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古有三大「亡國妖女」:夏朝的妹喜、商朝的妲己和西周的褒姒,三人雖不能同台競賽,但各擅勝場。
妹喜事跡不多,相傳她備受冷落後心生怨恨,便與名相伊尹秘密來往,憑一舉之力滅了夏朝;妲己名氣最大,由於曾慫恿紂王用炮烙等手段殘害宗室大臣和百姓,所以妲己多以其為妖媚惑主、禍國殃民的壞女人形象活躍在各種文藝作品中;最後的褒姒雖不及前兩位妖姬,卻因「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在歷史上一戰成名,擠進妖姬之列中。
相傳西周的亡國之君周幽王廢了申后、太子宜臼後,便迫不及待地要立褒姒為后及其子伯服為太子。申后無緣被廢,自然心有不服,立馬就帶著宜臼回娘家申國(今河南南陽北)抱怨。然而,褒姒似乎不怎麼開心。當上皇后後,誰也不曾看過她展顏而笑。周幽王為了博得褒姒一笑,何止重賞千金,甚至納了虢石父之議,做出「戲諸侯」之事!
相傳周幽王高舉烽火,命諸侯聚集於驪山前(陝西臨潼)。可當諸侯匆忙趕至,未見寇匪入侵,只見周幽王和褒姒兩人在台上飲酒作樂,好不快活!諸侯們生怕外敵舉兵侵擾,連忙向周幽王打探戰況詳情。沒想到,心急如焚的焦躁換來的卻是幽王的冷言冷語。在幽王漫不經心的擺擺手下,諸侯只好狼狽地退走。就在此時,平時冷若冰霜的褒姒終於開心地大笑起來,周幽王大喜若狂,一把抱著美人就親了一下。
故事的結果想必大家心中有數。在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聯絡鄫侯以及犬戎入寇,大舉進攻周朝首都鎬京。只顧著縱情淫樂的周幽王正與褒姒怎能阿反應過來?等周幽王得知大事不妙時,早就為時已晚。後來,周幽王再舉烽火示警,諸侯們都不願搭理,生怕又是博美人一笑的騙局,所以周幽王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慘死於戎兵刀下,而褒姒虜走則從此下落不明。
褒姒事後不乏被冠上「冷面美人」、「亡國妖後」的罵名,但事實果真如是嗎?
1. 無烽火,何以戲諸侯?
既然是烽火戲諸侯,烽火肯定是不可少的,但大家有沒有想過周朝其實還沒有烽火呢?在早期的文獻中,大有人抨擊周幽王的昏聵,但卻從來未有提及最為關鍵的二字——烽火。原因在於西周根本沒有烽火,就算要傳遞信號,一般是以擊鼓聲為媒介。
烽燧示警制度,現今最早的記載出自於《墨子.號令》一書中。書中記載,白天點煙叫做「烽」,晚上點火叫做「燧」,士兵多靠點煙生火來警報敵國入侵。在戰國時期,魏、趙兩國作戰時,便是透過烽火為號。不過這都已經是春秋末期之後的事了,西周時期仍未見如此完善的烽燧體系。
回到「戲諸侯」的故事,關於幽王被殺的細節,《詩經》、《國語》等記載皆比較破碎,故此不能確定「戲諸侯」的故事起源。直到戰國晚期文獻《呂氏春秋.疑似》中才有詳細記載:
按上述所言,周幽王為阻止犬戎入侵,置大鼓進行擊鼓傳音,只是後來為博得褒姒一笑才多次擊鼓,以至於後來諸侯兵不至。這樣一來,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也就此集齊,因此點烽燧的真身應為「幽王擊鼓」。
其實擊鼓傳音在新石器時期就已廣泛使用,在《禮記.禮運》就有提到孔土鼓是中古神農氏之器,即神農氏時期人們就已經發明陶鼓,並通過擊打它來傳遞信號。最早把鼓用於軍事用途則可以追溯至《太平禦覽》的《帝王世紀》,當中明言「帝殺夔,以其皮為鼓,聲聞五百里」,所以幽王擊鼓確實是有跡可尋。加上,西周時期有專門負責擊鼓的「鼓人」,又有各種完備的用鼓制度,因此《呂氏春秋》所載的「擊鼓戲諸侯」應當是符合史實的。
要是幽王真的是擊鼓傳音,那麽「烽火戲諸侯」一說到底何處來?首次提到「烽火戲諸侯」的是《史記》中的《周本紀》。根據《史記》的記載,幽王為烽燧大鼓後,「諸侯悉至」。這看似合理,但按當時的交通情況考慮,其實是不現實的。西周時,周天子封邦建國,諸侯國遍布華夏大地。就算是距離最近的鄭國,也在三百華里外。即便是最快的騎兵,也得五天左右的時間才能到達王畿,所以諸侯是否能在幽王舉烽火後馬上到達,並目睹兩人嬉遊逸樂的模樣呢?這恐怕是有待商榷。
退一步說,若果「烽火戲諸侯」真有其事,按道理史書應有所記載。但戰國史書《竹書紀年》、清華簡等均沒有記載此事。就連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劉國忠教授也稱,史學界幾乎肯定烽火戲諸侯就是編造的。不過就算是假的,也不妨礙後人信以為真。臨潼驪山西繡嶺被定為西周烽火台遺址的所在地,不但不斷有文人墨客登臨賦詩懷古,就連政府也在那模擬覆建了一座西周烽火台作為觀光景點。
2. 西周滅亡的真正原因是什麽?
既然「烽火戲諸侯」一事不成立,那麼西周滅亡一事自然不能全怪罪於褒姒。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西周的滅亡呢?儘管學術界就「烽火戲諸侯」一事有所爭議,但對幽王死於「犬戎之亂」則無異議,恐怕這場犬戎攻周之戰正是周亡之關鍵。
關於這場戰役,前文便有所提及,而在《國語.晉語一》則有著更詳細的記載:
據上述記載,西周之所以滅亡,是因為周幽王寵信褒姒,並廢了原太子宜臼。歷史上,廢嫡立庶在民間並不少見,但並不受到人們的支持,甚至破壞了西周整個封建制度的根基——宗法制度。
作為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宗法以血緣關係為基礎,並以嫡長子繼承為核心。幽王寵信褒姒,廢了原太子宜臼,不僅破壞了整個社會政治的遊戲規則,更導致原來的權力結構徹底重組。到了後來,宜臼繼位為周平王,但因弒父之嫌,一直飽受諸侯鄙視。從此,分封制及禮樂制相繼瓦解,周王室亦因此衰微。
3. 司馬遷為何寫「烽火戲諸侯」?
如果「烽火戲諸侯」並非真實,那司馬遷為什麼要把帽子扣在褒姒頭上呢?司馬遷作《史記》很大原因是因父親司馬談之遺言。身為太史令的司馬談歷史責任感濃厚,他認為自孔子死後,史書就沒有系統地編修過,故盼能接續孔子,寫出一本不遜於《春秋》的歷史書。換言之,司馬談不僅是想寫歷史,更希望透過歷史警示、教化世人。
可惜,司馬談重病纏身,大事未成便離開人世。身為兒子的司馬遷自是責無旁貸地承擔此重任。從這個角度出發,司馬遷也不是非要褒姒過意不去。之所以著重描述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更多是希望漢代的君王們以史為鑒、以正衣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