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日甲午戰爭清軍戰敗 簽馬關條約割讓台灣

史空穿梭

中日甲午戰爭清軍戰敗 簽馬關條約割讓台灣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中日甲午戰爭清軍戰敗 簽馬關條約割讓台灣

2018年06月01日 10:00

日本自明治維新後,國力漸強,並積極擴張勢力,其中一個目標便是侵略當時是清朝藩屬的朝鮮,以作為入侵中國東北之根據地。

甲午戰爭中,清朝軍隊大敗。(網上圖片)

更多相片

甲午戰爭 (網上圖片)

甲午戰爭 (網上圖片)

北洋艦隊的鎮遠號戰艦。 (網上圖片)

北洋艦隊的鎮遠號戰艦。 (網上圖片)

甲午戰爭後,中國地位一落千丈。(網上圖片)

甲午戰爭後,中國地位一落千丈。(網上圖片)

1894年,朝鮮東學黨起亂,中日共同出兵平亂,平亂後日本不肯退兵,並干涉朝鮮內政,逼朝鮮脫離與中國之藩屬關係,又擊沉中國的運兵船,突襲牙山的清兵,清廷與日本開戰。

甲午戰爭 (網上圖片)

甲午戰爭 (網上圖片)

當時的清廷官員,以為洋務運動有成,並輕視日本的實力,以為中國兵力足懲日本。事實上,洋務運動所練新軍,紀律敗壞,士氣低落。另外,多年營建的艦隊,由於資金不足,裝備殘缺,戰鬥力不足。

北洋艦隊的鎮遠號戰艦。 (網上圖片)

北洋艦隊的鎮遠號戰艦。 (網上圖片)

兩軍一經接戰,無論是海軍或陸軍,都俱敗於日本。應戰的北洋艦隊雖然已是清軍四支海軍艦隊實力最強,但無論火力、噸數、航速等仍比不上日本聯合艦隊,故此終敗於日本之手。

甲午戰爭敗陣後,清朝軍隊撤出朝鮮半島,更和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清朝割讓台灣、澎湖及其附屬島嶼予日本,向日本開放多個中國內陸的港口城市,並要賠款巨額款項。

甲午戰爭後,中國地位一落千丈。(網上圖片)

甲午戰爭後,中國地位一落千丈。(網上圖片)

中國的國際地位自此一落千丈,再次成為列強鯨吞蠶食的對象。國內的有識之士明白到,單靠船堅炮利不足以救國,而應採取全面改革,於是出現了康有為、梁啟超發起的維新運動。

往下看更多文章

季氏想入侵鄰國 沒想到「禍起蕭牆」

2024年11月04日 20:00

為甚麼自家內亂,禍起於「蕭牆」呢?原來古代國君宮殿大門內普遍設有一道矮牆,稱作「蕭牆」或「塞門」、「屏」等,作用是遮擋視線,防止外人窺視屋內環境。《論語集解》引用鄭玄的注解︰「蕭之言肅也;牆猶屏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之蕭牆」。所以「禍起蕭牆」可以解作禍亂產生於家中,比喻災禍、變亂皆由內部原因所致。成語出自《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蕭牆 (網上圖片)

蕭牆 (網上圖片)

春秋戰國時代戰亂頻繁,人人自危。當時魯國國君魯哀公並沒有實權,實權由季康子等所握。為了進一步擴大和鞏固自己的統治權力,季康子想出兵入侵鄰國顓臾。於是他想到以顓臾國靠近所在地費邑,以後會給子孫造成威脅為藉口,要出兵征伐顓臾。顓臾在商代即是方國,周成王時成為魯國的附國。顓臾地處魯國首都曲阜和季氏采邑費城之間,周王室曾授權其祭祀少皋和蒙山。季氏要對這樣一個處在魯國疆域之內的附庸國大動干戈,這使孔子十分反感。他説:「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因為季氏當時只是一個卿大夫,是不能擅自出兵征伐的。

當時,孔子的學生冉有和子路是季孫氏的家臣,他們對孔子解釋説:「顓臾城牆堅固,離季氏的采邑費地又很近,季氏如今不把它佔領,將來會成為子孫後代的禍患」。孔子聽後大力反對,表示魯國沒有先做好內政,反而發動侵略戰爭,警告︰「季氏的憂患,恐怕並不是來自顓臾,而是來自蕭牆之內吧。」

後世仍以「禍起蕭牆」指禍亂發生在家裡;比喻內部發生禍亂。如《秦併六國平話》卷下:「祖舜宗堯致太平,秦皇何事苦蒼生?不知禍起蕭牆內,虛築防胡萬里城。」作者認為秦始皇沒有解決民生疾苦,耗用大量人力物力修築萬里長城,結果雖能阻擋外部匈奴入侵,但不敵內部民變,種下速亡的禍根。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