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清朝考生吃完36個饅頭還未交卷 康熙賜他頭名狀元

歷史長河

清朝考生吃完36個饅頭還未交卷 康熙賜他頭名狀元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清朝考生吃完36個饅頭還未交卷 康熙賜他頭名狀元

2024年08月02日 10:00

自隋文帝楊堅建立科舉制度以來,這一高效的應試制度就持續了千年以上,成為封建王朝最主要的人才選拔方式,也是下層人民難得的階級上升通道,對古代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民國之前,歷代知識分子秉持「學而優則仕」的理念,他們願意寒窗苦讀數十年,只為了光大祖宗基業,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

為了在科舉考試中金榜題名,考生們不遺余力地竭盡所能,很多奇怪的手段比如往內衣上打小抄、賄賂考官等屢見不鮮。清朝康熙年間,一位狀元通過一種令人瞠目結舌的方式獲得了皇帝的青睞,被譽為「史上最能吃的狀元」。他的特立獨行讓他在眾多考生中脫穎而出,成為了狀元中的佼佼者。

李蟠。網上圖片

李蟠。網上圖片

一、食量巨大的奇葩考生

康熙三十六年春天,紫禁城的殿試現場迎來一位身材高大、體型肥胖的考生。他緊了緊手裡的麻袋,迎著京城四月的暖風,緊張而激動地走進考場,他就是李蟠。出生於書香門第的他從小勤學苦讀,立志延續祖輩的榮耀。經過層層選拔,業已不惑之年的他終於得以從故鄉江蘇徐州來到天子腳下,實現自己多年來的夢想。

在進考場前例行搜身時,考官看到他手裡鼓囊囊的大麻袋,滿面狐疑,命令他立即打開,檢查裡面是否夾帶了小抄等違禁物品。令人想不到的是,裡面沒有任何紙條,反而裝滿了餑餑,足足有三十六個!與現代高考不同,殿試是清朝等級最高、最重要的考核,每個考生都需要在太和殿前進行長達一天的筆試。因此,古代考生被允許攜帶干糧進場。

然而,由於在考場大號被視作對聖人不敬,一般的考生都只帶一點果腹的干糧,不會讓自己吃得太飽,以免內急,給考官留下不好的印像。相比之下,李蟠帶的糧食量實在太大了,讓人難以置信。可李蟠委屈地解釋,這只是他的正常食量。所有在場的人都無法想像,這樣一個一口氣能吃三十六個餑餑的「飯桶」,竟然會成為當年的狀元!

二、大魁天下的餑餑狀元

李蟠出生在詩禮世家,其祖父李向陽是明代天啟年間的舉人,而他的父親李弇也是南明小朝廷弘光年間的拔貢。從小浸淫在書香中的李蟠才華自然不差。他天資聰穎,多年寒窗苦讀的知識積累更是令他學富五車、博古通今。可以說,李蟠絕對是當年考生中當之無愧的黑馬。

然而,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才高八鬥的李蟠有一個對於考生來說致命的弱項,即思維不夠敏捷,寫文章速度慢。李蟠也充分了解自身的不足,為了在考試時節省時間,不分心,他煞費苦心地做了許多准備。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在殿試開始前,他效仿上轎前的新娘子,一口氣吃了十幾個雞蛋,以防考試期間想小解。而那三十六個餑餑也不只是為了充飢解饞,更是他集中精神、減少體內水分的法寶。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當年殿試的場景:神聖的太和殿前,天之驕子們在主考官面前齊齊列坐,奮筆疾書,氣氛一派闃靜嚴肅。在這樣的場合下,一個龐大的身影不斷從身旁的麻袋裡掏出餑餑,一邊不停地吃著,一邊絞盡腦汁地作答。這樣的畫面實在令人忍俊不禁。不知道當時的李蟠有沒有像王羲之那樣,專注到拿墨水沾餑餑吃呢?

然而,盡管做了如此周密的准備,李蟠到了夜晚仍在滿頭大汗地寫著,絲毫沒有停筆的意思,而其他考生早已交卷。監考官看不下去,下場催他寫快點,哪成想這高大漢子竟聲淚俱下,哀求考官道:「畢生之業,在此一朝,幸毋相促,以成鄙人功名!」監考官被他的堅持打動,同意延後收卷,並給他幾根蠟燭用於照明。

後來,李蟠總算順利完成考試。而他帶餑餑上考場和延後交卷之事也在次日早朝傳到了康熙耳朵裡,康熙覺得此人是個苦心之士,非但沒有追究他違規,在點元時更是對他的文章批得格外認真。

而李蟠也不負聖上所望,文章文采斐然,字跡工整,且有見地、有想法,加之其祖上的赫赫功名,康熙對他越發滿意,龍心大悅,御筆一揮,直接將他的名次從一甲第三名提到一甲第一名。因此,李蟠有驚無險地成為了當年的狀元,並且因為他的才華和品德受到了康熙的賞識,被直接錄用為翰林院修撰。

人為名高,樹大招風。與他同屆的探花姜宸英因為不滿李蟠考試時大吃餑餑來吸引皇帝的注意力,便寫了一首嘲諷他的詩:「望重彭城郡,名高進士科。儀容好絳勃,刀筆似蕭何。木下還生子,蟲邊還出番。一般難學處,三十六餑餑。」

這首詩使得「餑餑狀元」的名號傳遍京城,不過當時的李蟠風頭無兩,完全沉浸在考試成名的喜悅中,對於這些小小的風波並不在意。然而,古往今來,物極必反一直是顛撲不破的真理。當時意氣風發的李蟠絕對沒有想到,命運的磨難就像野獸一樣潛伏在他看似一片光明的前路裡,隨時准備給他致命一擊。

康熙。網上圖片

康熙。網上圖片

三、仕途巇險甚,獨向白雲歸

上任後第三年,李蟠和姜宸英奉聖命去順天府鄉試考場任主考官和副考官。歷朝來,在京城舉行的鄉試都備受皇帝重視,康熙派李蟠作為主考官,這不僅是對他的認可,也是對他的考驗。按理說,在這樣重要的任務中,任何差錯都是不能容忍的。然而,世事難料,恰恰在這個關鍵時刻,李蟠的工作出了問題。

那屆鄉試結束後,京城傳來流言蜚語,說新來的考官營私舞弊,貪贓枉法,讓考生們遭受了不公平待遇。當時,京城有位著名的文人孔尚任,他才華橫溢,是當時著名的才子,且為人正直,兩袖清風,自然不會對這等不公之事坐視不理。

很快,他以此事為原型創作了旨在揭露考場黑暗潛規則的劇本《通天榜》,受到京城人民的熱烈追捧。這場鬧劇由於孔尚任的推波助瀾,最終鬧到朝廷之上。康熙聽聞,龍顏大怒,沒等事情徹底查清就將李蟠和姜宸英打入大牢,讓兩人枉受縲紲之災。

不久,冷靜下來的康熙下令舉行復試,看到在順天鄉被選取的考生皆成績優異,康熙這才明了事實真相,連忙將兩人釋放,卻為時已晚。年事已高的姜宸英因驚嚇和屈辱冤死獄中,而由於事情的影響過於惡劣,李蟠也不得不被流放,從此遠離廟堂,不問政事。許多年後,南巡的康熙欲重新任用已蒙賜故裡的李蟠,可彼時的李蟠已心如死灰,執意遠離宦海,此事只好作罷。可嘆李蟠如此人才,只因一時蒙冤而斷送前程,不由讓人唏噓不已。

李蟠。網上圖片

李蟠。網上圖片

空山多伴已多年,獨有寒梅伴我妍。

疏影偏宜閑散地,幽香不到艷陽天。

含苞帶雨未相問,露蕊臨風倍可憐。

紙賬夜深還入夢,羅浮只在一燈前。

這是李蟠歸鄉隱居時所作的詩句,個中悲傷沉郁,可能只有當事人能切身體會。其實在中國古代的集權體制之下,這類悲劇層出不窮。當所有人的命運都取決於一個人的喜怒好惡時,個人的尊嚴和價值又怎能真正得以實現呢?

我們生活在一個自由的時代,這是我們的幸運。然而,如何面對命運的無妄之災卻是一個亙古不變的命題。即使如此,我們仍然希望世界能少一些遲來的沉冤昭雪,減少一些因為命運而不得不看得開的英雄。

Tags:

狀元

往下看更多文章

劉璋請劉備入蜀抗曹 殊不知「放虎歸山」遭殲滅

2024年10月11日 20:00

「放虎歸山」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西晉司馬彪所寫的《零陵先賢傳》。

當中有言:「璋遣法正迎劉備,巴諫曰:『備,雄人也,入必為害,不可內也。』既入,巴覆諫曰:『若使備討張魯,是放虎於山林也。』璋不聽。」

三國時期,各路豪強爭霸不休。經過赤壁一役後,曹軍退守襄陽,荊州三分,是為三國鼎立之勢。雖說曹操潰敗而歸,但劉備要是想一統天下,結束這風雲亂世,還是需要更多的資源和領土。同樣地,吳國孫權也想成就一番大業,便把目光投向地理位置優越、資源豐富的四川。然而,曹操怎麼會把這塊香餑餑拱手相讓?早想統一中原的曹操巧妙地牽制住了孫權的勢力,一時間誰都無法對四川下手。

赤壁之戰是東漢末年曹操南攻荊州之戰役;亦可單指於長江赤壁——烏林一線之決戰。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爭之一,也是漢末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網上圖片)

赤壁之戰是東漢末年曹操南攻荊州之戰役;亦可單指於長江赤壁——烏林一線之決戰。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爭之一,也是漢末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網上圖片)

公元211年,曹操進攻漢中(今天位於陝西省跟四川的交界處),而張魯降曹則令益州劉璋的形勢一下子變得相當危急。嚴峻形勢,益州內部卻是爭權奪利、分崩離析。劉璋每天都為曹軍攻蜀一事急得如坐針氈。走投無路下,只得請求劉備前來協助抵禦曹操。正當他派遣法正前去迎接劉備時,一旁的謀士劉巴卻規勸他說:「劉備,確實是個英勇之人。倘若貿然讓他入蜀,就如放蛟龍於深水,勢必會對您的利益構成威脅!」可是,劉璋對劉巴的忠告充耳不聞,堅持要迎劉入蜀。

三國形勢圖。劉璋、張魯、曹操勢力相連。(網上圖片)

三國形勢圖。劉璋、張魯、曹操勢力相連。(網上圖片)

劉備得訊,自然喜不自勝,這不是正中下懷嗎?他還愁現在陷於僵局,找不到好時機進軍四川!他讓關羽留守荊州後,便親自率步卒萬人入益州。這時,看不過眼的劉巴再次向劉璋勸道:「如果您讓劉備去討伐張魯,那無異於放虎歸山!」他的意思是,劉備的野心太大,如今讓他在外擁兵自重,就好像把老虎放回山林,將來一定後患無窮。然而,劉璋仍選擇一意孤行,推舉劉備為大司馬,領司隸校尉;而劉備也推舉劉璋為鎮西大將軍,領益州牧。這樣一來,劉璋便誤以為自己就可以與劉備共治蜀地,安享太平了。

巴蜀早有「天府之國」的美稱,不僅體現在產糧大戶上,其地理位置也是相當重要的。蜀道之難,難以上青天,意味著蜀地易守難攻。(網上圖片)

巴蜀早有「天府之國」的美稱,不僅體現在產糧大戶上,其地理位置也是相當重要的。蜀道之難,難以上青天,意味著蜀地易守難攻。(網上圖片)

豈料,一日,劉備接到荊州來信,說曹操興兵攻打孫權,便急忙忙請劉璋派一萬精兵及軍糧前去助戰。劉璋怕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只同意派四千老兵出川。本來劉備正想找個出兵的借口,就乘機大罵劉璋:「我為你抵禦曹操,你卻吝惜錢財,我怎能和你這種人成就大業!」於是,就反戈一擊,向劉璋宣戰。劉備勢如破竹,一路勝仗,直取成都。就這樣,四川這塊人人夢寐以求的寶地就落入劉備手中。完成了佔領四川的計劃後,劉備也順利擴充了實力,為往後蜀國的基業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後人由此提煉出「放虎歸山」這個成語,其原義是把老虎放回山去;今比喻把壞人放回老巢,留下禍根。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