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涉轉數快騙案逾2萬宗 月底推「 可疑識別代號警示」 與警方名單脗合即警告

社會事

涉轉數快騙案逾2萬宗 月底推「 可疑識別代號警示」 與警方名單脗合即警告
社會事

社會事

涉轉數快騙案逾2萬宗 月底推「 可疑識別代號警示」 與警方名單脗合即警告

2023年11月23日 00:01 最後更新:01:05

今年首9個月警方錄得騙案較去年升逾半,涉及金額近50億元;其中涉「轉數快識別代號」有逾2萬宗,警方、金管局、銀行等聯手推出「可疑識別代號警示」,11月26日上線,提高公眾防騙意識。

轉數快「可疑識別代號警示」將於11月26日上線。

轉數快「可疑識別代號警示」將於11月26日上線。

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總警司鄭麗琪表示,今年首9個月警方共錄得29,650宗騙案,較去年升52.5%,涉及金額達49.9億元,也較去年增長47.6%。其中網購騙案數最多,佔比24.1%;網上投資騙案則涉及金額最多,達21.3億元。

更多相片
轉數快「可疑識別代號警示」將於11月26日上線。

轉數快「可疑識別代號警示」將於11月26日上線。

在今年首9個月,警方共錄得29,650宗騙案,涉及金額共達49.9億,其中網上購物騙案數最多,佔比24.1%;網上投資騙案涉及金額最多,達21.3億。(警方圖片)

在今年首9個月,警方共錄得29,650宗騙案,涉及金額共達49.9億,其中網上購物騙案數最多,佔比24.1%;網上投資騙案涉及金額最多,達21.3億。(警方圖片)

「防騙視伏App」亦將於明天第一季加入「自動辨識可疑來電」 、「自動辨識可疑網址」及「公眾舉報平台」三大新功能。(警方圖片)

「防騙視伏App」亦將於明天第一季加入「自動辨識可疑來電」 、「自動辨識可疑網址」及「公眾舉報平台」三大新功能。(警方圖片)

轉數快「可疑識別代號警示」預計將於今年11月26日上線。(警方圖片)

轉數快「可疑識別代號警示」預計將於今年11月26日上線。(警方圖片)

可疑警示訊息將在轉帳確認頁面出現,收到警示後仍可選擇進行交易,但應停止轉帳再核實以避免詐騙。(警方圖片)

可疑警示訊息將在轉帳確認頁面出現,收到警示後仍可選擇進行交易,但應停止轉帳再核實以避免詐騙。(警方圖片)

警方最後呼籲公眾在收到可疑警示時應採取相應的措施,例如仔細檢查交易詳情、確認收款方身份、避免與可疑帳戶進行交易等。

警方最後呼籲公眾在收到可疑警示時應採取相應的措施,例如仔細檢查交易詳情、確認收款方身份、避免與可疑帳戶進行交易等。

在今年首9個月,警方共錄得29,650宗騙案,涉及金額共達49.9億,其中網上購物騙案數最多,佔比24.1%;網上投資騙案涉及金額最多,達21.3億。(警方圖片)

在今年首9個月,警方共錄得29,650宗騙案,涉及金額共達49.9億,其中網上購物騙案數最多,佔比24.1%;網上投資騙案涉及金額最多,達21.3億。(警方圖片)

為提升市民防騙意識,警方已於去年10月推出「防騙視伏器」,並於今年2月推出手機應用程式「防騙視伏App」。公眾可以輸入付款賬戶、平台賬戶名稱或號碼等評估詐騙和網絡安全風險。數據顯示,「防騙視伏器」累計搜尋次數超180萬次,「有伏」提示結果達29萬次,「防騙視伏App」下載次數達19萬次。「防騙視伏App」亦將於明天第一季加入「自動辨識可疑來電」 、「自動辨識可疑網址」及「公眾舉報平台」三大新功能。

「防騙視伏App」亦將於明天第一季加入「自動辨識可疑來電」 、「自動辨識可疑網址」及「公眾舉報平台」三大新功能。(警方圖片)

「防騙視伏App」亦將於明天第一季加入「自動辨識可疑來電」 、「自動辨識可疑網址」及「公眾舉報平台」三大新功能。(警方圖片)

在今年首9個月,警方發現,涉及「轉數快識別代號」被用作詐騙或洗黑錢有關的案件至少有22,000宗,故聯合金管局、香港銀行同業互聯有限公司、香港銀行公會,以及44間本地零售銀行和儲值支付工具運營商共同推出轉數快「可疑識別代號警示」,預計將於今年11月26日上線。

轉數快「可疑識別代號警示」預計將於今年11月26日上線。(警方圖片)

轉數快「可疑識別代號警示」預計將於今年11月26日上線。(警方圖片)

香港金融管理局主管(金融基建發展)黎巧兒表示,當收款者輸入的轉數快識別代號 ,如本地手機號碼、電郵地址或轉數快識別碼,被「防騙視伏器」標記為「高危有伏」,可疑警示訊息將在轉帳確認頁面出現,收到警示後仍可選擇進行交易,但應停止轉帳再核實以避免詐騙。「防騙視伏器」的資料庫每日亦會不定時更新至轉數快平台,更好地幫助用戶識別和防範涉及可疑交易的轉數快帳戶。

可疑警示訊息將在轉帳確認頁面出現,收到警示後仍可選擇進行交易,但應停止轉帳再核實以避免詐騙。(警方圖片)

可疑警示訊息將在轉帳確認頁面出現,收到警示後仍可選擇進行交易,但應停止轉帳再核實以避免詐騙。(警方圖片)

香港銀行同業結算有限公司是負責開發和操作轉數快平台的機構,其行政總裁鄧月容表示, 轉數快「可疑識別代號警示」的開發是希望幫助客戶在使用轉數快平台時,提供預警作用,減少受騙風險,而本地銀行及儲值支付工具運營商的客戶亦不需要重新登記。

警方最後呼籲公眾在收到可疑警示時應採取相應的措施,例如仔細檢查交易詳情、確認收款方身份、避免與可疑帳戶進行交易等。

警方最後呼籲公眾在收到可疑警示時應採取相應的措施,例如仔細檢查交易詳情、確認收款方身份、避免與可疑帳戶進行交易等。

警方最後呼籲公眾在收到可疑警示時應採取相應的措施,例如仔細檢查交易詳情、確認收款方身份、避免與可疑帳戶進行交易等。同時,公眾亦應提高對於詐騙的警覺性,加強自我保護意識。

廉署近日發現有騙徒冒充廉署人員及內地官員,向受害人訛稱對方因涉及洗黑錢、詐騙或其他刑事案件而正接受內地公安和廉署調查,須提交巨額款項予廉署人員進行「資金優先審查」外,甚至冒充廉署人員及內地官員約見受害人收取騙款。有受害人被騙200萬元。

廉政公署(資料圖片)

廉政公署(資料圖片)

廉署呼籲公眾提高警覺,並再次重申廉署絕對不會要求市民提交金錢作「資金優先審查」或調查之用。

廉署近日接獲數宗涉及冒充廉署人員的投訴,受害人包括本地退休人士及大專學生。受害人先後接獲假冒內地官員的來電,指他們涉及洗黑錢、詐騙或其他刑事罪行正被內地公安及廉署調查。騙徒其後透過電話和短信要求受害人以銀行轉帳形式提交數十萬元至過百萬元之款項到廉署作「資金優先審查」,並訛稱會在完成調查後向受害人退還款項,過程中亦向受害人展示一些標題為「資金優先審查執行書」及「廉政公署執法人員委任函件」等偽造文件,令受害人受騙。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有受害人因未能透過銀行成功轉帳,騙徒便派人假冒廉署人員或內地官員到受害人住所或相約受害人在公眾地方見面,以現金方式收取騙款合共45萬。另外亦有受害人應不法之徒建議,自行於網上核對來電號碼,發現來電號碼與某內地公安單位相同,因此兩星期內將多筆共約200萬元的款項,存入騙徒提供聲稱為廉署人員的銀行帳戶。事實上,來電號碼已經被騙徒以改號技術更改,與某內地公安單位電話號碼相同,但來電根本並非來自內地公安單位。受害人其後懷疑受騙,聯絡廉署而揭發事件。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