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商鞅徙木立信推行變法 秦國重拾聲威

史空穿梭

商鞅徙木立信推行變法 秦國重拾聲威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商鞅徙木立信推行變法 秦國重拾聲威

2019年02月06日 10:00

春秋時代,秦穆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雄據一方,但到了戰國時代,國力開始衰弱。

秦孝公即位以後,勵精圖治,任用了商鞅進行變法,希望能推行改革,令秦國重新強大起來。商鞅推行變法初期,想出了一個方法以令老百姓明白國家推行變法的決心。

更多相片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他把一條三丈高的木頭,豎立在南城門前,然後張貼告示:「只有人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邊城門,就可以賞賜黃金十兩。」剛開始百姓覺得很奇怪,沒有人去嘗試。於是,商鞅將賞賜加到五十兩。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這時,有一個大力士,抱着一試的心態,把木頭從南門搬到去北門。果然,商鞅信守承諾,賞賜了他五十兩黃金。這件事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全個秦國都知道了這件事。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商鞅於是向全國宣布:「我推行新法,今後凡按法令辦事者,全都有獎賞;違抗法令者皆受到處罰!」老百姓知道商鞅說到做到,都不敢懷疑他頒布的新法令,而商鞅變法也得以順利推行,秦國亦逐漸變得強大起來。

徙,就是搬運;信,指信用。成語「徙木立信」,便是來自這個故事,意思原本是指建立誠信於民的方法,現時多用來形容一個人說得出做得到。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