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美息高香港有運行

博客文章

美息高香港有運行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美息高香港有運行

2024年05月13日 20:19 最後更新:20:37

香港過去一年多經濟比較低迷,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美國利息高企。

港元和美元有聯繫匯率,本地並無自主的利息政策,港息跟著美息向上,資金成本高漲。再加上美元匯價升,港元跟住升,從外國遊客來看 香港物價很貴,從香港人外遊的角度,外地物價很便宜,旅遊業難搞,消費會外流,香港深受美息高企之苦,但最近終於嚐到一點甜頭了。

自4月19日開始,香港股市快速上升,由低位的16100 點 大升至19100點,而且一開始升就升勢凌厲,初段連升10日。一個月多一點港股就升了3000點,升幅有19%。一般分析會將這波上升,歸根於阿爺支持香港的政策。的而且確,阿爺有很多政策支持香港,但那些政策是陸續推出,逐步升溫,而不是突然而來,但股市就突然而升,和阿爺的惠港政策的相關性不太明顯。

港股變得吸引,其中一個原因是香港變成資金避風港。4月10日,美國公佈3月的通脹數字,剔除食品和能源的3月核心通脹率,同去年相比上漲3.8%,比巿場預期的3.7%為高,同上月相比的環比上漲0.4%,亦都高於巿場預期的0.3%。消息一出,市場預期聯儲局今年減息機會進一步下降,美國債息大幅向上,美元跟著飆升。

美國利息高企,亞洲國家本來已經難捱,再加上現在利息前景是「更高更長」(Higher for longer),美元向上,亞洲貨幣就深受其苦。除了人民幣和港元之外,近日亞洲貨幣全線大幅向下,當中由於日本是僅次中國的亞洲第二大經濟體,日圓走勢更受注目。日圓從去年年底見1美元兌141日圓的半年高位後,今年年頭本來已經是開始腳軟下跌,4月10日之後跌幅加快,由當日的1美元兌152.95,到4月29日直跌到穿160日圓,創下近34年的低位。日圓1個月跌近5%,由年頭計更跌多過10%。日本政府消息人士承認,日本央行曾分別在4月29日及5月2日入市干預,支持日圓匯價,規模達8萬億日圓(約516億美元)。日本央行撐匯價令日圓暫時止跌回穩,市場對圓匯的信心未恢復,走資情況未能止血,因為持有日元資產,即使資產價格不變,只要匯價下跌,亦會蒙受匯兌損失。

相對而言,在這一個月美元上升浪潮當中,人民幣表現穩定,從4月10日美國公布通脹消息至今匯價無變。港元更是表演強橫,4月10日後,港元還是企穩在7.84的位置,在亞洲貨幣大跌的浪潮中並無大跌,並無跌到7.85的金管局入市干預位。近期還快速回升,回年初的7.81港元的高位,成為亞洲少有面對美國高息比預期更長、還可以逆市上升的貨幣。

港元匯價堅挺,即顯示有資金流入,沽美元買港元。港元似乎成為資金避風港,因為港元和美元聯繫,兌美元匯價只會窄幅波動,亞洲多國貨幣下跌顯示有資金流走,這些資金要麼流向美元資產市場,但另一個選擇就是流入香港避一避風頭。

外資流港可以短期泊入港元存款,也可以進入投資市場。過去一兩年港股深受地緣政治風波的影響,股票早已被沽下來,長期在低位徘徊,即使今天19000點,相對於過去長期恒指在大約25000點水平上下走動,現今港股仍然便宜。所以外資資金泊入香港,亦不一定要做定期存款,而是可以買入股票。

如果這個假設成立,就變成一種相反理論。美息維持高企令香港利息成本高踞不下,本來對香港經濟基本因素有負面影響,這方面的影響仍然存在。但是港元如果起到資金避風港的角色,外資繼續流入,港股就會繼續有表現,出現「感覺良好因素」(Feel-good factor)。由於不少市民會直接買股票,加上強積金多少都有作股市投資,股市向好,香港人也會開心一些。

美國快將公布4月的通脹數字,如果通脹從高位回落的話,要小心這種利好的因素就會減退。反之通脹續高,就繼續跳舞吧。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移英做執死老鼠工作的故事

2024年09月06日 18:30

最近看到美國官媒《美國之音》一篇報導,值得分享。

故事的主角是移居英國的港人林正軒,移英之後從事滅鼠工作,被形容為「折墮」。但林正軒就大力反駁,說自己熱愛每天執老鼠屍的工作,更悟出人生哲學。

林正軒本來是香港一個活躍的反對派人士。在2016至17年間,曾任民陣副召集人。後來亦都做過前立法會議員毛孟靜的助理,更曾參加2019年區議會選舉。後來在警察調查「35+顛覆案」時,林正軒害怕被捕,就在一日之內離境。

三年幾過去,林正軒在英國倫敦一間防治蟲鼠的公司工作。《美國之音》整篇報道,主要就是要否定他要靠這種基層滅鼠工作維生「十分折墮」的講法。

報道指原來林正軒小時候連曱甴都害怕,不過長大了就膽子變大,現在可以駕輕就熟執老鼠屍。他形容「摸下去,哦!硬繃繃、凍冰冰,即是好似以前的倉鼠死了那樣(他曾飼養倉鼠),所以我完全沒有一個如很核突、很驚恐的感覺。」

不過從第三者角度去評價,恐怕執老鼠屍而不覺核突,並不是普通人的感覺。

《美國之音》報道亦指,林正軒是在浸會大學攻讀社會政策,擁有大學學歷,如今做滅鼠工作,並不是紆尊降貴。報道亦承認,近年經常困擾移英港人的一個議題,就是就業配套不足。多份民調顯示,不少港人因為學歷和專業資格未獲英國承認,從而無法找到原來在香港任職的工種。

不過林正軒就表示,在英國從事「滅蟲師」的收入,在扣除應交稅款後,高過香港的滅蟲同業,每個星期的工時亦較短,所以待遇都可以接受。他說:「誠實地講, 任職滅鼠工作之後,從來沒有一個我很差的感覺。」

從第三者的角度去評論,移民外地學歷和工作經驗不被承認,就很難找到理想工作。

我曾經在一個本地論壇上,看到「英國搵工難」的討論。英國的失業率4.4%,不算極高。有一個應該是已經移居英國的網友留言這樣說,「白領是很難搵工,藍領就好易,中高層就難,低層就比較易。同樣低層白領又要一段時間收CV,又排期見工又揀人,藍領望兩望就試工,然後就請。」

這的確是現實的寫照,我自己亦有不少移英的朋友,已經成為麵包廠工人或是倉務員,特別是半夜看倉的工作,更加容易找到,現實點說,這些都是當地人不願意做的低下階層工作。

《美國之音》繼續講林正軒的故事,主要想否認一個昔日在香港從事民主活動的港人,在英國做滅鼠是十分折墮。林正軒說,「他們形容說我很悲慘,說到好像三餐不繼,很後悔那樣,我覺得這是他們『大外宣』的一個方針。」

對一個正常智力人來說,恐怕執老鼠屍不是一個理想的工作,恐怕也不是受中國「大外宣」影響吧。反倒是《美國之音》指鹿為馬,叫入嚮往執鼠屍,美國「大外宣」的味道更強一點。

《美國之音》的報導

《美國之音》的報導

報道連標題都充滿政治性,說「移英港人滅鼠專家 感慨英國善待老鼠 比港府打壓政治犯還要好」。而這個所謂英國善待老鼠,只是說滅鼠都不能夠虐待牠們,不能夠用滾水淥牠們,將他們折磨至死。

從第三方的角度來評論,香港其實亦有防止虐待動物的法例,《美國之音》竟然可以將這些事件昇華到英國善待老鼠,真是受訪者夠膽講,也要《美國之音》也夠膽幫手傳播。

林正軒的故事,令我想起幾十年前的一個經歷。當時去探望一個親戚,只見那幢舊樓的看更是一個很斯文的中年人,有空就在看書。和他聊一下,聽著他帶濃重北方口音的廣東話,才知道他是來自內地的新移民。他在內地本來是醫生,來到香港資格不被承認,只找到最容易找的工作,就是做看更。

這位醫生先生說,當時70年代內地收入很低,在香港做看更的人工,高過在內地做醫生。他很現實,用半鹹淡的廣東話說:「馬死落地行」。他不會說做看更的工作很好,因為這個已經是他能夠找到最好的工作。他的總結是,移民異地,寄人籬下,就是這樣了。

現在想想,香港人移民外國,處境其實和當年大陸人移居香港,沒有太大差別,能夠做回自己本來的專業工作只是極少數,馬死落地行的卻是大多數。

林正軒的故事,讓我想起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年少時讀此名著時已在想,阿Q若不是有這種思維,他的日子可能很難過吧。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