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嚴嵩明代奸臣榜上有名 卻從無逾越之舉

歷史長河

嚴嵩明代奸臣榜上有名 卻從無逾越之舉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嚴嵩明代奸臣榜上有名 卻從無逾越之舉

2019年06月28日 10:00 最後更新:06月29日 10:19

《海瑞鬥嚴嵩》,清官奸角大鬥法,史實中的嚴嵩是不是像我們所認為的「奸」?

明代嘉靖朝首輔嚴嵩,據載他擅專國政達20年。清人張廷玉修編《明史》中,嚴嵩被列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稱他:「惟一意媚上,竊權罔利」。後代都以此作藍本,透過戲曲和文藝作品等,塑造出嚴嵩奸臣形象,當中一名角色-不畏強權、秉公執法的巡撫海瑞,這一名「清官」與「奸角」嚴嵩大鬥法,衍生了《嚴嵩鬥海瑞》、《海瑞罷官》等歌頌海瑞的劇本。不論是史書及歷史故事,也沒有為嚴嵩說好話。

更多相片
影視中的海瑞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海瑞 (網上圖片)

清《中國歷代名人畫像譜》中的嚴嵩 (網上圖片)

清《中國歷代名人畫像譜》中的嚴嵩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嚴嵩 (右)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嚴嵩 (右)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嚴嵩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嚴嵩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海瑞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海瑞 (網上圖片)

數百年來,嚴嵩形象都是大奸大惡。但當我們翻看記錄嘉靖朝事的正史、野史,嚴嵩的所作所為,其實還未到「上榜」成為奸臣。即使在修《明史》時,寫作班底對於嚴嵩是不是奸臣,過程就已有很大爭論。

據載,嚴嵩出生於寒門家庭。他少年聰慧,善於作對,年僅25歲就高中進士,列二甲二名,入翰林院。大太監劉瑾執政時,嚴嵩以病請歸,隱居讀書達十年。

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嚴嵩還朝復官。據《明史·嚴嵩》載,起初他多批評朝政,對於當朝皇帝明武宗很多做法,都持批評態度。關於運楠木北上,他寫道:「今湖南運殿材巨楠數千株,聯筏曳旗,蔽流而上。楠最硬者圍丈餘,長可五十尺,誠天地間奇聲。然此木一株,山伐陸挽水運至此,費數百金矣。」可見他想法合乎經濟效益,也見他一身正氣。

清《中國歷代名人畫像譜》中的嚴嵩 (網上圖片)

清《中國歷代名人畫像譜》中的嚴嵩 (網上圖片)

據記載,嘉靖初期,皇帝與大臣圍繞著「大禮議」展開了激烈政治鬥爭,嚴嵩在為官做人方面卻有明顯變化,將利祿看得重。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嚴嵩被派往外地,還朝後上了兩道奏疏,一道敘述河南災情,另一道則敘述途中所見的祥瑞。進獻祥瑞,是當時皇帝明世宗樂於接受的事,救災安民也是當年的世宗關注點。這一次公幹,嚴嵩獲世宗欣賞。

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有人上疏請獻皇帝廟號稱宗,以入太廟。朝中大臣,包括嚴嵩在內欲加阻止。世宗大怒,嚴厲質問群臣之下,嚴嵩卻盡改前說,且條劃禮儀甚備,博得世宗好感,成為世宗親信。在政治鬥爭中,首輔夏言革職閒住,嚴嵩結果加少保、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入閣,仍掌禮部事。

影視中的嚴嵩 (右)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嚴嵩 (右) (網上圖片)

嚴嵩看來變得有點腐敗,但嚴嵩入閣不久就與世宗談論邊事,載曰:「臣以為虜寇不足患,惟中國久安,武備久弛,將領非人,兵力單弱,糧餉缺乏,邊圍空虛而民不見徵,法令不嚴而將帥不肯用命......」於疏論中,嚴嵩對「擇大將」、「募壯勇」、「足糧餉」、「嚴法令」、「信賞罰」等問題均有精彩論述。

到了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分宜等縣旱荒,民眾乏食,嚴嵩還將世宗所賜銀二千餘兩買稻穀五千餘石陸續賑濟饑民。嚴嵩說這樣做是為了「以廣聖澤」,其實換句話說也是為了維護明朝穩定。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他還與世宗討論賑濟問題。對於倭寇問題,嚴嵩也發表過不少獨到見解:「倭寇之起,因閩浙人下海通番得利,聚徒眾盛,遂起狂謀。去歲只在沿海侵犯,今則各地深入。據報,真倭數不滿千,皆係漳溫近海賊徒結夥導引......」可見他已經看得清倭寇本身的癥結,也是當時相當一部分士大夫的看法。

影視中的嚴嵩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嚴嵩 (網上圖片)

嚴嵩針對平寇,提出擴大統帥權限,在起草的《給總督胡宗憲》的敕諭中宣布:「其在軍門及行軍之際不用命者,武職自參、遊、都指揮以下,許以軍法從事......」這對胡宗憲平定倭寇海盜起了不小作用。所以,嚴嵩的信賴和扶植,也許才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於嚴嵩「樹大招風」,最終成為政敵主要打擊對象,被勒致仕,其子嚴世藩更以通倭罪被殺。

至於嚴嵩最被人詬病的就是「惟一意媚上,竊權罔利」,但他專權二十餘年,當時世宗二十七年不上朝,國家大事全都押在首輔大臣身上。然而,嚴嵩從無逾越之舉,世宗不上朝時,從沒發生篡權的事,也許是最好的證明。世宗一道罷官旨意,嚴嵩其實也絲毫不敢違抗。貪污腐敗為歷代官場弊病,但嚴嵩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從來不碰底線,也沒有私通敵國、賣國求榮。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