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烽火戲諸侯——褒姒亡國無辜背黑鍋

歷史長河

烽火戲諸侯——褒姒亡國無辜背黑鍋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烽火戲諸侯——褒姒亡國無辜背黑鍋

2024年10月07日 10:00 最後更新:14:03

中國上古有三大「亡國妖女」:夏朝的妹喜、商朝的妲己和西周的褒姒,三人雖不能同台競賽,但各擅勝場。

妹喜事跡不多,相傳她備受冷落後心生怨恨,便與名相伊尹秘密來往,憑一舉之力滅了夏朝;妲己名氣最大,由於曾慫恿紂王用炮烙等手段殘害宗室大臣和百姓,所以妲己多以其為妖媚惑主、禍國殃民的壞女人形象活躍在各種文藝作品中;最後的褒姒雖不及前兩位妖姬,卻因「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在歷史上一戰成名,擠進妖姬之列中。

更多相片
根據《國語》記載,桀發動大軍,攻打有施氏。有施氏國君獻出牛羊、馬匹、美女,還有自己的女兒妺喜,向桀求和。而妺喜受到桀的寵愛,種下夏朝滅亡的原因之一。針對夏朝的滅亡,後人有諸多猜測,《竹書紀年》有提及妺喜早年與伊尹有交往,所以不少人認為妹喜是伊尹派到夏朝王宮的間諜,為的是促使夏朝滅亡,幫助建立商朝。此番猜測仍未被證實,原因在於在先秦的史料中,有關妺喜的記載實在少而有少。妺喜的形象是從《史記》開始才逐漸豐富起來,因此她的事跡很有可能是後人假託。(網上圖片)

根據《國語》記載,桀發動大軍,攻打有施氏。有施氏國君獻出牛羊、馬匹、美女,還有自己的女兒妺喜,向桀求和。而妺喜受到桀的寵愛,種下夏朝滅亡的原因之一。針對夏朝的滅亡,後人有諸多猜測,《竹書紀年》有提及妺喜早年與伊尹有交往,所以不少人認為妹喜是伊尹派到夏朝王宮的間諜,為的是促使夏朝滅亡,幫助建立商朝。此番猜測仍未被證實,原因在於在先秦的史料中,有關妺喜的記載實在少而有少。妺喜的形象是從《史記》開始才逐漸豐富起來,因此她的事跡很有可能是後人假託。(網上圖片)

傳統說法認為褒姒是導致西周滅亡的關鍵人物之一。(網上圖片)

傳統說法認為褒姒是導致西周滅亡的關鍵人物之一。(網上圖片)

在古代,白天多燃燒摻有糞便的柴草,釋放濃煙來表達訊息;夜里則燃燒加有硫磺和硝石的幹柴,使火光通明,以傳遞緊急軍情。士兵通常會在險要處或交通要道上建築用於傳遞這種訊號的高台,後方看見訊號便能馬上得知戰事發生,並出兵相助。(網上圖片)

在古代,白天多燃燒摻有糞便的柴草,釋放濃煙來表達訊息;夜里則燃燒加有硫磺和硝石的幹柴,使火光通明,以傳遞緊急軍情。士兵通常會在險要處或交通要道上建築用於傳遞這種訊號的高台,後方看見訊號便能馬上得知戰事發生,並出兵相助。(網上圖片)

殷商時代強大的敵人多在西方和北方,所以商王不僅派重兵把守邊境,還設置了銅製大鼓。此鼓直徑長達2~3米,一旦敲起來,可謂鼓聲震天!守鼓兵丁通過鼓點的間隔節奏來表示不同的內容,而又因鼓聲頻傳,一站接一站,外敵入侵的緊急軍情不消一刻就傳到天子耳邊。《韓非子》就曾記載楚厲王在喝醉酒後擂起大鼓,使全城軍民紛紛拿起武器集結在王宮門前。等到楚厲王猛然驚醒,才訕笑地告訴大家虛驚一場。(網上圖片)

殷商時代強大的敵人多在西方和北方,所以商王不僅派重兵把守邊境,還設置了銅製大鼓。此鼓直徑長達2~3米,一旦敲起來,可謂鼓聲震天!守鼓兵丁通過鼓點的間隔節奏來表示不同的內容,而又因鼓聲頻傳,一站接一站,外敵入侵的緊急軍情不消一刻就傳到天子耳邊。《韓非子》就曾記載楚厲王在喝醉酒後擂起大鼓,使全城軍民紛紛拿起武器集結在王宮門前。等到楚厲王猛然驚醒,才訕笑地告訴大家虛驚一場。(網上圖片)

西安臨潼驚現西周烽火台遺址。(網上圖片)

西安臨潼驚現西周烽火台遺址。(網上圖片)

最後幽王死於驪山下,犬戎則「盡取周賂而去」。由於鎬京殘破,於是繼位的周平王東遷至雒邑。由於平王東遷後,周室勢力大不如前,所以史學家又把「犬戎之禍」當成西周與東周的歷史分界事件。(網上圖片)

最後幽王死於驪山下,犬戎則「盡取周賂而去」。由於鎬京殘破,於是繼位的周平王東遷至雒邑。由於平王東遷後,周室勢力大不如前,所以史學家又把「犬戎之禍」當成西周與東周的歷史分界事件。(網上圖片)

司馬遷因為李陵說項而受腐刑,唯有發憤撰寫《史記》才讓他再次感受自己的存在價值。(網上圖片)

司馬遷因為李陵說項而受腐刑,唯有發憤撰寫《史記》才讓他再次感受自己的存在價值。(網上圖片)

根據《國語》記載,桀發動大軍,攻打有施氏。有施氏國君獻出牛羊、馬匹、美女,還有自己的女兒妺喜,向桀求和。而妺喜受到桀的寵愛,種下夏朝滅亡的原因之一。針對夏朝的滅亡,後人有諸多猜測,《竹書紀年》有提及妺喜早年與伊尹有交往,所以不少人認為妹喜是伊尹派到夏朝王宮的間諜,為的是促使夏朝滅亡,幫助建立商朝。此番猜測仍未被證實,原因在於在先秦的史料中,有關妺喜的記載實在少而有少。妺喜的形象是從《史記》開始才逐漸豐富起來,因此她的事跡很有可能是後人假託。(網上圖片)

根據《國語》記載,桀發動大軍,攻打有施氏。有施氏國君獻出牛羊、馬匹、美女,還有自己的女兒妺喜,向桀求和。而妺喜受到桀的寵愛,種下夏朝滅亡的原因之一。針對夏朝的滅亡,後人有諸多猜測,《竹書紀年》有提及妺喜早年與伊尹有交往,所以不少人認為妹喜是伊尹派到夏朝王宮的間諜,為的是促使夏朝滅亡,幫助建立商朝。此番猜測仍未被證實,原因在於在先秦的史料中,有關妺喜的記載實在少而有少。妺喜的形象是從《史記》開始才逐漸豐富起來,因此她的事跡很有可能是後人假託。(網上圖片)

相傳西周的亡國之君周幽王廢了申后、太子宜臼後,便迫不及待地要立褒姒為后及其子伯服為太子。申后無緣被廢,自然心有不服,立馬就帶著宜臼回娘家申國(今河南南陽北)抱怨。然而,褒姒似乎不怎麼開心。當上皇后後,誰也不曾看過她展顏而笑。周幽王為了博得褒姒一笑,何止重賞千金,甚至納了虢石父之議,做出「戲諸侯」之事!

相傳周幽王高舉烽火,命諸侯聚集於驪山前(陝西臨潼)。可當諸侯匆忙趕至,未見寇匪入侵,只見周幽王和褒姒兩人在台上飲酒作樂,好不快活!諸侯們生怕外敵舉兵侵擾,連忙向周幽王打探戰況詳情。沒想到,心急如焚的焦躁換來的卻是幽王的冷言冷語。在幽王漫不經心的擺擺手下,諸侯只好狼狽地退走。就在此時,平時冷若冰霜的褒姒終於開心地大笑起來,周幽王大喜若狂,一把抱著美人就親了一下。

傳統說法認為褒姒是導致西周滅亡的關鍵人物之一。(網上圖片)

傳統說法認為褒姒是導致西周滅亡的關鍵人物之一。(網上圖片)

故事的結果想必大家心中有數。在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聯絡鄫侯以及犬戎入寇,大舉進攻周朝首都鎬京。只顧著縱情淫樂的周幽王正與褒姒怎能阿反應過來?等周幽王得知大事不妙時,早就為時已晚。後來,周幽王再舉烽火示警,諸侯們都不願搭理,生怕又是博美人一笑的騙局,所以周幽王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慘死於戎兵刀下,而褒姒虜走則從此下落不明。

褒姒事後不乏被冠上「冷面美人」、「亡國妖後」的罵名,但事實果真如是嗎?

1. 無烽火,何以戲諸侯?

既然是烽火戲諸侯,烽火肯定是不可少的,但大家有沒有想過周朝其實還沒有烽火呢?在早期的文獻中,大有人抨擊周幽王的昏聵,但卻從來未有提及最為關鍵的二字——烽火。原因在於西周根本沒有烽火,就算要傳遞信號,一般是以擊鼓聲為媒介。

烽燧示警制度,現今最早的記載出自於《墨子.號令》一書中。書中記載,白天點煙叫做「烽」,晚上點火叫做「燧」,士兵多靠點煙生火來警報敵國入侵。在戰國時期,魏、趙兩國作戰時,便是透過烽火為號。不過這都已經是春秋末期之後的事了,西周時期仍未見如此完善的烽燧體系。

在古代,白天多燃燒摻有糞便的柴草,釋放濃煙來表達訊息;夜里則燃燒加有硫磺和硝石的幹柴,使火光通明,以傳遞緊急軍情。士兵通常會在險要處或交通要道上建築用於傳遞這種訊號的高台,後方看見訊號便能馬上得知戰事發生,並出兵相助。(網上圖片)

在古代,白天多燃燒摻有糞便的柴草,釋放濃煙來表達訊息;夜里則燃燒加有硫磺和硝石的幹柴,使火光通明,以傳遞緊急軍情。士兵通常會在險要處或交通要道上建築用於傳遞這種訊號的高台,後方看見訊號便能馬上得知戰事發生,並出兵相助。(網上圖片)

回到「戲諸侯」的故事,關於幽王被殺的細節,《詩經》、《國語》等記載皆比較破碎,故此不能確定「戲諸侯」的故事起源。直到戰國晚期文獻《呂氏春秋.疑似》中才有詳細記載:

按上述所言,周幽王為阻止犬戎入侵,置大鼓進行擊鼓傳音,只是後來為博得褒姒一笑才多次擊鼓,以至於後來諸侯兵不至。這樣一來,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也就此集齊,因此點烽燧的真身應為「幽王擊鼓」。

其實擊鼓傳音在新石器時期就已廣泛使用,在《禮記.禮運》就有提到孔土鼓是中古神農氏之器,即神農氏時期人們就已經發明陶鼓,並通過擊打它來傳遞信號。最早把鼓用於軍事用途則可以追溯至《太平禦覽》的《帝王世紀》,當中明言「帝殺夔,以其皮為鼓,聲聞五百里」,所以幽王擊鼓確實是有跡可尋。加上,西周時期有專門負責擊鼓的「鼓人」,又有各種完備的用鼓制度,因此《呂氏春秋》所載的「擊鼓戲諸侯」應當是符合史實的。

殷商時代強大的敵人多在西方和北方,所以商王不僅派重兵把守邊境,還設置了銅製大鼓。此鼓直徑長達2~3米,一旦敲起來,可謂鼓聲震天!守鼓兵丁通過鼓點的間隔節奏來表示不同的內容,而又因鼓聲頻傳,一站接一站,外敵入侵的緊急軍情不消一刻就傳到天子耳邊。《韓非子》就曾記載楚厲王在喝醉酒後擂起大鼓,使全城軍民紛紛拿起武器集結在王宮門前。等到楚厲王猛然驚醒,才訕笑地告訴大家虛驚一場。(網上圖片)

殷商時代強大的敵人多在西方和北方,所以商王不僅派重兵把守邊境,還設置了銅製大鼓。此鼓直徑長達2~3米,一旦敲起來,可謂鼓聲震天!守鼓兵丁通過鼓點的間隔節奏來表示不同的內容,而又因鼓聲頻傳,一站接一站,外敵入侵的緊急軍情不消一刻就傳到天子耳邊。《韓非子》就曾記載楚厲王在喝醉酒後擂起大鼓,使全城軍民紛紛拿起武器集結在王宮門前。等到楚厲王猛然驚醒,才訕笑地告訴大家虛驚一場。(網上圖片)

要是幽王真的是擊鼓傳音,那麽「烽火戲諸侯」一說到底何處來?首次提到「烽火戲諸侯」的是《史記》中的《周本紀》。根據《史記》的記載,幽王為烽燧大鼓後,「諸侯悉至」。這看似合理,但按當時的交通情況考慮,其實是不現實的。西周時,周天子封邦建國,諸侯國遍布華夏大地。就算是距離最近的鄭國,也在三百華里外。即便是最快的騎兵,也得五天左右的時間才能到達王畿,所以諸侯是否能在幽王舉烽火後馬上到達,並目睹兩人嬉遊逸樂的模樣呢?這恐怕是有待商榷。

退一步說,若果「烽火戲諸侯」真有其事,按道理史書應有所記載。但戰國史書《竹書紀年》、清華簡等均沒有記載此事。就連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劉國忠教授也稱,史學界幾乎肯定烽火戲諸侯就是編造的。不過就算是假的,也不妨礙後人信以為真。臨潼驪山西繡嶺被定為西周烽火台遺址的所在地,不但不斷有文人墨客登臨賦詩懷古,就連政府也在那模擬覆建了一座西周烽火台作為觀光景點。

西安臨潼驚現西周烽火台遺址。(網上圖片)

西安臨潼驚現西周烽火台遺址。(網上圖片)

2. 西周滅亡的真正原因是什麽?
既然「烽火戲諸侯」一事不成立,那麼西周滅亡一事自然不能全怪罪於褒姒。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西周的滅亡呢?儘管學術界就「烽火戲諸侯」一事有所爭議,但對幽王死於「犬戎之亂」則無異議,恐怕這場犬戎攻周之戰正是周亡之關鍵。

關於這場戰役,前文便有所提及,而在《國語.晉語一》則有著更詳細的記載:

據上述記載,西周之所以滅亡,是因為周幽王寵信褒姒,並廢了原太子宜臼。歷史上,廢嫡立庶在民間並不少見,但並不受到人們的支持,甚至破壞了西周整個封建制度的根基——宗法制度。

最後幽王死於驪山下,犬戎則「盡取周賂而去」。由於鎬京殘破,於是繼位的周平王東遷至雒邑。由於平王東遷後,周室勢力大不如前,所以史學家又把「犬戎之禍」當成西周與東周的歷史分界事件。(網上圖片)

最後幽王死於驪山下,犬戎則「盡取周賂而去」。由於鎬京殘破,於是繼位的周平王東遷至雒邑。由於平王東遷後,周室勢力大不如前,所以史學家又把「犬戎之禍」當成西周與東周的歷史分界事件。(網上圖片)

作為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宗法以血緣關係為基礎,並以嫡長子繼承為核心。幽王寵信褒姒,廢了原太子宜臼,不僅破壞了整個社會政治的遊戲規則,更導致原來的權力結構徹底重組。到了後來,宜臼繼位為周平王,但因弒父之嫌,一直飽受諸侯鄙視。從此,分封制及禮樂制相繼瓦解,周王室亦因此衰微。

3. 司馬遷為何寫「烽火戲諸侯」?
如果「烽火戲諸侯」並非真實,那司馬遷為什麼要把帽子扣在褒姒頭上呢?司馬遷作《史記》很大原因是因父親司馬談之遺言。身為太史令的司馬談歷史責任感濃厚,他認為自孔子死後,史書就沒有系統地編修過,故盼能接續孔子,寫出一本不遜於《春秋》的歷史書。換言之,司馬談不僅是想寫歷史,更希望透過歷史警示、教化世人。

司馬遷因為李陵說項而受腐刑,唯有發憤撰寫《史記》才讓他再次感受自己的存在價值。(網上圖片)

司馬遷因為李陵說項而受腐刑,唯有發憤撰寫《史記》才讓他再次感受自己的存在價值。(網上圖片)

可惜,司馬談重病纏身,大事未成便離開人世。身為兒子的司馬遷自是責無旁貸地承擔此重任。從這個角度出發,司馬遷也不是非要褒姒過意不去。之所以著重描述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更多是希望漢代的君王們以史為鑒、以正衣冠。

Tags:

交通

「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代朱景玄所寫的《唐朝名畫錄》,在卷九十七有提及:「惟松樹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

唐代畫家張璪不但擅長文學,其畫技還十分高超。當朝宰相劉晏很欣賞他的畫,還特意邀請他去京城,舉薦他擔任檢校祠部一職。可是後來張璪因事獲罪,被相繼貶為衡州司馬以及忠州司馬。由於張璪在官場上鬱鬱不得志,以至於他把更多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畫畫上。他山水松石畫中激越的筆勢、颯爽英姿吸引了時人的目光,甚至連當時有名的畫家畢宏都問他到底師從何人。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善畫山水,尤精松石。雖然他的技法受到王維水墨畫的影響,但他也有自己獨創的技法和風格。因為他的松石畫常常透露出獨特的意象,所以總是引起京中的猜畫風潮。每當畫成,人們都會爭相搶購。

建中三年,張璪作畫於長安。聽說當時張璪手執兩筆,同時作畫。更人驚訝的是,兩支筆可以畫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畫出鮮活的松枝,另一支畫出幹枯的樹幹,氣勢超然。要是張璪畫到得意之處,更是會以手醮色,直接揮塗。可別小看張璪的指畫,他可以單憑手指就把山石的凝重,泉水的徑流,表現得活靈活現。凡是看過他作畫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他那雙管齊下的本事,甚至後來王默的「腳蹙手抹」也是受到張璪指畫的啟示。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面對畢宏的提問,張璪僅回答了一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當中的「造化」指的就是大自然,「心源」也即作者的內心感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自然是藝術的根源,而畫師們就該師法自然。可是自然之美能不能轉換成藝術之美,還是得看藝術家的內心情思和作畫構設。張璪的這句話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成語中的「管」字其實就是筆的意思,原指手握雙筆同時作畫;後比喻做事同時兩個方面進行或同時使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