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糖、手繪瓷器、鑿字、手寫小巴牌等等,是香港道地文化不可或缺的傳統手藝。但生活節奏急促的香港,這些手藝漸變得不合時宜,沒落及失傳似乎是「必然結局」。雖然「文青」熱潮曾經令傳統手藝一度回到潮流尖端,在臉書、IG等的社交媒體都不難發現相關的帖文及照片,不過隨著熱潮退減,這些手藝又被擱在一旁。
藝匠要改變思維,訓練學徒應變成教導學員。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傳統手工藝式微一般是因為全球化,又或是後繼無人等原因。香港的情況亦不例外,手工藝業的生存空間狹窄,土地供應原因、投入的時間與回報不成正比,新人不願意入行。似乎無論有多精湛手藝,都因為「沒有經濟誘因」而失傳。
手工藝業多以師徒制傳授技術,不但非徒弟不傳,更有些藝匠因為謀生的緣故,傳授技巧時往往會「留一手」,待日後退下火線後才會將餘下的「一手」授予徒弟。然而,到了手藝式微的今天,藝匠的思維必須改變,從「謀生」改變為「興趣」;從「訓練學徒」變成「教導學員」。由身懷絕技的藝匠開班授徒,廣招門生,從前用作「搵食」的絕技公開教授,才是傳承傳統手藝的另一條出路。死守只會令技藝湮沒。
標德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每年4月30日,捷克各地會舉行「燒女巫」活動。人們點燃熊熊篝火,焚燒用稻草、樹枝製成的女巫人偶,象徵驅除寒冷與邪惡。
已流傳數百年
據外媒報道,燒女巫節(Carodějnice)是捷克流傳數百年的傳統,人們在4月30日傍晚點燃篝火,將象徵冬天與黑暗力量的女巫人偶焚燒殆盡,吸引群眾圍觀。在女巫人偶倒下、化為灰燼那刻,眾人歡呼鼓掌,場面熱鬧非凡。
觀看影片
老少咸宜的家庭活動
慶祝活動通常從下午直到深夜,有遊行、音樂、各式小吃攤與火舞表演,不少人打扮成女巫來參與。家庭成員聚在一起,圍著火堆烤傳統香腸(špekáček),是老少咸宜的家庭活動。
傳說中女巫害怕火焰與熱氣
雖然名為「燒女巫節」,但這個節慶與17世紀的「女巫審判」並無關聯,學者研究,它源於德國中世紀晚期,與德國的「聖沃爾普加之夜」(Walpurgisnacht)密切相關。
X平台影片截圖@zidenice
聖沃爾普加(Saint Walpurga)是一位8世紀的女修道院長,相傳她對抗過害蟲、狂犬病、百日咳與女巫,因此受德國民間尊敬,驅邪祈禱時常向她祈求庇佑。
根據傳說,冬季賦予女巫與邪靈強大的力量;4月30日晚上,正是女巫舉行盛大聚會的時刻。由於女巫害怕火焰與熱氣,人們相信只要燃起熊熊大火,便能驅離她們。
X平台圖片@kunc_zidenice
近年來引起部分反對聲浪
雖然「燒女巫節」已有數百年歷史,但近年來也引起部分反對聲浪。女性主義者指出,焚燒女巫人偶的儀式,儘管看似無害,仍可能延續對女性的恐懼與排斥,以及淡化歷史上歐洲社會對「異己」女性施加的壓迫。
另外,環保團體也關切各地篝火活動帶來的空氣污染,與潛在火災風險。捷克氣象局與消防單位提醒,若遇強風或乾旱天候,依法禁止焚火行為,以維護公共安全。
儘管如此,「燒女巫節」作為捷克春季傳統儀式,至今仍深受各年齡層喜愛。這場融合歷史、文化與社交意義的節慶,讓人們在火光搖曳中驅散餘寒,共同迎接新季節到來。