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莫高窟始於前秦 壁畫反映各朝代社會生活

史空穿梭

莫高窟始於前秦 壁畫反映各朝代社會生活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莫高窟始於前秦 壁畫反映各朝代社會生活

2018年10月18日 10:00

莫高窟是三大石窟之一,俗稱千佛洞,位於中國甘肅省敦煌市郊,上下五層,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 (公元366年),歷經多個朝代,至元朝才停止興建。

莫高窟南北長1,680米,高50米。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更多相片

莫高窟 (網上圖片)

莫高窟 (網上圖片)

莫高窟壁畫 (網上圖片)

莫高窟壁畫 (網上圖片)

莫高窟壁畫 (網上圖片)

莫高窟壁畫 (網上圖片)

莫高窟 (網上圖片)

莫高窟 (網上圖片)

其中莫高窟的壁畫,繪於洞窟的四壁、窟頂和佛龕內,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跡等不同題材,還有很多表現當時狩獵、耕作、戰爭、舞蹈、婚喪嫁娶等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畫作。

莫高窟壁畫 (網上圖片)

莫高窟壁畫 (網上圖片)

據歷史記載,前秦時候,一名僧人路經敦煌市西南的鳴沙山,在太陽光映射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岩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不斷有僧人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改稱為「莫高窟」。

北魏、西魏和北周時,統治者篤信佛教,石窟建造發展迅速。到了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為興盛,在武則天時洞窟已達一千多個。

莫高窟壁畫 (網上圖片)

莫高窟壁畫 (網上圖片)

回紇時期的莫高窟發展到了史上最大的的頂峰,目前所看到有名或者清晰完整的畫像、佛教雕刻基本都是在這個時期修復和新建的。此後莫高窟逐漸轉趨衰落,僅以重修前朝的窟室為主。

往下看更多文章

小鹿慘死獵狗口 「至死不悟」倒血池

2024年10月21日 20:00

「至死不悟」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東晉時期葛洪所著的《抱朴子》,在《道意》中有提及:「求乞福願,冀其必得,至死不悟,不亦哀哉?」

很久以前,在深山一隅有著這麼一處寧靜之地。高聳入雲的槐木、層層疊疊的樹冠、相雜不純的槐葉,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光影斑駁。深山郁郁蔥蔥,自然少不了水源。宛如銀色絲帶的溪流從山巔流淌而下,而潺潺溪水聲中偶爾會聽到小鹿蹄聲回蕩。

《抱朴子》為東晉時期葛洪所著,分為內外兩篇,後來被道教作為經典。其中《外篇》主要是對葛洪生平的自述和談論社會上的各種事情;而《內篇》是葛洪對道家思想和丹道修煉方法的闡述。(網上圖片)

《抱朴子》為東晉時期葛洪所著,分為內外兩篇,後來被道教作為經典。其中《外篇》主要是對葛洪生平的自述和談論社會上的各種事情;而《內篇》是葛洪對道家思想和丹道修煉方法的闡述。(網上圖片)

這麼一片翠綠寶地,獵人當然不會放過。他每天都會到訪森林,並以狩獵為生。然而,今天不太一樣,他在茂密的樹林中,不經意地發現了一只受傷的小鹿。本來應該馬上把它綁起來賣到市場去,但一看它嬌小無助的身姿,獵人一下子就心柔了。他一手把小鹿扛到肩上去,決定把小鹿帶回家喂養。

雖然獵人對它心生憐憫,但家中的獵狗卻是對它垂涎三尺。不過獵人溫柔地照顧下,小鹿也漸漸地適應了新的生活。獵狗在獵人的訓練下,似乎也收起了獠牙,願意跟小鹿友好相處。就是這樣,獵食者與獵物在這形成了一種奇妙卻和諧的共處關係。

葛洪,人稱葛仙翁,是晉朝時代的醫學家、製藥化學家和煉丹術家。他在中國哲學史、醫藥學史以及科學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網上圖片)

葛洪,人稱葛仙翁,是晉朝時代的醫學家、製藥化學家和煉丹術家。他在中國哲學史、醫藥學史以及科學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網上圖片)

儘管小鹿把獵狗當成自己的同伴,但並不是所有獵狗都能抑制自己嗜血的野性。一天,小鹿從家裡看到了屋外的聚集了一群野生獵狗。雖說不是家中的獵狗同伴,但那歡鬧嬉戲的氣氛卻是十分相像,所以小鹿想也不想,馬上衝了出去。外頭的獵狗見肥羊上門,毫不猶豫張大了口,一口咬上小鹿的咽喉。頓時,血花四濺,倒地不起。小鹿死前努力的睜開雙眼,想問新朋友怎麼變得如此兇猛,可是落在它眼睛的永遠是獵狗囂張恣意的笑容。可憐的小鹿,至死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

深山(網上圖片)

深山(網上圖片)

後人據此提煉出「至死不悟」這個成語,意思是到死也不醒悟。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