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美國「沉舟側畔千帆過」

博客文章

美國「沉舟側畔千帆過」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美國「沉舟側畔千帆過」

2024年11月28日 18:32 最後更新:19:49

78歲的特朗普快將上台,出任全球最大資本主義國家美國的下一任總統。他到底會令美國再次偉大,還是為美國自掘墳墓呢?

特朗普未上任已祭起關稅大棒,將矛頭指向墨西哥、加拿大和中國這3個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看似威風八面,但這種保護主義政策,真的可以起美國沉疴?或許可以從231年前的一個故事說起,那個故事發生在中國。

那一年是1793年,是大清乾隆皇帝登位58年。乾隆82歲,已到垂暮之年。中國作為一個東方大國,陸路各方受天然屏障保護,但面對海權時代來臨,開始受到挑戰。18世紀末,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藉工業革命崛興,製造業生產力大爆發,用現在美國的術語來說是「產能過盛」,所以要到處發掘天然資源及新興銷貨市場。當時英王派馬戛爾尼使團(Macartney Embassy)來華,以為乾隆皇帝祝壽為名,實質上想打開中國的貿易市場。

當時東印度公司向英王陳情,指中國只開放廣州一口通商,不能滿足英國對華貿易的需要,就想要求清政府除廣州外,開放寧波、舟山、天津,允許英商進行貿易。不過這個英國使團單就是否要對乾隆行三跪九叩之禮,已經和清朝官員鬧得不可開交。最後乾隆皇帝以「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一錘定音,拒絕向英國打開貿易的大門。

年老保守的乾隆皇帝,堅持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他在會見英國使團6年後去世,這亦是清朝由盛轉衰的開始。歷史告訴我們,閉關鎖國影響國家進步。

反觀世界,之後百多年歷經巨變。美國GDP 在1914年超越英國,成為新興強大資本主義國家。而英國深受二次大戰重創,倫敦被納粹空軍炸成廢墟,國力由盛轉衰。美國看準機會,取而代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一哥。二戰還未結束,美國已經謀劃布列頓森林制度(Bretton Woods system),創建國際貨幣基金會、世界銀行等組織。到1947年,更由美國帶頭23個國家在日內瓦簽署《關稅及貿易總協定》,推動各國削減關稅等貿易壁壘,逐步實行自由貿易。當時美國推動自由貿易的理論是,一次大戰之後各國大加關稅,實行保護主義,結果在1929年帶來全球經濟大蕭條,令德國等國家經濟走上絕路,催生激進政治,帶來二次大戰,所以要成立《關貿總協定》推動自由貿易。而《關貿總協定》最後就蛻變為世界貿易組織,所以美國本來是推動全球自由貿易的龍頭大佬。

不過,現在這個龍頭垂垂老矣,78歲的新皇上台,完全否定昨日的我,用古典保護主義理念搞經濟,毫無理由地單方面強加三大貿易夥伴的關稅,完全違反世貿組織的規定。不過由於大家都覺得世貿組織管不了美國,所以就算美國這種加稅行為完全違規,亦沒有人願意多談了。

接下來的問題是,美國這樣強徵關稅,逐步走向閉關鎖國,會否讓產業回流,讓美國再次偉大呢?

其實104年前的1920年,美國通過的《瓊斯法案》已經是一個最好的例子。《瓊斯法案》的全名是《商業航運法案》,規定在美國水域和港口之間航運的輪船,只能夠有美國建造、美國註冊、由美國人擁有、由美國公民或永久居民船員運作,美國船廠還必須為美國政府船隊提供維修服務,但美國港口與外國港口之間航運的商船,則不受限制。

雖然《瓊斯法案》只限制美國本土港口之間的航運,但是這條保護主義法案,已產生深遠的影響。由於美國造船廠受法案的保護,越養越肥,逐漸失失去國際競爭力,最後淪為只接到美國軍方訂單的大白象。最後大白象也頂不順,由於成本高昂,做軍方訂單都賺不了錢,船廠紛紛倒閉。美國最後即使願意付出高昂代價去建造和維修軍艦,但都找不到足夠的船廠來滿足需求。

去年中國接了全球1500筆新船訂單,美國只接到5艘新船訂單,美國的造船王國地位,先後被日本、韓國和中國取代。今年頭三季,中國新接造船訂單佔全球的74.7%,中國在全球造船業的地位遙遙領先。《瓊斯法案》就是美國實行保護主義政策的最佳寫照。老大帝國要閉關鎖國來保護自己,最後只會令到自己的競爭力越來越弱,完全無辦法在環球市場中打敗對手。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美國這艘巨輪逐步下沉,會捲起一個又一個的旋渦。但在自由貿易的世界大潮中,以中國為首的其他國家,將會逐步建立全新的自由貿易體系,最後將美國完全排除在外。美國大加關稅,只會令美國人買的東西越來越貴,美國高成本令製造業難以回流,美企在關稅和補貼保護下,亦難強化美國的競爭力。

中國面對美國的關稅大棒,或許要捱一段時間,但最後會成為新自由貿易體系中的引領者。風險在前面,機遇也在前面。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英國財相一訪華  英鎊就受狙擊了

2025年01月13日 20:09 最後更新:20:49

英國新工黨政府上台後,意識到英國經濟太差難以為繼,就選擇和中國改善關係的道路,結果遭到四方八面的狙擊。

英國財政大臣李韻晴上周六(1月11日)抵達北京開啟訪華之旅。她行前在英國《泰晤士報》撰文為中國之行辯護,表示上一屆政府「未能認識到與中國打交道的價值,英國必須自信地與中國開展貿易往來。」

李韻晴寫道:「我們不能忽視這樣一個事實,即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也是我們的第4大貿易夥伴,英國有近50萬個就業崗位依賴對中國的出口。因此,不與中國打交道根本就不是一種選擇。」

但在李韻晴訪華前夕,英鎊飽受狙擊。上周英鎊兌美元匯率大幅下跌,跌至13個月以來新低。李韻晴訪華期間,英鎊就如贈慶那樣繼續探底,本周一跌至1美元兌1.21英鎊的低位。

與此同時,英國國債價格也大跌,價跌息升,10年期英國國債收益率在當地時間9日觸及2008年以來的最高點,達到4.925厘,到本周一仍在高位徘徊,報4.887厘。

在正常情況下,債券收益率上升會提振本幣匯率,但最近一星期,英國長債收益率飆升加上英鎊暴跌,這種罕見的組合,表面上是投資者對英國政府控制國債和通貨膨脹的能力失去了信心。

市場因而把英國最近的金融動盪拿來與2022年的前首相卓慧詩上台時的的「小型預算案危機」比較,甚至將其與20世紀1976年的債務危機相提並論,那次危機逼使英國政府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尋求救助。

反對黨保守黨上周呼籲李韻晴取消此次訪華行程,但李韻晴頂住壓力堅持訪華。

李韻晴在英國企業高層和財政官員代表團的陪同下,和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和國家副主席韓正等中國領導人見面。李韻晴在會面後表示,中英雙方達成多項共識,集中於金融服務業貿易和英國農作物和食品的出口。李韻晴稱這些中英協議「未來5年將為英國經濟提供6億英鎊的資金」。

在美國拜登政府落任前夕,還要不斷推出抵制中國和俄羅斯的措施,為下任總統特朗普挖坑。但英國工黨政府就不和美國配合,急忙要改善對華關係,拜登政府自然就不高興了。

就在李韻晴訪華前夕,英鎊受到狙擊,保守黨亦配合叫李韻晴取消訪華行程,一切來得有點巧合。雖然李韻晴堅持訪華,但估計未來英國想改善和中國的關係,最大阻力不是來自國內,而是來自美國。

這令人聯想起香港在1997年回歸前還是好端端的,但回歸後亞洲金融風暴卻快速席捲香港。若不是特區政府最後果斷入市,後果不堪設想。

未來中美關係風高浪急,小心香港成為其中一個戰場。近日網上出現很多唱衰港元的評論,部份打扮成財經分析,叫港人將大量資產轉成美元,說得言之鑿鑿,頗收打擊信心之效。部份影片來路不明,用機械人配音,其動機有點可疑。慎防有人先動搖港人對港元匯價的信心,為製造金融危機舖路。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