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正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香港亦正朝向國際綠色科技及金融中心邁進,加快推進社會綠色轉型和綠色低碳發展,進一步減少碳足跡,策略包括「淨零發電」、「節能綠建」、「綠色運輸」和「全民減廢」。
政府銳意推動新能源車輛發展,有從事新能源研究的學者認為,香港相關發展應「兩條腿走」,私家車以電動車方向轉型,而大型商用車輛則以氫能方向邁進。政府近日公布,資助巴士公司添置電動巴士,同時有巴士公司進一步測試氫能巴士及設加氫站,務求達至「碳中和」的明確目標。
要「碳中和」、實施減碳措施的同時,也必須要理解如何量化碳排放量-「碳審查」,掌握數據才能有效掌握目標及推動減碳措施。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PReCIT)早前於「2024年《施政報告》建議書,建議由政府做起,實施全面碳審計措施,追蹤和管理各經濟領域的溫室氣體排放。有份撰寫建議書的理大研究助理教授陳家聰認為,做法有助政府有更多數據支持,從而更能判斷及比較不同減碳政策當中,實施時究竟需要投放多少資源。
碳排放如何計算?
陳家聰表示,全球通用的碳審計主要有三種,包括「排放系數」,指是某一特定活動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當量(以每公斤計);現階段發電廠發電及車輛行走時的排放量等,都可用「排放系數」來換算:「換言之,只要你知道你的商業行為用了多少度電,便能知道碳排放量。」另一種就是「質量平衡法」,是物種質量與能量產生、消耗及轉換等的平衡計算,來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他進一步解釋:「假設有原材料一公斤,有100克『內含碳』,生產過程後的成分餘下50克,當中的50克可能有一半變了氣體,一半成為殘餘廢物。一旦這些殘餘廢物可以再利用,那麼便能計算出有25克碳釋放到大氣層。」至於最後一個方法就是「實測」,例如化工行業會排放出廢氣,透過了解、收集相關廢氣排放成分及量,再換算生產過程當中有多少碳排放。當掌握了碳排放量,便能方便計算,為日後碳排放交易以及推行政策做好準備。
實行碳交易 先了解排碳多少
陳家聰表示,在現實當中即使使用了「零碳」電力,但所駕駛電動車的鋼材及輪胎等,在生產過程時亦會有碳排放:「人類行為基本上很難100%零碳。」所以必須要有一些如種植樹木、鼓勵綠色研究、使用綠色材料或產品、推行環保措施等減排活動去「彌補」及「抵銷」,這就涉及「碳交易」。
然而,不同地方用一公升的水、一張紙,碳排放是多少都會不一樣,此外不同人類活動也有不同計算方法,就市民而言,現階段需如何理解?又如何知道日常有多少碳排放?陳家聰坦言數據收集及計算相當複雜,而減碳還在推廣階段,要需時整理。
政府近日公布了「可持續披露路線圖」,2028年之前逐步先後讓所有主板上市公司、恒生綜合大型股指數成分股公司、以及上市公司須參照ISSB準則,交ESG總結報告時需要披露溫室氣體排放。陳家聰坦言:「還未去到中小企,所以全民投入的路途還很遠。」不過他強調在推廣減碳前期,政府可推一些措施,加快日常生活加入減碳的步伐:「例如可參考電器能源標籤的做法,實行『碳標籤』,簡單舉例,有兩個品牌的紙張,重量相同,A品牌來自歐洲,B品牌是亞洲,A品牌運輸過程碳排放較B品牌為高,以類似準則定下一些準則,列出標籤,讓市民或企業更易理解。」
陳家聰:香港科研越來越「落力」
香港基礎科研實力雄厚。為加速生產綠色轉型,政府多年來設立不同基金支援本地綠色科技發展。從事綠色研究超過15年的陳家聰表示,政府在創科創業或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方面「相當落力」,整個培育創科人才的環境亦越來越重視:「創新科技署為大學成員成立的技術初創公司提供資金,我當初做研究時得數十萬,現在慢慢發展到去到有天使基金達300萬,加快初創企業成長,政府鼓勵研究人員成立公司,鼓勵更多研究及創科產品。」「香港科學園以及數碼港亦有很多創科創業計劃,吸引不少人才參加。」此外,大專院校的課程內容方面亦推陳出新:「現在理工大學讀科研相關的學生,都可修讀商科科目,為人才未來創造更多推動產業的優勢。」
倡新能源車輛發展「兩條腿走」
陳家聰主要從事新能源研究,並獲政府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支持,評估新能源車輛在香港的適應性。他認為,香港新能源車輛的布局與發展,應該「兩條腿走」,私家車以電動車方向轉型,大型商用車輛則以氫能方向前進:「電動車構造較簡單,適合發展小型車;至於氫能比較複雜,但效能高,適合發展高載重量及極高充電速度的重型車輛,例如巴士。」
陳家聰表示,理解氫能汽車發展潛力令人期待,但香港社會是否能以氫能作主導,仍需視乎香港的實際情況及技術發展進程。他認為,香港可以「因地制宜」,在電動汽車和氫能汽車之間取得平衡,尋找最具成本效益並能實現環保目標的方案。
政府在發展推廣使用電動車的同時,《2024年施政報告》亦倡議推出氫燃料電池重型車輛資助試驗計劃。早前亦公布《公共巴士和的士綠色轉型路線圖》,將資助巴士營辦商添置600部電動巴士,同時資助的士業界購置3千部電動的士,亦有巴士公司推進氫能巴士測試,並設立加氫站,實現達致碳中和的共同願景。理工大學亦表示,希望香港社會能透過「政策引導、市場參與」雙軌並行方式,引領行業變革,帶動市場力量,有利於推動公共巴士及的士逐步實現綠色轉型。
發展方向:「基礎研究」與「產業基礎」兩地互補
對於香港的科研發展,陳家聰認為應該好好發揮大學及科研機構的基礎研究一大優勢,再配合內地、大灣區的空間以及扎實產業基礎的支援下,做好「產、學、研」配合,將科研成果轉化落地。因應內地亦有龐大基礎研究的技術需求,香港理工大學於內地超過十個城市設立「技術創新研究院」,包括福建晉江及深圳前海等,與內地政府合作,雲集不同的科創及新興產業,推動科技創新,實現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