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鎔在中國與雷軍會面的合照,惹起網上風波,有韓國網民留言稱,以三星地位點解要老闆反向地拜訪小米集團的CEO?言下之意,韓國還有不明白的人,以為亞洲大國不是中國。
三星電子會長李在鎔出席北京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期間分別到訪小米在北京的汽車工廠及比亞迪深圳總部。韓媒解讀,李在鎔身負重任,此行旨在擴大三星車載電子配件領域與中國的合作關係,事實上,中國強項已經不限於汽車電池,整個電動汽車產業供應鏈及研發,中國已經一枝獨秀。

AP圖片
「特斯拉在中國市場正遭受重創,中國是特斯拉在美國以外最重要的市場,多年來它一直佔據主導地位。」《紐約時報》早前以〈特斯拉為何在中國「失寵」〉為題評論中國汽車的輝煌戰績,過去外人以為國產勝出不外乎有政府補貼、車企不計成本、夠平又夠廉;不過,記者深入中國民間採訪,發覺中產年輕人何止平視外國品牌,直白來說,中國賣家少少睇你唔起。「發覺小米更時尚」,32歲的北京車主劉潔經過多番測試不同汽車之後,向《紐時》表示︰「特斯拉,對我來說,有點普通。到處都是特斯拉Model Y。」
去年第四季,德國汽車俱樂部ADAC調查,「59%的受訪者原則上會考慮購買中國汽車。他們表示,決定因素是價格:認為中國汽車具有價格優勢的比例為83%」。中國汽車對較年輕的人群更具吸引力,「18歲至39歲的這組人群中,考慮購買中國車的比例超過72%。相比之下,70歲以上的人群中只有31%考慮購買。」在全電動汽車領域,高達80%的德國受訪者甚至傾向於購買中國製造的電動車。
除價格因素外,ADAC表示,超過一半受訪者(55%)以中國電動車的創新技術作為購買理由。37%的受訪者表示,像比亞迪、吉利這樣的造型設計也很有吸引力。中國最大的比亞迪近年在東南亞迅速擴張。2023年,比亞迪在新加坡首次超過豐田成為最受歡迎的汽車品牌。
一直以來,歐洲人認為中國汽車製造商主要針對大眾市場,德國佔據的是豪華車市場。事實上,據媒體報導,「東南亞銷量最高的品牌——日本豐田正迅速失去市場份額。」彭博社在去年11月報導,從2019年到2024年,日本汽車製造商在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市場份額損失最為嚴重。
「中國汽車行業的崛起不僅對大眾和賓士構成重大威脅,德國化工和工程行業也面臨著來自中國對手的衝擊。」代表歐洲主流媒體《德國之聲》終於承認中國政府10年前推行「中國製造2025」是成功的,這個「戰略推動中國迅速從低端製造業轉向高科技和創新產業」,現在憑高端的技術成果該「搶佔全球領導地位」。
德意志銀行2025年2月5日發佈《China Eats the World》報告深入分析中國企業的吸引力,中國不僅體現在傳統製造業的優勢上,新興領域創新更加突出。「2024年,中國電動汽車出口量達到200萬輛,同比增長50%,以極具競爭力的性價比和高性能迅速搶佔全球市場份額。2025年,中國又推出了全球首款第六代戰鬥機和低成本人工智能系統DeepSeek,5G通信技術專利佔比超過70%,在高科技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韓國網民不必氣餒,你是我們的鄰居,正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按道理你有比歐日諸國更佳的優勢。
深藍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