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推動沙特ETF要出死力

博客文章

推動沙特ETF要出死力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推動沙特ETF要出死力

2023年11月29日 18:06 最後更新:19:19

在近期舉辦的第一屆「香港財經論壇」上,特首李家超點出香港在財金方面的強勢,又提到香港在財金方面的新舉措,包括推動人民幣櫃台納入港股通、促進香港股票人民幣計價交易等措施,進一步強化香港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地位。另外,亦會拓展區域合作,貢獻「一帶一路」建設,其中亞洲首隻沙特阿拉伯ETF,即交易所買賣基金,也在港交所掛牌上市,資產規模是全球同類產品中最大。這類合作足以證明香港是全球資金融通的重要增值平台。

這隻沙特ETF在周三(11月29日)掛牌後,沙特主權基金公共投資基金(PIF)副理事長Turqi A. Al-Nowaiser在上市儀式表示,首隻ETF上市,標誌著PIF的重要時刻,指香港無疑是世界上最發達的金融生態系統之一,相信香港對全球金融業很重要,所以希望藉着推出ETF,將香港與沙特聯繫起來。

無論是擴展人民幣計價股票,或是引入沙特ETF,都是重大的金融舉措,亦是香港發揮獨特優勢的兩個關鍵,一是發展成重要的人民幣交易中心,另外是開展與「一帶一路」國家的合作。

政府努力推動人民幣計價股票、或是沙特ETF面世,但這只是成功的第一步,往後的執行更加重要,這涉及兩方面的重要舉措。

第一,要增強相關股票和基金的成交。香港是一個自由巿場,過去很多事情都是自然發生,但現今世界競爭愈來愈劇烈,很多事情是自然不會發生的。以香港的一個主要競爭對手新加坡為例,對各種金融產品的推動,明的暗的推力都很大。正如鄧小平的名言,無論白貓黑貓,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這些產品要成功,活躍的成交是關鍵,如何做大成交量,就是衡量成敗的KPI(關鍵績效指標)。

第二,要令散戶活躍參與。金融巿場的參與者主要分為機構投資者和散戶,機構投資者較多是買入並持有,活躍交易不多,量化交易商是例外; 散戶反而是日中交易的主要參與者,他們透過短線買賣,賺取差價,令交易量大增。香港的量化交易遠不如美國發達,這方面較難一蹴而就,所以如何鼓動更多散戶參與,是令這些新興投資產品成交活躍的要素。

不過最近的十多年,香港散戶對股巿參與的興趣愈來愈低,表面看是因為股巿表現不好,但實際這是雞還是蛋,也很難說得清楚。可能是參與者減少,巿場不活躍,股票估值下降,而不是股市下跌令參與者減少。

香港股巿散戶萎縮,其中一個原因是港交所沒有做什麼事情鼓勵散戶參與。港交所是既是一個監管者,更是一間上市公司,很多時會側重機構投資者而忽略散戶的需求。

過去港交所的規例要求上巿公司需要在一中一英的報紙刊登他們的通告,後來股壇長毛等人反對,港交所最終取消這項要求。媒體財經版收獲的廣告資源大幅減少,媒體就相應縮減財經版的人手編制,令財經報道大量萎縮。另外,媒體想提供網上即時報價,港交所向媒體收取過百萬元計的年費,試問媒體又何來動力再向散戶提供免即時報價。傳媒報道大幅萎縮後,也不見得港交所做了什麼其他推廣。

若然反轉思維,要大力做宣傳,要鼓勵散戶參與的話,港交所不但不應收取媒體高昻的資訊服務費用,反而應付費給媒體去做這件事情,推動媒體大力增加即時報價和報道更多上巿公司消息。

結論是在這個突變的新時代,特區政府快速應變,已有全新思維,由過去坐著等生意,變為主動搶生意,由過去聚焦歐美巿場,變為放眼世界,發展中東等其他各國巿場,亦加大力度做人民幣生意。但若然各個執行機構只是蕭規曹隨,搞到人民幣計價股票成交繼續稀疏,搞到沙特ETF交易冷冷清清,這會變成自證失敗的行動。

在這個搶生意的年代,果子不會自動從樹上掉下來讓你吃,各金融機構要打醒十二分精神,你們是有KPI的。首先就要出死力,去推動這隻沙特ETF成功。

盧永雄

Tags:

李家超

往下看更多文章

移英做執死老鼠工作的故事

2024年09月06日 18:30

最近看到美國官媒《美國之音》一篇報導,值得分享。

故事的主角是移居英國的港人林正軒,移英之後從事滅鼠工作,被形容為「折墮」。但林正軒就大力反駁,說自己熱愛每天執老鼠屍的工作,更悟出人生哲學。

林正軒本來是香港一個活躍的反對派人士。在2016至17年間,曾任民陣副召集人。後來亦都做過前立法會議員毛孟靜的助理,更曾參加2019年區議會選舉。後來在警察調查「35+顛覆案」時,林正軒害怕被捕,就在一日之內離境。

三年幾過去,林正軒在英國倫敦一間防治蟲鼠的公司工作。《美國之音》整篇報道,主要就是要否定他要靠這種基層滅鼠工作維生「十分折墮」的講法。

報道指原來林正軒小時候連曱甴都害怕,不過長大了就膽子變大,現在可以駕輕就熟執老鼠屍。他形容「摸下去,哦!硬繃繃、凍冰冰,即是好似以前的倉鼠死了那樣(他曾飼養倉鼠),所以我完全沒有一個如很核突、很驚恐的感覺。」

不過從第三者角度去評價,恐怕執老鼠屍而不覺核突,並不是普通人的感覺。

《美國之音》報道亦指,林正軒是在浸會大學攻讀社會政策,擁有大學學歷,如今做滅鼠工作,並不是紆尊降貴。報道亦承認,近年經常困擾移英港人的一個議題,就是就業配套不足。多份民調顯示,不少港人因為學歷和專業資格未獲英國承認,從而無法找到原來在香港任職的工種。

不過林正軒就表示,在英國從事「滅蟲師」的收入,在扣除應交稅款後,高過香港的滅蟲同業,每個星期的工時亦較短,所以待遇都可以接受。他說:「誠實地講, 任職滅鼠工作之後,從來沒有一個我很差的感覺。」

從第三者的角度去評論,移民外地學歷和工作經驗不被承認,就很難找到理想工作。

我曾經在一個本地論壇上,看到「英國搵工難」的討論。英國的失業率4.4%,不算極高。有一個應該是已經移居英國的網友留言這樣說,「白領是很難搵工,藍領就好易,中高層就難,低層就比較易。同樣低層白領又要一段時間收CV,又排期見工又揀人,藍領望兩望就試工,然後就請。」

這的確是現實的寫照,我自己亦有不少移英的朋友,已經成為麵包廠工人或是倉務員,特別是半夜看倉的工作,更加容易找到,現實點說,這些都是當地人不願意做的低下階層工作。

《美國之音》繼續講林正軒的故事,主要想否認一個昔日在香港從事民主活動的港人,在英國做滅鼠是十分折墮。林正軒說,「他們形容說我很悲慘,說到好像三餐不繼,很後悔那樣,我覺得這是他們『大外宣』的一個方針。」

對一個正常智力人來說,恐怕執老鼠屍不是一個理想的工作,恐怕也不是受中國「大外宣」影響吧。反倒是《美國之音》指鹿為馬,叫入嚮往執鼠屍,美國「大外宣」的味道更強一點。

《美國之音》的報導

《美國之音》的報導

報道連標題都充滿政治性,說「移英港人滅鼠專家 感慨英國善待老鼠 比港府打壓政治犯還要好」。而這個所謂英國善待老鼠,只是說滅鼠都不能夠虐待牠們,不能夠用滾水淥牠們,將他們折磨至死。

從第三方的角度來評論,香港其實亦有防止虐待動物的法例,《美國之音》竟然可以將這些事件昇華到英國善待老鼠,真是受訪者夠膽講,也要《美國之音》也夠膽幫手傳播。

林正軒的故事,令我想起幾十年前的一個經歷。當時去探望一個親戚,只見那幢舊樓的看更是一個很斯文的中年人,有空就在看書。和他聊一下,聽著他帶濃重北方口音的廣東話,才知道他是來自內地的新移民。他在內地本來是醫生,來到香港資格不被承認,只找到最容易找的工作,就是做看更。

這位醫生先生說,當時70年代內地收入很低,在香港做看更的人工,高過在內地做醫生。他很現實,用半鹹淡的廣東話說:「馬死落地行」。他不會說做看更的工作很好,因為這個已經是他能夠找到最好的工作。他的總結是,移民異地,寄人籬下,就是這樣了。

現在想想,香港人移民外國,處境其實和當年大陸人移居香港,沒有太大差別,能夠做回自己本來的專業工作只是極少數,馬死落地行的卻是大多數。

林正軒的故事,讓我想起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年少時讀此名著時已在想,阿Q若不是有這種思維,他的日子可能很難過吧。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