腳的好處不容小覷,長期堅持踮腳動作可以帶來以下10大健康益處:

1. 預防骨質疏鬆

踮腳動作有助鍛鍊腳部和小腿肌肉,進而有助增強骨骼密度,防止骨質疏鬆的發生。

2. 預防跌倒扭親腳

踮腳能增強小腿後群肌力,增強足弓以及踝關節周圍韌帶的力量,提高平衡能力,預防跌倒或腳踝扭傷等情況。

3. 預防血栓形成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骨科主任醫生王逢賢表示,對於久坐或久立的人群來說,踮腳能夠改善下肢血液回流,進而防止靜脈血栓形成。但要注意地是,用力踮腳跟後再用力勾腳尖,且小腿有明顯感覺肌肉一緊一鬆,這和平時走路一樣有擠壓輔助的作用。

示意图

示意图

4. 改善拇指外翻

王逢賢醫生續指,踮腳有助於舒緩腳部壓力,改善因穿鞋不當引起的拇外翻問題。

5. 緩解靜脈曲張

河南省鄭州中心醫院創傷骨科與足踝外科病區主任楊建義表示,對於長期站立的職場人士而言,踮腳能有效調動腿部多達8塊主要肌肉群,尤其是小腿肌肉,這種活動有助推動血液向心臟回流,進而減少靜脈曲張的風險。

6. 預防改善痔瘡

楊建義醫生解釋說,站立時踮腳能讓腳趾受力,自然引發提肛,使肛門肌肉收縮。這一動作幫助直腸靜脈血液向腔靜脈回流,有效改善痔核淤血。

7. 緩解腰背酸痛

許多坐辦公室的上班族因不正確的坐姿易產生腰背疼痛。楊建義醫生對此指出,堅持踮腳可改善由坐姿不良引起的彎腰駝背,同時刺激膀胱經,促進經氣流通,有效緩解腰背部的疼痛。

示意圖

示意圖

8. 有助固腎強腰

踮腳尖可以刺激足少陰腎經,增強腎臟功能,對男性而言,有助於改善排尿問題,且固腎強腰。

9. 改善睡眠質量

踮腳尖能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緩解緊張情緒。何劍豪醫生指出,這對於經常失眠或睡眠質量不佳的人來說尤其有益,能顯著改善睡眠狀況。

10. 心情更舒暢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郝萬山教授指出,日常踮腳不僅鍛鍊小腿肌肉,還可通過按摩太衝穴來促進氣血流通,改善肝氣郁結,進而讓心情變得更加舒暢。

注意事項與練習方法

踮腳動作雖然簡單,但進行時仍需注意以下5點:

1. 注意動作標準

踮腳時要保持身體直立,雙腳併攏,雙手自然下垂於身體兩側,然後慢慢踮起腳尖,注意腳尖與地面緊密接觸,身體提升到最高時,逐漸將重心從腳尖落到腳掌,放鬆身體。最後,腳跟慢慢落下輕觸地面,引發輕微震動沿著兩腿傳遞至上半身。

示意圖

示意圖

2. 每日做10分鐘

踮腳運動主要依靠腳尖支撐全身重量,因此增加了腳關節的負擔。建議每日練習時間控制在大約10分鐘,如感覺到任何不適或疼痛,應立即停止練習,待狀況改善後再繼續。

3. 避免用力過猛

踮腳時需特別注意力度,避免因用力過猛而導致受傷。此外,踮腳雖然是一項簡單的養生運動,但不適合所有人。特別是患有高血壓或骨質疏鬆等疾病人群。

4. 完成後進行按摩

進行踮腳運動後,應適當按摩小腿肌肉,以防肌肉因長時間緊繃而變得粗壯。這有助於放鬆肌肉,避免因緊張造成的不適。

5. 安全預防措施

對於年長者或行動不便的人士,進行站立運動時應確保旁邊有穩固的支撐物,如椅子或牆面,以防止摔倒,確保安全。

示意圖

示意圖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