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立場新聞》案裁決公正合理 無損香港新聞自由

博客文章

《立場新聞》案裁決公正合理  無損香港新聞自由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立場新聞》案裁決公正合理 無損香港新聞自由

2024年09月10日 19:40 最後更新:20:05

日前,香港特區區域法院就《立場新聞》一案作出裁決,依法裁定《立場新聞》母公司、前總編輯鐘沛權、時任署理總編輯林紹桐3被告「串謀發佈及/或複製煽動刊物罪」罪成。判決結果一出,引發各界關注,社會主流意見支持判決,認為裁決合理公正,但也有零星聲音借此攻擊抹黑香港新聞自由。筆者認為,法院判決明確回應控辯雙方各項爭議,釐清了何謂煽動及煽動意圖等問題,並清晰界定新聞自由與煽動行為間的界限,不存在定罪紅線模糊、法例收緊或損及言論及新聞自由的情況。法官在判詞中主要就三方面的憲法及法律議題作出裁決,最終裁定被控17篇文章中有11篇具煽動意圖,各被告作為發佈者具有蓄意或罔顧後果的犯罪意圖且存在串謀煽動的協議。真理越辯越明,讓我們回到案件判決,循著法官在判案書中關注的三大議題及其進行的嚴密論證,看看此案是如何環環相扣得出罪成結論的。

第一,《立場新聞》被控文章具有煽動意圖,存在危害國家安全的潛在風險。

根據香港特區《刑事罪行條例》等相關法律,在認定被控文章是否具煽動意圖時,鬚根據實際情況綜合判斷,包括控罪發生的時代背景。「修例風波」期間,香港社會政治氣氛極為熾熱、社會出現撕裂,激烈的遊行示威和暴力事件屢見不鮮,各種不穩定因素大量存在,社會大眾更易受到有關言論的煽動。當時,《立場新聞》作為大多數年青人都使用的網上新聞媒體,傳播的訊息影響力大,特別是一些極端性的言論可能造成嚴重後果。法院在審判時充分考慮了這些情況,因此裁定11篇文章具有煽動意圖。如《立場新聞》刊發的何桂藍專訪文章,提出「破局」策略,要「令中央政府的劇本無法進行」。其言論鼓吹和煽惑群眾與中央政府處於對抗性的位置,顯示其極度仇恨、厭惡及藐視中央和特區政府或激起對其離叛。又比如刊發的專訪文章《中大衝突兩年 :畢業生憶徒步前行護校 哀山城人文精神消逝》提供錯誤事實,攻擊警方執法,美化暴動者的行為,藉嵌入錄像片段重新展示抗爭口號標語,意圖引起公眾對特區政府及警方的憎恨,具有煽動意圖。

第二,3被告至少具有罔顧煽動後果程度的犯罪意圖,滿足發佈煽動刊物罪所需犯意。

根據刑事法的一般法律原則,發佈煽動刊物罪的犯罪意圖在程度上有三種可能性:最高要求為發佈者蓄意煽動;其次是發佈者須對文章可以觸發的自然煽動後果有所預計,但罔顧煽動後果;最低要求為對文章內容具煽動意圖知情。法官綜合本案控辯雙方的陳詞和所有新增案例進行裁決,指出煽動罪是特定意圖的罪行,發佈者在發佈煽動刊物時蓄意煽動、或罔顧煽動後果而明知犯險,即屬具有符合煽動罪的特定意圖,需要承擔罪責。這也是法官反復斟酌後,在維護國家安全與保障言論、新聞、出版自由等基本權利之間作出的適當平衡。

根據《立場新聞》母公司公司架構文件、資金記錄等證據可知,《立場新聞》母公司股東 (包括鐘沛權及董事蔡東豪) 在信託安排下替不願意披露身份的金主營運《立場新聞》,該刊的政治理念是本土主義,其媒體路線為支持及促進香港本土自主,在「修例風波」期間更成為抺黑和中傷中央及特區政府的工具。鐘沛權作為《立場新聞》總編輯,製作及發佈被裁定具煽動意圖的文章,表明其知悉並認同文章的煽動意圖,並與蔡東豪代表的《立場新聞》母公司間就發佈文章存在串謀協議。後林紹桐作為署理總編輯接手《立場新聞》,繼續發佈煽動文章,表明其加入前述串謀協議。同時,根據香港《本地報刊條例》,《立場新聞》母公司作為《立場新聞》的所有者,被推定為發佈有關文章。綜上可得,3被告以《立場新聞》作發佈平台,發佈相關文章煽動憎恨中央政府或香港特區政府及憎恨司法,至少具有罔顧煽動後果的犯罪意圖,且存在發佈煽動刊物的串謀協議。

第三,裁決充分考慮了新聞自由,清晰合理划定煽動行為與新聞自由間的界限。

香港基本法第27條、《香港人權法案條例》第8條、香港人權法案第16條保障言論自由不受限制 (包括新聞及出版自由),除非有關限制由法律規定且與限制目的相稱,即符合相稱性原則。根據香港人權法案第16條和《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9條,傳媒及其工作人員在發佈言論、信息和文章時, 其限制就是須遵守及執行「特別責任和義務」,包括「保障國家安全或公共秩序, 或公共衛生或風化」。即,當言論在相關背景下被評定為對國家安全造成潛在破壞,及意圖嚴重破壞中央或特區政府權威時,需要予以制止,這是符合相稱性原則的,並沒有不合比例地限制言論自由及新聞自由。

新聞自由需要基於事實、保證公正,為大眾提供準確可靠的信息,若發表危害國家安全或公共秩序的言論或刊物就會受到限制。《立場新聞》正是由於其11篇具有煽動意圖文章毫無客觀事實基礎、意圖嚴重破壞中央或特區政府權威等,因此落入法網。法院亦裁定控方指控的17篇文章中有6篇或屬新聞報道,或僅涉及表達政治觀點等,不足以證明具煽動意圖,這恰恰表明法院站在客觀中立的視角審視全部被控文章,絕非如攻擊者所指的「因履行記者行為進行新聞報道而獲罪」雲雲。藉此,判決也澄清了合法和非法言論之間的區別,對煽動行為與新聞自由之間划定了清晰的界限。

網絡絕非法外之地,新聞自由、言論自由亦有其底線和邊界,傳媒機構及從業者應以事實為依歸作客觀公正的報道,不得闖底線、碰紅線。香港基本法及人權法案等依法保障新聞及出版自由,無論是香港國安法還是香港國安條例的頒布,都絲毫沒有對其造成限縮或抑制,而恰恰是築牢法治這一最後屏障為新聞自由等各種自由保駕護航。一些勢力和個人肆意掀起司法場域輿論,唱衰香港,挑動仇恨與對立,這恰恰是對香港司法獨立最大的干預。奉勸肆意攻擊抹黑判決的勢力及個人擦亮眼睛看看判決書,從香港的法治實踐和社會發展中去學習什麼是經得起考驗的司法判決,什麼是法治秩序下的自由和人權。

時事評論員 青平




來論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吳秋北:那些危害國安、損盡別人,而主張和解寬容的,一個不寬恕!

2024年11月23日 14:43 最後更新:14:52

香港黑暴顏色革命已過去5年了,5年前的凶險、破壞和社會動盪歷歷在目,反中亂港分子給香港帶來的傷痛仍然揮之不去。《香港國安法》實施,進而完善選舉制度及維護國家安全立法,香港得以撥亂反正。可是黑暴遺禍還未徹底清算,其教訓更有待深刻認識。在35+、黎智英案判決之際,以日月報及數字網媒為首的媒體刮起陣陣陰風,彌漫歪邪之氣,有計劃地炮製「大和解」論、「寬容」論,美其名是在呼籲社會大和解,實際是在投石問路試水溫,為黑暴哭喪招魂,恨不能黑暴卷土重來。

明辨「大和解」真相 「一國」前提四海皆準

違法行為必究必懲,是司法精神重要體現,更是維護國家安全應有之義。當初鼓吹「違法達義」的頭目都已認罪,鐵欄外還要培養新的代理人。香港長期以來就有一群「開明人士」、「開明紳士」,往往在反對派、反中亂港分子勢弱時,就及時出來做「和事老」。這和反中亂港分子每遇不利形勢就制出「大和解」(典形例子就是白鴿黨主張「大和解」,要求特首特赦佔中九男女)如出一轍。

西方的政治鬥爭,喜歡用「大和解」來演繹政治關係的變化。「大和解」的考慮,就是基於一個地區/國家的利益,目的是就政治分歧作出一定的妥協,以換取團結一致去處理一些地區/國家重大事務。西方的政黨鬥爭之間,前提必也愛國,否則「和解」是無稽之談。正如英國政府不容許蘇格蘭搞獨立,美國政府不會與加州獨立妥協,「一國」是底線和共識。如果有政黨與外國勢力勾結搞顛覆,政府還與之「大和解」,那是與自己的人民決裂,離倒台亡國便不遠了。

法治問題政治化違背司法精神

反中亂港分子勾結外國勢力,意圖充當外國代理人,策動打砸搶燒殺黑暴以至顛覆政權謀獨。這不是能夠「和解」的,更不是可以妥協、包庇和縱容的!說要「大和解」,說要輕判「黑暴」和肥佬黎,實在是荒謬之論。這不是「大和解」,而是放「虎」歸山,必然後患無窮。

香港是法治社會,犯罪與否,法庭自有裁決。為何那些一直推崇法治的人,反而認為要輕判肥佬黎或黑暴份子來「大和解」呢?原來在他們心目中,政治可以這樣插手法庭裁決。這真是匪夷所思!法治問題政治化是西方的慣用伎倆,或許港英時代可以,但今天不是港督殖民統治,那些「開明紳士」的荒謬「大和解」,還是退回給西方國家「寬容」自己吧!

我們團结一切可以團结的力量,但對於冥頑不靈要損害國家安全和香港安全的反中亂港份子和港獨份子,是堅決不可以的,堅決繩之於法。那些涉及干犯危害國家安全罪行的,必須由法庭作出裁決和懲處。至於所謂的「大和解」,既是偽命題,也是別有用心,實無討論的必要,但要提防有人試圖「歪理」變「真理」,顛倒是非,暗中為反中亂港份子說項,顛倒是非,故意把懲處犯罪分子扭曲為政府的「不包容」和「不和解」。

示威遊行自由 非作秀工具 不是越多越光榮

至於為了就「寛容」說事,日月報竟和所謂學者炮製出要政府鼓勵遊行示威的謬論。示威遊行的數字,從來不是一個地方好壞的指標。若是數字越高越證明政府開明,這邏輯是把政府從示威遊行的針對對象,變成了一起唱戲的共謀。這樣的遊行有何意義?或許提議以鼓勵遊行彰顯政府包容的人,只重視過程,不在乎結果,民意也只是他作秀的道具,這樣的西方民主實在是人民的悲劇。「遊行之都」並非美譽,就像「黑暴」是別人口中的「最美風景線」。

香港市民有示威遊行的權利,但不代表要積極遊行示威,並以此為榮。示威遊行不是沒有成本的,花費大量物資和時間,或許引起媒體關注,卻是反中亂港分子肆虐時,形成的相當成熟的「產業」。任何一個正常的社會,不會期望有經常、慣性、常態化的示威,除非是一些專門收錢的職業示威遊行者。他們收錢搞示威遊行,自然樂得常有工開。工業行動是無可奈何時才會選擇,比如勞資問題,當資方不願對話,工會迫於無奈下可能需要發動罷工。然而工會的職能正正在在於讓勞資雙方「有得傾」,而非以罷工、遊行、示威為目的。

「全過程人民民主」更顯先進性

社會安寧,是政府的包容落到了實處,讓民意有結果,讓決策有執行。政府能先天下之憂而憂,市民滿意政府表現,示威遊行反而是可能「清零」。這樣的「清零」,才是真正理想的社會。難道我們要讓外資先示威方引入?有這樣的國際慣例嗎?

包容的政府體現在有不同形式、不同渠道、時時聆聽民意,不可累積不滿、更不能規定個日子,要求市民必須上街示威遊行。除了西方的投票式民主、遊行式民主,還有一種更實在的以人民為中心的「全過程人民民主」,有十四億人在實踐,創造了經濟高速發展、國家長期穩定的巨大成就。香港是「一國兩制」偉大方針的實踐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特別行政區,國家的一部分,應有能力走好符合香港實際情況的民主發展道路,決不能照搬美西方那一套,更不能犧牲自己的冷暖遂別人的意。

包容必有前提,否則便是「縱容」

任何一個國度的包容也有愛國和守法為前提。西方社會動輒以「國家安全」為藉口打壓異己,試問以「普世價值」逼人就範,「從實力地位出發」的對話又體現了哪門子包容? 反觀香港,回歸以來已「縱容」了偽民主派多年,最終讓「民主派」成為了民主建設的破壞者,勾結西方,充當西方代理人,發動港版顏色革命……忘了這些歷史教訓就是背叛!

無論是「大和解」或是「寬容」的謬論,都是在害盡別人,又要求包容自己。套用魯迅先生警言:那些損著別人牙眼,卻不準別人還擊,甚至不準防範,主張「大和解」、「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這種人還是魯迅先生的話:一個不寬恕!

 作者:吳秋北(港區人大代表、工聯會會長、立法會議員)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