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嚴嵩明代奸臣榜上有名 卻從無逾越之舉

歷史長河

嚴嵩明代奸臣榜上有名 卻從無逾越之舉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嚴嵩明代奸臣榜上有名 卻從無逾越之舉

2019年06月28日 10:00 最後更新:06月29日 10:19

《海瑞鬥嚴嵩》,清官奸角大鬥法,史實中的嚴嵩是不是像我們所認為的「奸」?

明代嘉靖朝首輔嚴嵩,據載他擅專國政達20年。清人張廷玉修編《明史》中,嚴嵩被列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稱他:「惟一意媚上,竊權罔利」。後代都以此作藍本,透過戲曲和文藝作品等,塑造出嚴嵩奸臣形象,當中一名角色-不畏強權、秉公執法的巡撫海瑞,這一名「清官」與「奸角」嚴嵩大鬥法,衍生了《嚴嵩鬥海瑞》、《海瑞罷官》等歌頌海瑞的劇本。不論是史書及歷史故事,也沒有為嚴嵩說好話。

更多相片
影視中的海瑞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海瑞 (網上圖片)

清《中國歷代名人畫像譜》中的嚴嵩 (網上圖片)

清《中國歷代名人畫像譜》中的嚴嵩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嚴嵩 (右)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嚴嵩 (右)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嚴嵩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嚴嵩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海瑞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海瑞 (網上圖片)

數百年來,嚴嵩形象都是大奸大惡。但當我們翻看記錄嘉靖朝事的正史、野史,嚴嵩的所作所為,其實還未到「上榜」成為奸臣。即使在修《明史》時,寫作班底對於嚴嵩是不是奸臣,過程就已有很大爭論。

據載,嚴嵩出生於寒門家庭。他少年聰慧,善於作對,年僅25歲就高中進士,列二甲二名,入翰林院。大太監劉瑾執政時,嚴嵩以病請歸,隱居讀書達十年。

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嚴嵩還朝復官。據《明史·嚴嵩》載,起初他多批評朝政,對於當朝皇帝明武宗很多做法,都持批評態度。關於運楠木北上,他寫道:「今湖南運殿材巨楠數千株,聯筏曳旗,蔽流而上。楠最硬者圍丈餘,長可五十尺,誠天地間奇聲。然此木一株,山伐陸挽水運至此,費數百金矣。」可見他想法合乎經濟效益,也見他一身正氣。

清《中國歷代名人畫像譜》中的嚴嵩 (網上圖片)

清《中國歷代名人畫像譜》中的嚴嵩 (網上圖片)

據記載,嘉靖初期,皇帝與大臣圍繞著「大禮議」展開了激烈政治鬥爭,嚴嵩在為官做人方面卻有明顯變化,將利祿看得重。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嚴嵩被派往外地,還朝後上了兩道奏疏,一道敘述河南災情,另一道則敘述途中所見的祥瑞。進獻祥瑞,是當時皇帝明世宗樂於接受的事,救災安民也是當年的世宗關注點。這一次公幹,嚴嵩獲世宗欣賞。

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有人上疏請獻皇帝廟號稱宗,以入太廟。朝中大臣,包括嚴嵩在內欲加阻止。世宗大怒,嚴厲質問群臣之下,嚴嵩卻盡改前說,且條劃禮儀甚備,博得世宗好感,成為世宗親信。在政治鬥爭中,首輔夏言革職閒住,嚴嵩結果加少保、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入閣,仍掌禮部事。

影視中的嚴嵩 (右)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嚴嵩 (右) (網上圖片)

嚴嵩看來變得有點腐敗,但嚴嵩入閣不久就與世宗談論邊事,載曰:「臣以為虜寇不足患,惟中國久安,武備久弛,將領非人,兵力單弱,糧餉缺乏,邊圍空虛而民不見徵,法令不嚴而將帥不肯用命......」於疏論中,嚴嵩對「擇大將」、「募壯勇」、「足糧餉」、「嚴法令」、「信賞罰」等問題均有精彩論述。

到了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分宜等縣旱荒,民眾乏食,嚴嵩還將世宗所賜銀二千餘兩買稻穀五千餘石陸續賑濟饑民。嚴嵩說這樣做是為了「以廣聖澤」,其實換句話說也是為了維護明朝穩定。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他還與世宗討論賑濟問題。對於倭寇問題,嚴嵩也發表過不少獨到見解:「倭寇之起,因閩浙人下海通番得利,聚徒眾盛,遂起狂謀。去歲只在沿海侵犯,今則各地深入。據報,真倭數不滿千,皆係漳溫近海賊徒結夥導引......」可見他已經看得清倭寇本身的癥結,也是當時相當一部分士大夫的看法。

影視中的嚴嵩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嚴嵩 (網上圖片)

嚴嵩針對平寇,提出擴大統帥權限,在起草的《給總督胡宗憲》的敕諭中宣布:「其在軍門及行軍之際不用命者,武職自參、遊、都指揮以下,許以軍法從事......」這對胡宗憲平定倭寇海盜起了不小作用。所以,嚴嵩的信賴和扶植,也許才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於嚴嵩「樹大招風」,最終成為政敵主要打擊對象,被勒致仕,其子嚴世藩更以通倭罪被殺。

至於嚴嵩最被人詬病的就是「惟一意媚上,竊權罔利」,但他專權二十餘年,當時世宗二十七年不上朝,國家大事全都押在首輔大臣身上。然而,嚴嵩從無逾越之舉,世宗不上朝時,從沒發生篡權的事,也許是最好的證明。世宗一道罷官旨意,嚴嵩其實也絲毫不敢違抗。貪污腐敗為歷代官場弊病,但嚴嵩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從來不碰底線,也沒有私通敵國、賣國求榮。

往下看更多文章

朱泙漫三年苦學 「屠龍之技」無實用

2024年11月11日 20:00

「屠龍之技」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於《莊子・列御寇》,典籍有言:「朱泙漫學屠龍於支離益,單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

古時候,有一個叫朱泙漫的人。因為他家中富有,且自小聰明伶俐,所以他學甚麼家裡都表示支持。他為了學成一身本領,便決定把家產賣光。等湊足千金後,就打算周遊列國,尋師學藝去。

他最先接觸的便是聖人之書,即學習治國安邦之道。只是他很快就了解到世上政治家多如繁星,善於治國的賢能者也不計其數,如商朝的傅說、周朝的太公望,以及春秋時期的管仲,所以他很快就放棄了這條習賢之路,畢竟他渴望的是一套獨一無二的本領。

稍後,朱泙漫對行兵布陣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他又馬不停蹄地趕到老師家中學習《孫子兵法》和《司馬兵法》。在打開兵書之際,他突然抬頭問:「老師,除了您讀懂《孫子兵法》和《司馬兵法》外,還有別的人掌握它嗎?」聽過他的問題,老師也不禁笑着說:「我國軍事家這麼多,會兵法的又怎會只有我一人呢?」朱浮漫一聽,便覺得索然無味。把書合上後,他擺擺手道:「既然這樣,我再學也沒甚麼用了。」然後轉身離開了老師的家。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不久,朱泙漫從眾人的口中得知一位名叫支離益的奇人。聽聞這個人居於深山之中,屠龍之技精湛無比,讓人見之不忘。只是此人居無定所,就算找到了,也不輕易收徒。朱泙漫一想到自己要是把屠龍之法給學會,肯定就沒有人能比得上自己了。因此哪怕歷盡千辛萬苦,他也要找到這位屠龍大師。

皇天不負有心人,在他翻山越嶺後,終於找到了支離益的住所。不巧的是,支離益出門遠遊,朱泙漫也只好暫住在附近一間草屋中。然而,支離益根本沒有出門,他只是想考驗一下朱泙漫的決心。現在見他誠意滿滿,便決定收他為徒。朱泙漫學習認真,不消三年就學會了屠龍之技。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朱泙漫學有所成,便起程回家。別人問他學了甚麼本領,他便滔滔不絕的向別人講解怎樣可以按住龍的頭,怎樣從龍頸上用刀……他講得眉飛色舞,卻沒想到聽的人都在笑他:「說了這麼久,你見過龍嗎?現在哪裡有龍給你動刀呢?」 朱泙漫一臉惘然,回答不上來。旁人都輕拍他的肩膀,安慰道:「學習需講求實效,如果脫離了實際,再大的本領也沒有用。」朱泙漫這才恍然大悟,他驚覺原來世界上根本沒有龍這種生物。那麼就算他之前花費巨資、煞費苦心,也沒有用大展拳腳的機會,所以他不禁失意難過起來。

龍是傳說中虛構的生物,在後來龍就變成了帝王的象徵,所以在皇帝的衣服上都可以找到龍的標記。(網上圖片)

龍是傳說中虛構的生物,在後來龍就變成了帝王的象徵,所以在皇帝的衣服上都可以找到龍的標記。(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屠龍之技」這個成語,原意是指宰殺蛟龍的技能,在指則用來比喻技術雖高,卻無實用,含貶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