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又來批「官商勾結」這一套

博客文章

又來批「官商勾結」這一套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又來批「官商勾結」這一套

2024年02月19日 19:00 最後更新:19:16

文化藝術盛事基金贊助的巨型飄浮紅心活動「Chubby Hearts Hong Kong」,在2月14至24日舉行,橫跨西方情人節及東方元宵節,在多區快閃展出,項目惹來有外號「股壇長毛」的David Webb狙擊。

David Webb在Facebook發文,質疑港府花了多少公帑來宣傳一位手袋設計師,來港重覆已在倫敦辦過的活動,認為文化藝術盛事委員會主席鄭志剛理應知道這個事實。David Webb又指設計師Anya Hindmarch在新世界旗下尖沙咀K11 Musea也有一家商舖,質疑推廣設計師的生意,對鄭志剛的租金有幫助,不排除鄭志剛有份參與舉辦Chubby hearts的推廣活動云云。

「股壇長毛」這種指控「官商勾結式」的狙擊,的確有似曾相識的味道。

第一,活動相當成功。David Webb指飄浮紅心曾經在倫敦舉辦過,香港只是重覆。換一個角度,這個應該是嘉許而不是批評。正如黃色小鴨活動亦曾在多個世界大城市舉辦,香港也會辦,因為辦這種活動不是要發表首創的學術論文,亦不是要發布全新的產品,只是一個大眾化文藝活動,以巨型展示方式展出,本身就是一個打卡活動。「倫敦做過」似乎是證明這活動符合潮流,而非不應再辦的理據。

只要看看活動首3日的反應,包括在中環皇后像廣場、旺角花墟、大埔林村許願廣場及卑路乍灣海濱長廊展出,總參觀總人次超過20萬,其中遊客人數比例保持佔20%以上,還在社交媒體見到大量這些飄浮紅心相片出現,可見項目甚受歡迎,社會影響廣泛,亦起到吸引遊客打卡的作用。

第二,鄭志剛的角色。政府要資助舉辦文藝活動,搞國際盛事,當然要找懂得這些活動的人來參與意見。今次飄浮紅心活動的設計師Anya Hindmarch,在設計界大有來頭,2007年就搞過「I’m Not a Plastic Bag」帆布袋紅遍全球,當時她設計以回收棉製成的布袋引起搶購潮,亦提高公眾的減塑意識,所以她並不是一個nobody。至於說她是新世界旗下K11 Musea的租戶,其實只是一間pop up臨時店,只有百多呎,不是什麼大生意。

試想鄭志剛是新世界集團副主席,旗下商場客戶林林總總,如果所有與他客戶相關的事情都不能搞,其實就不應該找他來當這個盛事委員會的主席。事情恰好相反,找他做這個位,就是認為他對這些潮流文化了解得多,認識的人多,懂得如何找到世界各地知名的文藝活動來香港舉行。

記得去年底Louis Vuitton在尖沙咀星光大道搞了大型戶外時裝騷,全球轟動。據說當時特區政府並無提供支持,事後就被人批評,對這麼重要的事件袖手旁觀,香港如何能成為盛事之都。到現在找了一個懂的人來當主席,希望幫助政府更加積極去搞盛事,又批評他一間雞毛蒜皮的Pop up店和活動舉辦者有關,暗諷是「官商勾結」,那麼香港真是什麼都不用做了。

第三,還是要搞盛事。無論因為是美斯來港不落場引起的風波,還是漂浮紅心活動惹起的質疑,都不應該影響政府搞盛事的方向。只要認認真真去做,合理地使用資源,妥善安排可能有利益衝突的環節進行申報,就不應該因為怕質疑而退縮。

回歸20多年,反對派就是利用這樣或那樣的質疑,「鬧到」政府怕為止。其實公務員什麼事情也不做,人工也照收;即使是問責官員,為官避事,5年任期很快便過去。然而香港如今面對劇烈的環球競爭,與他人鬥便宜已經沒有希望,真的要走出舒適空間,多舉辦一些有新意的活動,盡量發揚香港這個國際城市的動能和魅力,才能創出更美好的明天。不應該被這些政治爭拗所干擾,變成事事都不敢作為。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移英做執死老鼠工作的故事

2024年09月06日 18:30

最近看到美國官媒《美國之音》一篇報導,值得分享。

故事的主角是移居英國的港人林正軒,移英之後從事滅鼠工作,被形容為「折墮」。但林正軒就大力反駁,說自己熱愛每天執老鼠屍的工作,更悟出人生哲學。

林正軒本來是香港一個活躍的反對派人士。在2016至17年間,曾任民陣副召集人。後來亦都做過前立法會議員毛孟靜的助理,更曾參加2019年區議會選舉。後來在警察調查「35+顛覆案」時,林正軒害怕被捕,就在一日之內離境。

三年幾過去,林正軒在英國倫敦一間防治蟲鼠的公司工作。《美國之音》整篇報道,主要就是要否定他要靠這種基層滅鼠工作維生「十分折墮」的講法。

報道指原來林正軒小時候連曱甴都害怕,不過長大了就膽子變大,現在可以駕輕就熟執老鼠屍。他形容「摸下去,哦!硬繃繃、凍冰冰,即是好似以前的倉鼠死了那樣(他曾飼養倉鼠),所以我完全沒有一個如很核突、很驚恐的感覺。」

不過從第三者角度去評價,恐怕執老鼠屍而不覺核突,並不是普通人的感覺。

《美國之音》報道亦指,林正軒是在浸會大學攻讀社會政策,擁有大學學歷,如今做滅鼠工作,並不是紆尊降貴。報道亦承認,近年經常困擾移英港人的一個議題,就是就業配套不足。多份民調顯示,不少港人因為學歷和專業資格未獲英國承認,從而無法找到原來在香港任職的工種。

不過林正軒就表示,在英國從事「滅蟲師」的收入,在扣除應交稅款後,高過香港的滅蟲同業,每個星期的工時亦較短,所以待遇都可以接受。他說:「誠實地講, 任職滅鼠工作之後,從來沒有一個我很差的感覺。」

從第三者的角度去評論,移民外地學歷和工作經驗不被承認,就很難找到理想工作。

我曾經在一個本地論壇上,看到「英國搵工難」的討論。英國的失業率4.4%,不算極高。有一個應該是已經移居英國的網友留言這樣說,「白領是很難搵工,藍領就好易,中高層就難,低層就比較易。同樣低層白領又要一段時間收CV,又排期見工又揀人,藍領望兩望就試工,然後就請。」

這的確是現實的寫照,我自己亦有不少移英的朋友,已經成為麵包廠工人或是倉務員,特別是半夜看倉的工作,更加容易找到,現實點說,這些都是當地人不願意做的低下階層工作。

《美國之音》繼續講林正軒的故事,主要想否認一個昔日在香港從事民主活動的港人,在英國做滅鼠是十分折墮。林正軒說,「他們形容說我很悲慘,說到好像三餐不繼,很後悔那樣,我覺得這是他們『大外宣』的一個方針。」

對一個正常智力人來說,恐怕執老鼠屍不是一個理想的工作,恐怕也不是受中國「大外宣」影響吧。反倒是《美國之音》指鹿為馬,叫入嚮往執鼠屍,美國「大外宣」的味道更強一點。

《美國之音》的報導

《美國之音》的報導

報道連標題都充滿政治性,說「移英港人滅鼠專家 感慨英國善待老鼠 比港府打壓政治犯還要好」。而這個所謂英國善待老鼠,只是說滅鼠都不能夠虐待牠們,不能夠用滾水淥牠們,將他們折磨至死。

從第三方的角度來評論,香港其實亦有防止虐待動物的法例,《美國之音》竟然可以將這些事件昇華到英國善待老鼠,真是受訪者夠膽講,也要《美國之音》也夠膽幫手傳播。

林正軒的故事,令我想起幾十年前的一個經歷。當時去探望一個親戚,只見那幢舊樓的看更是一個很斯文的中年人,有空就在看書。和他聊一下,聽著他帶濃重北方口音的廣東話,才知道他是來自內地的新移民。他在內地本來是醫生,來到香港資格不被承認,只找到最容易找的工作,就是做看更。

這位醫生先生說,當時70年代內地收入很低,在香港做看更的人工,高過在內地做醫生。他很現實,用半鹹淡的廣東話說:「馬死落地行」。他不會說做看更的工作很好,因為這個已經是他能夠找到最好的工作。他的總結是,移民異地,寄人籬下,就是這樣了。

現在想想,香港人移民外國,處境其實和當年大陸人移居香港,沒有太大差別,能夠做回自己本來的專業工作只是極少數,馬死落地行的卻是大多數。

林正軒的故事,讓我想起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年少時讀此名著時已在想,阿Q若不是有這種思維,他的日子可能很難過吧。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