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單于天降瓦當出土 漢室與匈奴關係如何?

歷史長河

單于天降瓦當出土 漢室與匈奴關係如何?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單于天降瓦當出土 漢室與匈奴關係如何?

2019年07月28日 10:00

「單于」是匈奴的最高首領無誤,至於「天降」,多年來都有學者研究。

1954年,考古學家在內蒙古包頭市一處漢墓群中發現一個刻有「單于天降」四個字的瓦當。瓦當屬於泥質灰色,頭為圓形,輪廓凸起,內有隆起的十字線條四分圓面,其上陽刻隸書「單于天降」,表面施朱彩。瓦當的出土對於研究漢代與匈奴文化的意義重大,因銘文隸意濃厚,書體規整嚴謹,是為兩地交流的實物歷史資料。

更多相片
在內蒙古展出的「單于和親」及「單于天降」瓦當 (網上圖片)

在內蒙古展出的「單于和親」及「單于天降」瓦當 (網上圖片)

故宮宮廷頂的瓦當,以保護椽頭 (網上圖片)

故宮宮廷頂的瓦當,以保護椽頭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單于天降」瓦當 (網上圖片)

「單于天降」瓦當 (網上圖片)

關增鑄多年收藏及研究瓦當 (網上圖片)

關增鑄多年收藏及研究瓦當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在內蒙古展出的「單于和親」及「單于天降」瓦當 (網上圖片)

在內蒙古展出的「單于和親」及「單于天降」瓦當 (網上圖片)

「瓦當」即瓦片的頭,也叫「瓦頭」,是古代中國建築中筒瓦頂端下垂部分。古人認為「當」為「底」,因為陶瓦一塊壓一塊,從屋脊一直排列到簷端,而帶頭的瓦正處在眾瓦之底。瓦當的下面是椽頭,「當」需要抵擋風吹日曬雨淋,保護椽頭免受侵蝕,延長建築壽命。

故宮宮廷頂的瓦當,以保護椽頭 (網上圖片)

故宮宮廷頂的瓦當,以保護椽頭 (網上圖片)

而中國人還喜歡在瓦當雕刻文字或圖案等,美化和蔽護建築物簷頭。所以,瓦當不僅為藝術,同時成為考古重要實物資料,對研究古代各時期的政經文化等有一定參考價值。於內蒙古出土這塊漢宣帝時期「單于天降」瓦當,對於研究漢匈關係極具參考價值,因為瓦當證明漢武帝武功。

「單于天降」拆開來解讀,「單于」即廣漠遼闊,是匈奴的最高首領。而「天」就是上天、天命。不過,「降」字字音及字義上,可為降生的「降」或投降的降」,存在著爭議。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據專家再考據加以推斷,這塊瓦當出土年代為東漢時期,瓦當文字反映的卻是西漢宣帝時,匈奴呼韓邪單于為了得到漢室保護而內附的歷史。漢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呼韓邪單于朝漢於甘泉宮,稱臣侍漢,漢朝「寵以疏禮,位在諸侯王之上」,開啟漢朝與匈奴關係的新篇章。

當時,匈奴單于歸附西漢不需一兵一卒,百姓都高興,於是修建這個有「單于天降」的瓦當建築,來紀念事件。據研究,召灣是匈奴呼韓邪單于南下覲見漢宣帝時的必經之地,帶有「單于天降」瓦當的建築,就是在此時興建。換言之,「單于天降」即是「上天的神秘力量讓單于降服歸順漢朝」,一度成為普遍的解釋。

「單于天降」瓦當 (網上圖片)

「單于天降」瓦當 (網上圖片)

不過,當代專門研究先秦兩漢瓦當的關增鑄,花了多年對所有他已看到的及自己收藏的瓦當展開飾文考證,翻閱《左傳》、《史記》、《漢書》、《金石大字典》等幾十種參考資料,對近270種先秦兩漢瓦當圖飾、文字作了深入考證,並在2005年出版的《先秦兩漢瓦當飾紋考》提到「單于天降」瓦當的文字解讀,表示「單于和親」 及「單于天降」都是古代民族和解之義。他引述《前漢書·元帝紀》載:「虖 ( 呼 ) 韓耶單于,不忘恩德,嚮慕禮儀,復修朝賀之禮,願保塞傳之無窮邊陲,長無兵革之事」。「天降」,「天」指對方,即雙方稱謂。「降」按古音註:降,和同也,「單于天降」即(雙方)和好之義。

關增鑄多年收藏及研究瓦當 (網上圖片)

關增鑄多年收藏及研究瓦當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天降單于」瓦當,不管反映單于降服歸順漢朝,還是解作漢匈雙方和好。但不管是如何解讀,這個瓦當都必定是對當時漢軍消除匈奴侵擾的一種頌揚。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