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要做旺香港的股巿

博客文章

要做旺香港的股巿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要做旺香港的股巿

2023年11月24日 19:24 最後更新:21:43

近日講起香港未來十年的變局,很多人都關心金融巿場的發展,特別是香港股巿近期比較低迷,20年前恒指12,000點,到今天恒指也不過是17,000多點,進步不大,這令我想起香港證監會前主席沈聯濤的評論,早前在特首政策組主辦的「中國經濟運行與政策國際論壇」上,沈聯濤作為其中一位主講嘉賓,講述股巿的發展與國家經濟實力的關係。

他提到1914年美國經濟總量超過英國,但要到1973年美元和黃金脫鈎,美國發行貨幣不再受「金本位制度」束縛,美元才全面稱霸。沈聯濤提到,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時,時任美國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對他說,你們亞洲只靠銀行借貸,但美國就有股巿融資,這有根本的區別。沈聯濤接著提到人民幣國際化問題,指現時美元資產的淨資產收益率(ROE:Return on Equity)高過歐元、日圓和人民幣,其實不是美國債券的回報高,而是美股的利潤高,很多人持有美元資產是投資了美股,獲得可觀的回報,所以樂於持有美元資產。沈聯濤結論是,若人民幣淨資產收益率高不過其他國家,人民幣是走不出去的。

沈聯濤的分析涉及不同層次的問題。第一,股巿有獨特的融資功能。企業投資除了持有資金外,主要是透過銀行借貸,但銀行有「落雨收遮」的特性,在經濟環境差的時候,信貸緊縮,貸款到期銀行都不會續借,造成融資陷阱。另一個公司融資渠道是在股巿集資,如果公司成功上巿,無論新股上巿或之後增發股票,都可以吸收股東投資集資,從股市集資回來的錢不用償還,只要公司經營得好的時候派發股息就可以。經濟大環境不好公司經營得差,股東也無權要求上巿公司還款,所以股巿融資的最大好處是企業沒有還款壓力。

中國的股巿欠發達,所以內地公司主要透過銀行借貸來投資,無論是銀行、影子銀行或透過所謂信託產品借貸,都是不同形式借貸,都需要償還,遠不如在股巿集資那麼輕鬆。所以股巿融資能力弱,長線對企業發展都有很大制約。

第二,外國持有者的回報。人民幣要走向國際化,首先要成為熱門的貿易貨幣,繼而要成為熱門的投資貨幣,最後會成為國家熱門的儲備貨幣。正如沈聯濤指出,美元資產的淨資產收益率高,關鍵就在於股巿,股巿強勁其實是支撐美元霸權的隱性因素。事實上,美國即使有數千個核彈頭,但若美股不斷下跌,亦難說服外國投資者持有。

綜合而言,未來中國經濟每年仍會以4至5%速度增長,首先就內部經濟而言,公司融資來源應該要多樣化,做大做強內地股巿,有支撐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其次,人民幣若要走向國際化,亦要有強健的股巿支撐。由於內地仍有外匯管制,外資除了投資內地股巿,港股是另一個替代選擇。如今香港股巿面對著地緣政治衝突,以美國為首的金融資本陰陰地流失,阿爺應該重新謀劃,如何發展壯大香港股巿,一方面港股活躍可成為內地公司在香港籌集外匯資金的替代來源,不用老是跑到美國巿場集資遭人卡脖子;另一方面香港亦應該做大人民幣股票交易,讓好像俄羅斯、巴西和沙特這些現在或將來可能持有大量人民幣資產的國家,可以來香港投資。當股巿壯旺,人民幣資產的投資回報率高時,人民幣國際化自然水到渠成。

要做大做旺香港股票巿場,才可以有效服務國家發展。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移英做執死老鼠工作的故事

2024年09月06日 18:30

最近看到美國官媒《美國之音》一篇報導,值得分享。

故事的主角是移居英國的港人林正軒,移英之後從事滅鼠工作,被形容為「折墮」。但林正軒就大力反駁,說自己熱愛每天執老鼠屍的工作,更悟出人生哲學。

林正軒本來是香港一個活躍的反對派人士。在2016至17年間,曾任民陣副召集人。後來亦都做過前立法會議員毛孟靜的助理,更曾參加2019年區議會選舉。後來在警察調查「35+顛覆案」時,林正軒害怕被捕,就在一日之內離境。

三年幾過去,林正軒在英國倫敦一間防治蟲鼠的公司工作。《美國之音》整篇報道,主要就是要否定他要靠這種基層滅鼠工作維生「十分折墮」的講法。

報道指原來林正軒小時候連曱甴都害怕,不過長大了就膽子變大,現在可以駕輕就熟執老鼠屍。他形容「摸下去,哦!硬繃繃、凍冰冰,即是好似以前的倉鼠死了那樣(他曾飼養倉鼠),所以我完全沒有一個如很核突、很驚恐的感覺。」

不過從第三者角度去評價,恐怕執老鼠屍而不覺核突,並不是普通人的感覺。

《美國之音》報道亦指,林正軒是在浸會大學攻讀社會政策,擁有大學學歷,如今做滅鼠工作,並不是紆尊降貴。報道亦承認,近年經常困擾移英港人的一個議題,就是就業配套不足。多份民調顯示,不少港人因為學歷和專業資格未獲英國承認,從而無法找到原來在香港任職的工種。

不過林正軒就表示,在英國從事「滅蟲師」的收入,在扣除應交稅款後,高過香港的滅蟲同業,每個星期的工時亦較短,所以待遇都可以接受。他說:「誠實地講, 任職滅鼠工作之後,從來沒有一個我很差的感覺。」

從第三者的角度去評論,移民外地學歷和工作經驗不被承認,就很難找到理想工作。

我曾經在一個本地論壇上,看到「英國搵工難」的討論。英國的失業率4.4%,不算極高。有一個應該是已經移居英國的網友留言這樣說,「白領是很難搵工,藍領就好易,中高層就難,低層就比較易。同樣低層白領又要一段時間收CV,又排期見工又揀人,藍領望兩望就試工,然後就請。」

這的確是現實的寫照,我自己亦有不少移英的朋友,已經成為麵包廠工人或是倉務員,特別是半夜看倉的工作,更加容易找到,現實點說,這些都是當地人不願意做的低下階層工作。

《美國之音》繼續講林正軒的故事,主要想否認一個昔日在香港從事民主活動的港人,在英國做滅鼠是十分折墮。林正軒說,「他們形容說我很悲慘,說到好像三餐不繼,很後悔那樣,我覺得這是他們『大外宣』的一個方針。」

對一個正常智力人來說,恐怕執老鼠屍不是一個理想的工作,恐怕也不是受中國「大外宣」影響吧。反倒是《美國之音》指鹿為馬,叫入嚮往執鼠屍,美國「大外宣」的味道更強一點。

《美國之音》的報導

《美國之音》的報導

報道連標題都充滿政治性,說「移英港人滅鼠專家 感慨英國善待老鼠 比港府打壓政治犯還要好」。而這個所謂英國善待老鼠,只是說滅鼠都不能夠虐待牠們,不能夠用滾水淥牠們,將他們折磨至死。

從第三方的角度來評論,香港其實亦有防止虐待動物的法例,《美國之音》竟然可以將這些事件昇華到英國善待老鼠,真是受訪者夠膽講,也要《美國之音》也夠膽幫手傳播。

林正軒的故事,令我想起幾十年前的一個經歷。當時去探望一個親戚,只見那幢舊樓的看更是一個很斯文的中年人,有空就在看書。和他聊一下,聽著他帶濃重北方口音的廣東話,才知道他是來自內地的新移民。他在內地本來是醫生,來到香港資格不被承認,只找到最容易找的工作,就是做看更。

這位醫生先生說,當時70年代內地收入很低,在香港做看更的人工,高過在內地做醫生。他很現實,用半鹹淡的廣東話說:「馬死落地行」。他不會說做看更的工作很好,因為這個已經是他能夠找到最好的工作。他的總結是,移民異地,寄人籬下,就是這樣了。

現在想想,香港人移民外國,處境其實和當年大陸人移居香港,沒有太大差別,能夠做回自己本來的專業工作只是極少數,馬死落地行的卻是大多數。

林正軒的故事,讓我想起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年少時讀此名著時已在想,阿Q若不是有這種思維,他的日子可能很難過吧。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